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感知审美存在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zh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阐述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艺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将美术课内生活化教学和课外生活化教学进行结合几方面提出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美术生活教学的有效发展,最大程度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小学美术教育生活化要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
  小学美术教育和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教育意义不同,不能将小学美术教育视为专业的技术教育。具体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局限在美术课堂上,而是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一切因素实现美术教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组织学生能够接受的美术活动,加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可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第一,美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美术学习素材,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第二,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生活化的美术知识和现象引入到美术课堂中,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场景的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所理解和懂得的美术知识融入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和生活有密切关联的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个人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特别是要多运用具有鼓励性、激发性的语言。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式上融入学生彼此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了解自己的美术创作方向,发现自己现阶段美术学习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改正这些不足,更好地进行美术学习。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创设的一种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联的课堂情感场景。在小学美术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主要是指小学美术教师根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调动一切因素和课堂教学手段创建的一种符合学生美术学习心理和美术教学内容的环境、氛围,能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以《请到绿色商店来》美术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设计师进行自主化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并在产品模拟设计之后进行商品交易的模拟;在学习《曲曲直直》时,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了解学生美术学习喜好和倾向之后,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线导入美术教学新课。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生活图片,比如针织物图片、植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在这些图片中发现美术线条。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学生的美术创作才能,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的深入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要求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将美术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对生活美的发现。新版本的小学美术教材增加了很多生动形象的图片,并在图片周围增添了一些充满情趣、生机的语言,这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美术教师要将这一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真知的欲望。
  (三)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用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理解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良好发展和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关联。”可见,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有可能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缺乏生活化的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美术作为一门创造性学科,要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要注重对美术学习的感受,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其中,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于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来进行美术创作,透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了解和感受。比如,当学校组织学生郊游之后,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郊游经历和场景,并让学生彼此之间交流感受,之后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将自己回忆起来的郊游场景以绘画的形式予以展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生活的体验对知识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向生活化发展。文章从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艺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等方面提出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丽.生活化美术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下),2014(01):96-97.
  [2]许伟.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探微[J].教师,2014(16):84.
  [3]李菊.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解析[J].山西教育(教学),2014(05):33-34.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我国传统的德育工作却往往以说教为主,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改变德育现状,必须让德育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过程,滋润和提升学生的德性。  【关键词】心灵 “体验式”德育方法 游戏 发展 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
【摘 要】中国当代艺术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背景、艺术观念的更新,西方购买者和国际策展人的介入,形式到观念正在和西方艺术趋同。然而,东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习俗,各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艺术和西方“接轨”的同时,很多艺术家放弃了个体本真生命的精神价值和对历史责任的追求。因此,文章提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明确作为创作的主体“我”是谁?“我”要什么?这样我们才不致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找到中国艺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既对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标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教案的设计上,往往会出现“一课多标”的现象,就是说同一篇课文会出现不同的老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分析三位名师的教学设计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一课多标 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设计出合理
【摘要】当前,在农村的初中学校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都不好,有的甚至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英语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激起积极主动的求知愿望,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农村初中 英语教学 兴趣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
【摘 要】郁达夫留日期间所作的“自叙传”式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突出的“自我艺术形象”。这些经过深度加工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以及与众不同的性格气质的影子,而且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涵与深层的思想意义。  【关键词】郁达夫 自我形象 社会意义  郁达夫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创作的众多作品多带有“自叙传”色彩,烙有清晰的作家身世、经历
【摘 要】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文章以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研读文本着手,解读课程目标,关注文本语言,聚焦课文体裁,步步深入,从而探寻言语表现的奥妙,切实提高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效。  【关键词】文本 言语 随文练笔  目前,随文练笔已然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或在文本空白处,或在情感升华处……随文练笔
一、背景  思想政治课承担了重要的育人功能,那么什么是全面的育人呢?我认为应该包括学生获得的知识、培养的素质与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本课内容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此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不仅是将其看作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就业的话题,更是將其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体会到就业是其生命过程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凸显育人价值。但是
【摘 要】如今,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社会文化生活日趋活跃,导致学生的责任感教育问题愈发突出。文章旨在说明政治、语文、英语等部分学科校本课程在学生责任感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学科应如何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校本课程 责任感 渗透  “传道、授业、解惑”是各学科老师的基本职责。在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中,大部
【摘 要】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识字教学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识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  【关键词】识字能力 兴趣 发现 联想 生活  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由此可见,识字是阅读写作
【摘 要】2009年,国家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倾注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期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中等职业学校办法学教育有着历史的渊源,曾经满足了国家对法律基础人才的爆炸式需求。如今大部分中等职业法律学校或自生自灭,或升格为大专,前景似乎渺茫。其实,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人才需求也要紧随其上。中等职业的法学教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