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之“收”与“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zb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上,科学探究是核心,探究的核心又是实验。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在很多这种"开放式"的课中学生都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操作起来漏洞百出,实验结果也千奇百怪。但是如果"收紧"教学,指导,
其他文献
根据2001~2003年中小型电机产量统计数据,三年产量增长率分别为11.83%、18.1%、27.1%,2003年的中小型电机产量为8920万千瓦,2004年1至5月中小型电机产量为4280.9万千瓦,全年预
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部署、国家税务总局五大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自9月15日起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调整后一大批电器产品提
摘要:做教师的一定要相信两条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才是最好的设计。  关键词:生本;兴趣;数学经验;学习设计;    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充满辩证法,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地位。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学生的自主探究可能会没有方向;没有学生的真自主,教育偏离了中心,何来“以生为本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形象,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有关资料,分析乐谱等辅助手段,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儿童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儿童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儿童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音乐欣
小学英语是起点教学,小学生初学英语普遍感到新鲜,他们的积极性很高,对英语很感兴趣,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厌恶英语。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学生已失去刚接触英语的好奇感,另一方面是英语学习的难度有所增加,再者就是学生对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如何保持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注重师生的情感交融  在教学中,学生是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说明了习惯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良好的习惯,画画也一样。小学新生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老师们须高度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学生存在的习惯现状:  1、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生不会倾听  美术课堂上有些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这种理解是片
农村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接受能力各不相同等,导致了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  一、培养自信,激发习作兴趣  1、不拔高习作要求。小学生处于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在字数上不应提出强制要求,内容上也不能非要每一个孩子写出的作文都得生动、形象、具体,只要学生能用文字把真实经历过的事,看到的景写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设立了一个基本目标,即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数学思维则是思想方法中的核心价值之体现。    一、小学数学的核心价值——思维    为什么小学生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并用其去思考解决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刻的思考类似的问题,面是萦绕在“计算技能”的培养方面,教的是一些基本的加减法口算、进位与不进位,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数学教学。如果教师一直处在这样低的
【背景】  在教学初二年级的美术课《变迁中的家园》时,我没有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甚至忘记了这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因为前面一课是欣赏课,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为了追求公开课效果,怕自己讲着讲着没东西讲了,所以想要多准备些内容,以至于备课时增加的东西越来越多,结果内容也越加越多,导致了该节公开课出现上课时间紧,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教学重点不清晰,教学难点未解决等
一、幸福,被曲解的心理状态  如果把一个人的头强行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万分,会竭尽全力挣扎。如果他在最后一刻获得了解放,他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美国学者泰勒在那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把这种现象定义为“溺水模式”。“溺水模式”有两大特点:第一,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第二,把解脱后的舒适误认为是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什么?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