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雕琢阅读教学切入点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华四中特级教师张震雷老师的一堂特级教师示范课《阿长与〈山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匠心独运的教材处理,那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流程,那朴实无华而又深沉厚重的教学风格,让我获益良多。会后本人细细思考:我们通常至少要用两课时才能完成教学的课文,张老师仅用一节课怎么就完成教学任务呢?我们用两节课解读文本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浅浅地滑行在文字的表面,而张老师用一节课解读文本却反而更透彻,更精准,到底有什么诀窍,使张老师的语文课堂既轻松又高效呢?
  后来本人在阅读张老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基础上发现,张老师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重谋篇布局。张老师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的过程,而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恰当地“分离”与“重组”。为了更好地进行分离和重组,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重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的选择。由此看来,如果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那么,我们该怎样选择一个精准的切入点呢?
  一、关注阅读文本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标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而标题是人们阅读文本的第一视觉停驻点,人们往往通过阅读标题获取文本的第一信息,得到最初的印象。因此,我们阅读文本可以从解读标题开始。“好题胜过半篇文”,高明的作家通过精心设计标题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核心问题,提示行文线索。如果以标题为切入点,可以提纲挈领,统领全篇。
  张震雷老师在设计《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巧妙地以标题为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堪称典范。
  师:同学们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女蛇的故事是谁说的?
  生:阿长。
  师: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来了解鲁迅笔下的阿长。首先,老师要问,有关鲁迅你们知道些什么?
  生:……
  师:阿长是确有其人的,那么阿长是鲁迅的什么人呢?
  生:是鲁迅的保姆。
  師:《山海经》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能找出文中语句回答吗?
  生:19页倒数第二段……是神话小说集,应该是古代开天辟地一类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张老师设计了三个板块——说“艰辛”、评“不满”、悟“母爱”,紧扣文本。以搜索信息、评说内容为主要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感悟阿长无私伟大的母爱,体会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本人也尝试着采用以标题为切入口切入课文。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就紧扣标题“悲剧”和“伟大”两个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两个问题:这是一场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这场悲剧是伟大的?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品读文本中那些抒情色彩强烈、意味深长的语句,从而感受到南极探险故事里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芒。
  同样,本人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也以标题为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事半功倍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请你自由朗读课文的标题。
  生大声朗读标题。
  师: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1: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罗布泊。
  生2:罗布泊如今已经消逝了。
  生3:老师,罗布泊原本很美丽,因为它是个仙湖。
  生4:罗布泊是个美丽的仙湖,遗憾的是如今已不见了。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罗布泊的确曾经是个美丽的仙湖,如今已变成了荒漠。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悲剧的呢?现在请让我们走进课文。
  这节课,本人紧紧抓住标题做文章,设置了几个张力极强的问题,从文本的内部去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顺序,恰当地分离和重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文本解读水到渠成,充分显示了教学设计的匠心。
  二、把握文中关键性的字、词、句——文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解读一篇文章从找“文眼”着手,无疑是最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所谓“文眼”指的是文章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和细节 ,它们往往是文章中心或主旨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抓住了文眼,就可以顺藤摸瓜,轻松高效地解读文本。正如张震雷老师的经典课例《杨修之死》,他在對杨修这一人物的分析时,抓住了“文眼”,即文中夏侯惇对杨修高度评价的话语“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学时张老师就在“真知”这两个字上做文章,围绕“真知……——真知?——真知!”这条线索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形成了一个张力极强的层递式教学结构,推进了学生的认知。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气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这句话的重音落在哪?
  生再读“真”字重读。
  师:全班同学将这句话再读一遍。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那些地方看出来?
  精准的切入点的选择,使得教学线索明晰,教学设计有创意。几个标点符号运用恰当、准确:省略号意味深长,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才”;问号发人深省,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放旷”,数犯曹操忌讳;叹号寓警示意味,告诉学生“如果我们是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学会做人。整个教学过程精练、流畅、大气,充分彰显了张老师教学设计的大手笔。
  教学时,本人也尝试采用以文眼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教学效果不同凡响。如在设计《范进中举》这节课时,紧紧抓住文眼——范进喜极而疯时说的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为切入点。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或喃喃自语,或手舞足蹈。通过诵读走进人物内心,然后讨论“好了”一词所蕴含的深意。   师: 范进喜极而疯时说了什么?
  生:“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师:你们认为该怎样读这两句话呢?
  生自由读(或喃喃自语,或手舞足蹈)。
  师:范进说“好!我中了!”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个“好”字里面包含着哪些丰富的内容吗?
  生1: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不再挨饿了。
  生2: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不再受欺凌了。
  生3:好了,意味着从此以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
  师:中举后范进果真好了吗?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找出来说一说吗?
  这节课,因为有了这个巧妙的切入点引领,使得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时,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训练,也初步学会了于细微处感受作品的魅力,收获了阅读小说的方法,获得了思想启迪。
  三、捕捉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兴趣点可以是文章中的一句話,一个观点,一幅图,或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从兴趣点切入文本教学,同样让阅读教学绽放精彩。
  如本人在教学《惠子相梁》一文时就先用一个故事投石问路,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切入课堂。
  师:有一位哲人,他的妻子死了,朋友来吊丧,让朋友惊讶的是这位先哲不仅不哭,却反而拿着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高声唱着歌。你知道这个古人是谁吗?
  生:庄子。
  师:你能介绍一下庄子吗?
  生读文中注解。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的行为的呢?
  师出示幻灯片显示庄子思想。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惠子相梁》,让我们一起领略庄子的思想。
  这节课课前故事引入,吊足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胃口,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文本解读自然水到渠成。
  再如本人在教学杨绛的《老王》这一课,课前預习时发现,学生对文中最后一段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句子很感兴趣。于是在设计教学时就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学生散谈,说说老王的不幸。
  共同体悟老王之“苦境”:身份卑微,孤苦伶仃;身患眼疾,谋生艰难;身居破屋,生活穷苦。造成老王之“不幸”仅仅就是这些与生俱来的或纯客观的因素吗?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使老王处境每况愈下的社会因素?
  环节二:小组合作交流,说说老王是如何对待“不幸”的。
  突破文中写事的部分,感受老王之“善心”:从不抱怨,默默承受不幸;以德报德,不让别人吃亏;身处困境,却处处顾念他人;知恩必报,极有道德良心。
  环节三:各抒己见,说说作者之“幸”。
  作者当时的处境如何?那文中为何还说自己“幸运”?在这样的处境下,她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关照?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品德中最美好的一点:对自己的不幸能淡然处之,对他人的不幸却能时时记挂,能真心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这节课,教师能恰当地投石问路,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然后以兴趣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既激发了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也有利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真正使阅读教学绽放精彩。
  通过这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发现: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每一个题目,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开头,都历经长期的酝酿;每一个结尾,都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精心研读,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到一个通向文章腹地的最佳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就等于抓住了全文的“神经中枢”。由切入点铺就的精细的阅读教学途径,像一条简明的路,引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语文胜境。
其他文献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说到他的研究之路时,曾说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去问,然后,再像小孩子一样去问。他的这些叙述,真的令人深思。  “用手机发短信”,小孩子听后就问:“为什么不可以发长信呢?”大人不太可能这样问。  “两个红枣比一个苹果还小,为什么2 大于1 呢?”大人会这样问吗?  小孩子的心理,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好奇心,二是大量运用直觉、联想,三是思维的发散。而发散的特点不完全能由直觉和联想来解释
古诗词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拥有着精粹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典诗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学内涵、培育人文精神。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学生大都比较偏爱小说一类体裁,喜爱古诗词的却凤毛麟角。他们认为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实际生活联系少,学习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交际、工作学习都离不開的语言工具。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字词,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一、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尤其是古诗词作品,更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深。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化的内容实质化,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思维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能够辅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模糊的概念详细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效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把朗读的权利、读书的空间还给
集中识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因此识记效果较差。但是,当字、词、句在语言中流淌,在文章中跳跃的时候,就变得鲜活有动感。因此,我们识字教学也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了加强情报工作,英国组成了以数学家杜林为首的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料分析专家的密码破译工作团队,也叫做“40号房间”,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破译密码靠数学家、科学家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要吸收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甚至文学家、作家呢?原来,文学家、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能从常理之外找到突破口。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素养是多么重要。  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负载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歌构成的要素,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借助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诗歌的美感也由此产生。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读者会看见一幅图画、一个生活场景,体味到一种美妙的情愫,甚至产生直抵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意象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以《诗经》为源头,中国诗人在一代代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继承与创新,逐渐给一个个常见意象赋予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摘 要:现今时代,对每个人健康评判的标准不仅包含身体器官方面,还包含心理健康方面。而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關注的重点内容只有体育教学训练技巧,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几乎没有涉足。基于此,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培养入手,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进行教学引导,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成为了当今体育科学教学
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手工业的历史。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人类揖别猿类是从打制第一块石制工具所体现的劳动开始的,而被打制出来的这第一块石制工具,就是人类的第一件手工业产品。  直到工业革命前,手工业一直是科技乃至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农业生产的进步、商业活动半径的扩大、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军事实力的增强、文化内容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