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映照下的“贫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笔者在参与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了作文乃至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向,找出了考生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教学的诸多深入思考。
  【关键词】江苏高考 语文试卷 品味时尚
  
  经过十多天的奋战,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终于结束。阅卷的高强度使得身体发出疲倦的信号,但想起此次阅卷,心情有些复杂,有些话,不得不说。
  “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已被热炒不休,有批评,有质疑,也有肯定。笔者以为,该题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关注写作素养
  
  写作本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与创造再现,但因为应试的独特性,写作已退化为材料的裁接、文字的拼凑。应试宝典、高分妙招层出不穷,作文的应试策略已被开发得“山穷水尽”,——作文教学亟须由“技巧时代”转向“素养时代”。“素养时代”的作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写作素质的养成,而写作主体的素养主要包括人格修养、生活修养、学识修养、语言修养等。“品味时尚”这个题目,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重新审视生活,去蔽存明,从而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凸显审美品位
  
  语文教学的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美、审美、创美的能力,语文学科应该致力于捍卫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让学生热爱和赞美祖国的语文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品味”似并无独特,但真正要有“品位”就不一般了。“品味时尚”,实现了高考命题由“道德审判”、“哲理思辨”到“文化审美”的一个转变,逼近了语文内核,凸显了审美品位。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得高分的优秀作文,均体现出思想深刻、见识不凡、语言老到、对生活有独特体验等特点。这个题目,给写作素养高的同学搭建了一个挥洒才情的舞台,比如满分样板文就是用杂文体写的一篇见识与文采俱高人一筹的佳作。文章所举买名牌、写博客、PK台、爆炸头,均是当今时尚;而作者所拟的精彩定义,往往一语中的,深谙“品味”之道,比如对“头之时尚”的定义:“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脑袋上的花样越来越多。”这样的语句,充分体现出该生的睿智与深刻。
  今年阅卷与以往阅卷所大不同的是,取消了“切入分”的概念,而真正根据作文优劣将其分类归档。《评分细则》经过专家组成员反复论辩,三易其稿才得以出台,阅卷领导组的态度是坚决的,他们要拉开作文分差,捍卫作文应有的地位。于是,阅卷老师抛弃了惯常的“打保险分”的做法,而是严格参照《评分细则》,将每篇作文对号入座;于是,“贫富差距”拉大,真正优秀的作文脱颖而出,一大批平庸之作分数平平,而一些套作、宿构之文则被“打入冷宫”;于是,全省高考作文均分直线下滑,学生作文中的痼疾醒目地出现在眼前。
  在“时尚”这个具有现代意味的词语的映照下,学生作文出现了空前的“贫瘠”。
  1.生活“贫瘠”。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懂时尚的往往写不好,写得好的往往不懂时尚。这也是目前教育的悲哀,学校的围墙太高,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通畅交流,“象牙塔”里是走不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的。“品位时尚”的作文命题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或许对农村考生不太公平。因为很多考生在作文中坦承不懂时尚为何物,于是只好写他们眼中的“时尚”从某种角度讲,今年离题之作的大量出现,与学生对生活的隔膜有关。而另有一些作文中出现大量时尚的名词术语,但往往书写不太美观、表达不太顺畅,他们很可能是平常老师眼中“不务正业”的“浪子”,却成为此次考试的“时尚达人”。
  新课程教材贯彻三维理念,但客观上讲,新课程目标、教学、命题是分立的,再加上高中时间紧迫,现实与理想、教学与考试总是处于矛盾、纠葛之中。因此,“品味时尚”是一面旗帜,它所引领的潮流应该是:关注生活,思考现实。
  2.情感“贫瘠”。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有着丰富的情感,在作文中所展现的也应该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尽管受题目限制,但“品味时尚”所能激发的情感也应是多样的,比如对时尚的赞赏、喜爱、担忧、反思、批评……但在阅卷中却发现“自责”成为很多作文的情感基石:原先认为时尚就是吃、穿方面前卫一些,后来在老师(或家长、同学等)的影响下,自责不已,最后发觉,学习、向上才是真正的时尚。另有一部分学生走“亲情路线”,比如一考生这样写:“时尚,对我来说有些陌生。身为家农子弟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追寻时尚,我只知道不时尚的母亲对我有时尚的爱。”然后描述母亲对他的疼爱。一个不懂感恩的人自然是情感不健全,但一个高中生如果总是走不出“妈妈的目光”,情感的“贫瘠”,也可见一斑。
  3.思维“贫瘠”。“品味时尚”这个题目,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课外,有效地遏制了套作、宿构现象。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浅审题”、“伪思考”的弊病,在此题面前凸显无遗。笔者所阅三千多份作文中鲜有紧扣文题、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论证严密、富有真知灼见的佳作。学生思维的“贫瘠”,使得文中出现了一些低幼的论断,或将时尚界定为“精神”,或将时尚定义为“爱心”,……武断的推论、荒谬的逻辑,暴露出不良的思维品质。比如有考生作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为““品味时尚,我理解了时尚。”“品味时尚,我感悟了经典。”“品味时尚,我懂得了乐观。”逻辑荒谬,前后脱节。还有些考生图解提示语,将提示语作为分论点出现,如“品味时尚,品出时尚的美与丑。”“品味时尚,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品味时尚,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这些都体现了考生思维的陋习。
  4.思想“贫瘠”。思想的“贫瘠”,必然导致认知的严重偏失。有将“时尚”理解为“创新”,谈创新对个人、企业、民族的重要性;有将“时尚”理解为“变革”,谈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有将“时尚”理解为“热点”,讨论朝鲜核问题、三鹿奶粉、范跑跑等热点问题;有将“时尚”理解为“理想”,品味志士仁人执着于理想的精神;还有就干脆将“时尚”理解为“经典”,直接品味“时尚的经典”,品读苏轼、巴金、小沈阳、刘谦等人的经历、情感。此类偏题之作,原则上在及格线以下赋分。
  理解题意的关键在于对“时尚”这个概念的精确解剖,提示语只是一个模糊性的描述,“时尚”的实质应该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它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评分细则》认为“时尚”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在阅卷过程中,老师们普遍认为:时尚不是静态、静止的某个事物,而是动态、发展的行为;时尚不是个人独自所为,而是有人效仿的群体现象。基于对概念内涵的准确把握,一批与题意若即若离的作文,也未能逃过阅卷老师的“法眼”。比如有考生将草根文化视为时尚文化,文章主体部分探讨草根文化的具体特征,貌似“品味时尚”,其实品味的是某种“时尚文化”,而非“时尚”,因为“时尚”应为“追捧草根文化”,而非“草根文化”。再如将“爱国主义”视为时尚,也是错误的。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看奥运、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多么奥妙啊,“时尚”看似简简背单单,却让不少考生栽了跟头。据说,全省能真正准确理解时尚的考生不超过20%。
  “时尚”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思想、情感、态度、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总体而言,今年高考作文佳作偏少,平庸之作偏多,这与学生在生活、情感、思维、思想等方面的“贫瘠”有关。要给学生作文真正“补钙”,需从根基抓起,固本清源,夯实基础,提高素养,则“明年花胜今年红”。
  ★作者简介:李倩,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前人已作过许多解读,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操作性指导。本文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生成的原初体验,从“自由与不自由”角度解读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的心情以及作家在自由心灵的光辉下所营造的意境美。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选用,其艺术
【摘要】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包括对知识积累、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考查,也包括对读题、答卷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结果使学生在考试中丢了一些本不该丢的分。这种现象在主观题型占整个卷面80%分值的语文考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应试教学;非智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卷面意识。俗话说,得体
编者按: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Jr.)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柯布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
【摘要】大师之笔,赋予人物的一言一语,一笑一啼,皆内涵深刻。本文列举了鲁迅《祝福》中众人阻止祥林嫂摆桌子的场面和曹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场景,体现了蕴藏于平淡细节之后的奇崛之思。  【关键词】作品鉴赏;细节;奇崛    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性评判上,而要对作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个人命运的不幸为出发点,深思生命意义的本质。在这一超脱的过程中,作者两次变换视角,分别从观坛和忆母两个角度找回了生命的自信力,实现了对生命的准确定位:生命存在的状态有差异,但是生命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面对个人不幸时应该乐观而又有责任地去生活。  【关键词】史铁生 视角换位 生命定位 生命意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朴素感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段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笔者提出巧引入、低起点、设场景、巧练习的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个融洽、和谐、平等的作文训练课堂。  【关键词】学生心理;快乐;写作    学生害怕作文是一个普遍现象,作文课难上也是众多教师的共识。那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抛开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而在快乐中学写作呢?下面就我的一堂下乡支教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巧引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我下乡支教
【摘 要】要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得实实在在上好每一堂课,例如:下放教材的选用权、巧用学生的质疑、捕捉教学设计灵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使预设教学变成动态的生成教学等,争取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材 阅读 生成教学 教学设计    现时语文教学处境困难,语文难教,已是不争的事实。余漪老师在《首届长三角中学语文教研论坛上的发言》中说:“语文非常难教”,“受到课改挑战最大的莫过
【摘 要】中国古典小说中“石头”作为道具的例子颇多,《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石头”在展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石头” 《水浒传》 林冲 古典小说    女娲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巨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一块浅红美玉,然后伴着主人贾宝玉历尽红尘中悲喜,最后满腹心事地回到青埂峰下,空留下伤痕般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身上作过
【摘 要】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平等的合作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则要学会在独立思考、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与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近几年,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语文课堂的变革也势在
【摘 要】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关键词】水乡 画面 自然美 人性美    沙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本姓李,原名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