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语文要素这一元素,每个单元安排必要的语文知识,优化学习的策略,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本篇文章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紧扣语文要素,从整体解读、重组教材、强化自学、辐射勾连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让学生学会依例学习,触类旁通,真正落实语文训练要点,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关键词:小学语文;“例子”作用;语文要素
学生在平常说话和习作时,常常说着说着就跑题了,或者说得没有条理,或者不能围绕一个意思来表达。部编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读写语文要素。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这一语文要素,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落实好训练点,引导学生在感知、体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内化知识点,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整体解读,明确从单元到每课的训练目标
单元导读上明明白白写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合在一起,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第一句是“阅读”训练目标,第二句是“习作”训练目标。“读”和“写”之间关系很密切:一段话中的某个关键语句往往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也就是习作时围绕着写的“一个意思”。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就是这一段的关键语句,即中心句,同时,这段话也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
本单元的第一课的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以及园地编排的《早发白帝城》,诗的题目就告诉了学生诗的内容是写哪里的景物,或者是与什么景物有紧密联系。学生可以这样理解,这几首诗的题目,就等于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读懂了诗题,就能借助诗题大概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如,《望天门山》中,“望”就是看见,本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李白乘舟出川,经过天门山江段时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此,即使是古诗,在读法和写法上,也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普遍性方法。这其实就是古诗阅读教学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余下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三篇课文无论在整体结构上,还是一些具体段落的写法上,都具有相同之处,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能够形成合力。《富饶的西沙群岛》从全篇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全文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来写的,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语句。文章中,很多段落也有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意思,如第二自然段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第六自然段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海滨小城》先写了街道尽头的大海,接着写了海滩,然后描写了小城中的庭院、公园和街道,最后在篇末总结“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是全文的中心句、关键句。最典型的是第4、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小城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段的意思。《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向学生展现了小兴安岭诱人的景色。文章开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多,这一句话也奠定了行文的线索,每个季节都是围绕树来写的,抓住每个自然段开头写树的句子,也就很自然地随着文字走进了小兴安岭的那个季节。三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基本都是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来设计的。
这样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就能明确从单元到每篇课文的训练目标,教学时就能依托教材的例子作用,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落实单元读写训练要点。
二、 巧妙重组,实现从篇章到板块的训练过程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备课组在研读教材时,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按以下板块进行教学。板块一:单元篇章页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板块二:《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板块三: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习作《这儿真美》;板块四:《17 古诗三首》 《早发白帝城》 默写《望天门山》。
這里,备课组对教材进行了四处改变重组:一是把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移到最后教学,相比现代文,古诗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理解体悟起来更难,把最难的放到最后,体现了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训练过程;二是把“语文园地六”的“词句段运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有机结合,组成一个更加有层次的训练单元,体现了“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的教学理念;三是把《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组成一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迁移实践,让学生运用在板块二中学到的方法,继续练习并巩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训练要点;四是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合成一个板块,学生经历先说后写,从说到写,以写促读的过程,体现说与写结合、读与写互促的教学思想。
这样进行重组后,使教材的例子作用达到最优化,融听、说、读、写为一体,让学生在相似或不同学习内容中,持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方法,实现了从篇章到板块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复不断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内化提升,教学就取得了“1 1大于2”的价值。
三、 强化自学,彰显从“扶”到“放”的训练思维
统编教材按双线结构组文,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都应该紧扣语文要素逐步地、有层次地、有梯度地落实训练点,本单元的训练点可以融合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阅读课文,笔者发现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课文语段有很多,教学中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所以在学习中就应有所侧重,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 (一)以“一”带“二”,分出主次
跟传统教材对比,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更明确、更具体,语文要素的训练更有针对性。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教材编者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找准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帮助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结构有相似之处,以第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主,进行重点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品读文字,感悟文意,还要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以致用,内化语言,尝试表达。后两篇《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为次,这里的次,并不是这两篇课文不重要,而是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方法,迁移学习,实践提高。
即使是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也要依据语文要素分个主次,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重点要放在第5自然段,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一段话的中心句。教学时,先讲解清楚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句(中心句);接着逐步过渡到“总分”结构。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本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学生能找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教师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第二步,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其他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海鸟”“鸟蛋”“鸟粪”。第三步,明白“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是总写,即关键句,而“海鸟”“鸟蛋”“鸟粪”为分写,这种结构为“总分”结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走下来,借助教师板书的思维导图,学生就理解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通过第5自然段的教学,学生初步明晰“总分”的构段技巧,初步习得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但这样的理解还浮于表面,还需要在余下的阅读理解教学中进行巩固运用,在《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文的学习中,继续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
(二)先“扶”后“放”,强化自学
如《海滨小城》学习小城美景时,笔者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先领着学习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画景物,品读小城的庭院树多、叶香,色美,找出关键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学第5、6自然段,学生能很快地找出第5、6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很美”;接着迁移实践,当堂练习,课件出示笔者从网上下载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找出此段话关键句的练习:
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的多彩呀。有的同学来到书吧,贪婪地看着书,如同一只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有时还会低声和同学交流一下心得。有的同学玩拍手游戏,进攻、躲闪,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和欢呼声。有的同学围在一起折纸,瞧,他们巧手翻折,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着绿色的青蛙,白色的仙鹤,黄色的宝塔,红色的小船……
上面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找出第一句是关键句。但练习并不是到此结束,还要提高难度,让学生试着给一段话加上关键句:
。果园里,人们正忙碌着收获果实。看,那柿子熟了,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挂满了枝头。那金黄的鸭梨,风一吹就随风飘荡,好像是一个个金黄的小铃铛在奏一曲交响曲。那通红的苹果红的好像一张张儿童的笑脸在绿叶中捉迷藏。田野里机器轰鸣着,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稻谷飘香一片金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浪接着一浪。高粱红了,扬起了它那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哗的笑声。棉花也白了,像白云飘落在大地上。
最后拓展作业,给出一句关键句“校园西北角真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先说一说,再写一段话。
上述教例中,就是先“扶”后“放”,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尝试,阅读相似的语段,连续学习寻找关键句的策略。这样发展了言语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并尝试着写一写,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重点学习描写春天的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用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其他三个季节的语段完全可以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引导完成课后选做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把家乡的最美的季节介绍给别人,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四、 纵向辐射,推进单元与单元训练的梯度
每个单元语文要素都是环环相扣的,要厘清单元要素与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找准训练定位,寻求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前后勾连,推进文本间、单元间、册次间的梯度训练。本册第七单元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写,第一自然段就是全文的总起段,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样的构段构篇方式与第六单元课文一脉相承,在落实本单元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应该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继续落实并巩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的训练目标。教学中,可以做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明白课文从风、水、动物三个方面写大自然的声音的并试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学生能很快找出第一自然段。接着,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来写,第一句话就是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作具体描写,是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和第六单元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快速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句,继续巩固训练。最后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词句具体形象地描写一种美妙的声音(结合课后练习题: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个音乐厅……”学生在兴致勃勃地仿写或创作过程中,就自然地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这是单元文本间的要素勾连,再把视线转移到其他册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句中的“一个意思”,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是能够表达主要内容(或特点)的,其实就是关键语句。第四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理解”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理解”的发展,体现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提升。教师要读懂语文要素,梳理前后联系,有序地逐步推进训练的梯度,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先生的话语告诉人们,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范例,通过学习,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进行内化,变成自身的知识、方法、技能。现行的统编教材加入了“语文要素”这一元素,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元素,挖掘出教材作为“例子”的学习价值,让学生学会依例学习,触类旁通,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晓芸.基于“一体化”的单元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广西教育,2019(33):112-113.
[2]刘英.基于单元要素递进学习的策略分析——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74-75.
[3]茅萍荷.重组课内课外文本 在文本建设中超越教材——小学语文试卷中“成块”阅读题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7(34):7-9.
作者简介:
李银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例子”作用;语文要素
学生在平常说话和习作时,常常说着说着就跑题了,或者说得没有条理,或者不能围绕一个意思来表达。部编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和习作时,能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读写语文要素。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这一语文要素,充分发挥教材“例子”作用,落实好训练点,引导学生在感知、体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运用,内化知识点,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整体解读,明确从单元到每课的训练目标
单元导读上明明白白写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合在一起,就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第一句是“阅读”训练目标,第二句是“习作”训练目标。“读”和“写”之间关系很密切:一段话中的某个关键语句往往就是这段话的中心句,也就是习作时围绕着写的“一个意思”。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这句,就是这一段的关键语句,即中心句,同时,这段话也是围绕这“一个意思”写的。
本单元的第一课的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以及园地编排的《早发白帝城》,诗的题目就告诉了学生诗的内容是写哪里的景物,或者是与什么景物有紧密联系。学生可以这样理解,这几首诗的题目,就等于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读懂了诗题,就能借助诗题大概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了。如,《望天门山》中,“望”就是看见,本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李白乘舟出川,经过天门山江段时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此,即使是古诗,在读法和写法上,也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普遍性方法。这其实就是古诗阅读教学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余下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三篇课文无论在整体结构上,还是一些具体段落的写法上,都具有相同之处,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能够形成合力。《富饶的西沙群岛》从全篇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构篇方式,全文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来写的,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关键语句。文章中,很多段落也有关键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意思,如第二自然段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第六自然段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海滨小城》先写了街道尽头的大海,接着写了海滩,然后描写了小城中的庭院、公园和街道,最后在篇末总结“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是全文的中心句、关键句。最典型的是第4、5、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小城的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段的意思。《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也是总分总的结构,具体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向学生展现了小兴安岭诱人的景色。文章开头,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树多,这一句话也奠定了行文的线索,每个季节都是围绕树来写的,抓住每个自然段开头写树的句子,也就很自然地随着文字走进了小兴安岭的那个季节。三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基本都是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来设计的。
这样对整个单元进行整体解读,教师就能明确从单元到每篇课文的训练目标,教学时就能依托教材的例子作用,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落实单元读写训练要点。
二、 巧妙重组,实现从篇章到板块的训练过程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备课组在研读教材时,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对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按以下板块进行教学。板块一:单元篇章页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板块二:《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板块三: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习作《这儿真美》;板块四:《17 古诗三首》 《早发白帝城》 默写《望天门山》。
這里,备课组对教材进行了四处改变重组:一是把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移到最后教学,相比现代文,古诗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理解体悟起来更难,把最难的放到最后,体现了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训练过程;二是把“语文园地六”的“词句段运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有机结合,组成一个更加有层次的训练单元,体现了“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的教学理念;三是把《19 海滨小城》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组成一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迁移实践,让学生运用在板块二中学到的方法,继续练习并巩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训练要点;四是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合成一个板块,学生经历先说后写,从说到写,以写促读的过程,体现说与写结合、读与写互促的教学思想。
这样进行重组后,使教材的例子作用达到最优化,融听、说、读、写为一体,让学生在相似或不同学习内容中,持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方法,实现了从篇章到板块的训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复不断地阅读理解、积累运用、内化提升,教学就取得了“1 1大于2”的价值。
三、 强化自学,彰显从“扶”到“放”的训练思维
统编教材按双线结构组文,每一组课文的教学都应该紧扣语文要素逐步地、有层次地、有梯度地落实训练点,本单元的训练点可以融合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阅读课文,笔者发现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课文语段有很多,教学中是无法面面俱到的,所以在学习中就应有所侧重,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 (一)以“一”带“二”,分出主次
跟传统教材对比,统编教材编者的意图更明确、更具体,语文要素的训练更有针对性。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教材编者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找准训练点,有针对性地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帮助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结构有相似之处,以第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主,进行重点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品读文字,感悟文意,还要教给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以致用,内化语言,尝试表达。后两篇《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为次,这里的次,并不是这两篇课文不重要,而是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方法,迁移学习,实践提高。
即使是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也要依据语文要素分个主次,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重点要放在第5自然段,通过训练让学生认识一段话的中心句。教学时,先讲解清楚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句(中心句);接着逐步过渡到“总分”结构。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本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学生能找到“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教师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第二步,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其他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海鸟”“鸟蛋”“鸟粪”。第三步,明白“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是总写,即关键句,而“海鸟”“鸟蛋”“鸟粪”为分写,这种结构为“总分”结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走下来,借助教师板书的思维导图,学生就理解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通过第5自然段的教学,学生初步明晰“总分”的构段技巧,初步习得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阅读方法,但这样的理解还浮于表面,还需要在余下的阅读理解教学中进行巩固运用,在《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文的学习中,继续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
(二)先“扶”后“放”,强化自学
如《海滨小城》学习小城美景时,笔者这样设计教学环节:先领着学习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圈画景物,品读小城的庭院树多、叶香,色美,找出关键句“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学第5、6自然段,学生能很快地找出第5、6段的关键句,分别是“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也很美”;接着迁移实践,当堂练习,课件出示笔者从网上下载的一段文字,让学生找出此段话关键句的练习:
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的多彩呀。有的同学来到书吧,贪婪地看着书,如同一只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有时还会低声和同学交流一下心得。有的同学玩拍手游戏,进攻、躲闪,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和欢呼声。有的同学围在一起折纸,瞧,他们巧手翻折,不一会儿,桌子上就摆着绿色的青蛙,白色的仙鹤,黄色的宝塔,红色的小船……
上面的练习,学生基本都能找出第一句是关键句。但练习并不是到此结束,还要提高难度,让学生试着给一段话加上关键句:
。果园里,人们正忙碌着收获果实。看,那柿子熟了,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挂满了枝头。那金黄的鸭梨,风一吹就随风飘荡,好像是一个个金黄的小铃铛在奏一曲交响曲。那通红的苹果红的好像一张张儿童的笑脸在绿叶中捉迷藏。田野里机器轰鸣着,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稻谷飘香一片金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浪接着一浪。高粱红了,扬起了它那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哗的笑声。棉花也白了,像白云飘落在大地上。
最后拓展作业,给出一句关键句“校园西北角真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先说一说,再写一段话。
上述教例中,就是先“扶”后“放”,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尝试,阅读相似的语段,连续学习寻找关键句的策略。这样发展了言语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尝试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并尝试着写一写,有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提高了言语运用能力。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重点学习描写春天的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用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学习,其他三个季节的语段完全可以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引导完成课后选做题:“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把家乡的最美的季节介绍给别人,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四、 纵向辐射,推进单元与单元训练的梯度
每个单元语文要素都是环环相扣的,要厘清单元要素与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找准训练定位,寻求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前后勾连,推进文本间、单元间、册次间的梯度训练。本册第七单元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围绕“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写,第一自然段就是全文的总起段,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样的构段构篇方式与第六单元课文一脉相承,在落实本单元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应该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继续落实并巩固“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读写”的训练目标。教学中,可以做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明白课文从风、水、动物三个方面写大自然的声音的并试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学生能很快找出第一自然段。接着,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微风的声音,狂风的声音还有翻动树叶的声音,实际都是在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话“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来写,第一句话就是总起句,后面的三句话都围绕着这句话作具体描写,是分述句,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写法称为总分的构段方式,和第六单元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构段方式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快速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两段的中心句,继续巩固训练。最后积累描写声音的词语,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词句具体形象地描写一种美妙的声音(结合课后练习题:小练笔):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个音乐厅……”学生在兴致勃勃地仿写或创作过程中,就自然地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这是单元文本间的要素勾连,再把视线转移到其他册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句中的“一个意思”,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是能够表达主要内容(或特点)的,其实就是关键语句。第四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理解”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理解”的发展,体现了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提升。教师要读懂语文要素,梳理前后联系,有序地逐步推进训练的梯度,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先生的话语告诉人们,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范例,通过学习,把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技能进行内化,变成自身的知识、方法、技能。现行的统编教材加入了“语文要素”这一元素,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元素,挖掘出教材作为“例子”的学习价值,让学生学会依例学习,触类旁通,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晓芸.基于“一体化”的单元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广西教育,2019(33):112-113.
[2]刘英.基于单元要素递进学习的策略分析——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74-75.
[3]茅萍荷.重组课内课外文本 在文本建设中超越教材——小学语文试卷中“成块”阅读题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7(34):7-9.
作者简介:
李银英,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