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纯朴的水乡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l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关键词】水乡 画面 自然美 人性美
  
  沙白,1925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本姓李,原名李涛、李乙等,后更名为理陶。曾任著名文学刊物《萌芽》编辑。著有诗集《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南国小夜曲》、《沙白抒情短诗选》、《独享寂寞》等。《水乡行》一诗写于1961年,发表于1962年。
  沙白先生的《水乡行》,极富诗情画意。整首诗仅仅五节,押一个韵脚,节奏舒缓、平和,读来音韵和谐优美,展示了一幅幅宁静恬美、秀丽淡雅的江南水乡图。作者按行踪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水乡风光的长画卷。画面清新自然,淳朴淡雅,与朴素简洁的语言相得益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美和江南人的人性美。
  第一幅画,雾中水乡图。第一节仅用十四字,就勾画出了作者初踏水乡的总体感受:水天一色,往来全依一叶扁舟。“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点明了江南水乡人们生活的特点:水环雾绕,河网星罗棋布,人们往来全靠一条小船,暗示江南人的勤劳与辛苦。其中“水云铺”三字意蕴丰富,它既实写江南水乡自然环境的特点,也是虚写出一幅江南水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迷蒙的雾霭给美丽的江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试想,水烟袅袅、碧水纵横、船儿穿梭,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幅画面啊!尤其是一个“铺”字,更是神来之笔,将凡尘与仙境连通。踏上水乡之路,仿佛置身于水雾朦胧、云缠雾绕的虚幻境界,徜徉其中,飘飘欲仙,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诱人去“行”一趟呢?
  第二、三、四节,作者从色、香、味具体写水乡特点,手法多样。第二、三节表面看是写景,实际上是写这里的农人勤劳。写景则是动静结合、颜色搭配:“渔网做门帘,挂满树”写静景着绿色,“榴火自红,柳线舞”写动景绘红色,突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画面中虽未直写水乡的人,但“鱼网作门帘,挂满树”“榴火自红,柳线舞,家家门前,锁一副”两句,却明确地道出了这里的农人勤劳质朴、怡然自乐的形象,同时也突出了鱼米之乡、自给自足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到,这里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淳朴憨厚、勤劳善良的农人,他们过着宁静自由、富足幸福的生活。第四节,进一步写农人劳动的收获,让人联想起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句来。而“踏停蛙鼓”一动一静的相互映衬,衬托出这里的宁静祥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扰,有的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这一节从色与味写水乡,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望无际金灿灿的稻海,嗅出江南水乡那特有的稻香味。
  第五幅画,水乡送客图。天色已晚,鸣蝉歇息,暮雾渐起,客归主送,小舟轻摇,好一幅江南“渔舟唱晚”的美景。其中“一手好橹”颇令人寻味,字面写水乡人熟练的驾船技艺,实质上也是写这里人们的勤劳品质,同时在结构上与题目“水乡”暗中呼应,使得全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此节让我们不但领略到了江南风光的景致之美,也感受到了水乡人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性之美。
  全诗表面写景,实则情寓于景,含有对江南人勤劳质朴的赞许之情,更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江南水乡的神往之意,景之清新与人之纯朴十分自然地融合在诗中。既无当时赞美诗的矫情做作,也没有后来的朦胧诗、新潮诗的晦涩难懂,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结构错落有致,语言简洁清新,声韵和谐自然。五幅画面,如五幅江南风景画,暗用一个“行”字贯穿始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着意突出了水乡的风光美、水乡人的人性美。
  附诗:
  水 乡 行
  沙 白
  水乡的路,
  水云铺;
  进庄出庄,
  一把橹。
  鱼网作门帘,
  挂满树;
  走近才见,
  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
  柳线舞;
  家家门前,
  锁一副。
  要找人,
  稻海深处;
  一步步,
  踏停蛙鼓。
  蛙声住,
  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揽送客,
  一手好橹。
  作者简介:彭存明,重庆市鱼洞中学校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合作式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互批、互改、互助、互学,使学生体会到写作过程其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机会和平台。  【关键词】作文教学 合作 互批 互改 互助 互学    一、坦荡交流,精诚合作,拓视野,促团结    (一)合作式作文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1.四人共同写就一篇。四人一组
【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前人已作过许多解读,但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操作性指导。本文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生成的原初体验,从“自由与不自由”角度解读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的心情以及作家在自由心灵的光辉下所营造的意境美。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作为白话美文的经典之作,自30年代起,就被各类语文教科书选用,其艺术
【摘要】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既包括对知识积累、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考查,也包括对读题、答卷技巧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只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而不太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结果使学生在考试中丢了一些本不该丢的分。这种现象在主观题型占整个卷面80%分值的语文考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应试教学;非智力培养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卷面意识。俗话说,得体
编者按: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Jr.)是世界著名后现代思想家、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柯布院士多年来一直从事过程哲学、后现代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发表著作50余部,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后现代思想家,他既是世界第一部生态哲学专著(《是否太晚?》)的作者,也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绿色GDP”的思想家之一
【摘要】大师之笔,赋予人物的一言一语,一笑一啼,皆内涵深刻。本文列举了鲁迅《祝福》中众人阻止祥林嫂摆桌子的场面和曹雪《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众人探望的场景,体现了蕴藏于平淡细节之后的奇崛之思。  【关键词】作品鉴赏;细节;奇崛    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因此,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理性评判上,而要对作
【摘 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个人命运的不幸为出发点,深思生命意义的本质。在这一超脱的过程中,作者两次变换视角,分别从观坛和忆母两个角度找回了生命的自信力,实现了对生命的准确定位:生命存在的状态有差异,但是生命的存在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所以在面对个人不幸时应该乐观而又有责任地去生活。  【关键词】史铁生 视角换位 生命定位 生命意义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朴素感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一段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笔者提出巧引入、低起点、设场景、巧练习的方法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个融洽、和谐、平等的作文训练课堂。  【关键词】学生心理;快乐;写作    学生害怕作文是一个普遍现象,作文课难上也是众多教师的共识。那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抛开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而在快乐中学写作呢?下面就我的一堂下乡支教课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巧引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我下乡支教
【摘 要】要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就得实实在在上好每一堂课,例如:下放教材的选用权、巧用学生的质疑、捕捉教学设计灵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使预设教学变成动态的生成教学等,争取师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材 阅读 生成教学 教学设计    现时语文教学处境困难,语文难教,已是不争的事实。余漪老师在《首届长三角中学语文教研论坛上的发言》中说:“语文非常难教”,“受到课改挑战最大的莫过
【摘 要】中国古典小说中“石头”作为道具的例子颇多,《水浒传》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石头”在展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石头” 《水浒传》 林冲 古典小说    女娲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巨石,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幻化成一块浅红美玉,然后伴着主人贾宝玉历尽红尘中悲喜,最后满腹心事地回到青埂峰下,空留下伤痕般密密麻麻的文字在身上作过
【摘 要】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以民主的姿态,做一个睿智的组织者,平等的合作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则要学会在独立思考、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协作与分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近几年,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广,语文课堂的变革也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