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育模式探析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hig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高中化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现在对它的争论不少,就现阶段来看,新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突破的,它解决了许多弊端,无论是教育理念、教材模块、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还是评价体系都有很大的进步,我们应认真客观而深入地认识它。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模式 改变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c)-0136-01
  
  “新课改”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而有建设性地提出的一个概念与要求,高中化学不仅对教材进行了改革,还潜在地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共同发现解决并研究问题,再于实践中深刻地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还有一个最的特点,新课改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生产发展的联系,从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再到科学生产中,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新的教育模式有它存在的必要。
  
  1 教材模式的改变
  教材教学模块的变换适应了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兴趣的偏向等实际问题,让学生有了选择性。教材的改变会让有的老师特别是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式的资深老师提出质疑,认为教材脱离了实际教学情况,必修模块的内容太少,大多知识太浅显,而考试时多数题都有难度,使得考生考得差,进而致使所谓的“教学质量”下降。
  其实不然,我们应正确客观地认识这样的模块安排,尽管必修课时减少,但它的内容设计是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它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础原理和化学实验的操作,体现出绿色化学思想理念,突显出化学对现实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进步和社会的长足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选修部分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设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及学生未来的深入发展而构想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的模块设计,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执行的平台,为学生潜能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学生可能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体现更多的人文性。
  
  2 教师与学生的转变
  其实很早就在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而一个转变的方式、方案总是晚于观念晚于口号,让有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很迷茫,因为以往的教材知识性强,难点多,如若没有老师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就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无疑会浪费很多教学时间,这样的话就会陷于两难境地。而新课改下的化学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两个模块的安排给教师提供了施教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路,多种栏目的设置,也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性学习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而重点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以往的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教学思维与设计被教材所局限,从而导致学生“学教材”,整个教学过程就围绕着教材在进行,一切教学活动就被教材左右,教材处于了核心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了被动状态。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改变了这样的观念,也逐渐在实践中实施。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知识构架,有一种全局观,对各教学模块先进行分析探讨,提练出核心知识点,总结出规律,对内容难易点作适当合理调整,对教材进行处理并二次创造,形成一种科学的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于那些与实际教学相离甚远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删除,课堂上精而简地引导学生学习,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在教材方面的改变。而课程资源的生成是多方位的,教师还要有对社会信息敏锐的捕捉力,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收集课外的教学资源,对教材上没有的而实际中又重要的知识作适当补充,或在生活中做实验更能收到好的效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各阶段发展特点。这方面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也是在促进老师自身的发展。
  选修部分在增强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选学,没有别人的强制,就不会有抵制,学生的自主性完全体现出来,必修与选修的互补,是结合了整个高中过程化学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发展的过程,整体性中有阶段性,循序渐进,各部份有衔接,最后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化学实验部份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也将教材上的知识通过实验融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3 评价体系的转变
  值得提出的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其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这是教育评价体制中跨跃式的一步,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定论只以分数为依据,标准单一且片面,甚至可能存在考场作弊假分数的现象,而那些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人却会因些受到不公正的排名,不公正的评价,不公正的对待,甚至导致内心的不平衡,奋斗价值的虚无化,消极无意识,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现在这种新的评价机制正是在认识到这一现状后有时效性地提出的,大大地避免了以往的弊端。
  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明确地定位,各有不同,有的会根据自己感性的喜好与兴趣选择性地学习,有的同学在化学原理的知识上投入,有的在动手实验方面感兴趣,有的在问题的探讨上会激起智慧的火花,而我们不应因纸质的试卷分数而忽略其它实践中或潜在着的发展因素。新课程标准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全方位地、有重点地、多元化地方式来评价学生,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来自于多方位肯定,也来自于新的评价体系。新课程还增加了建立学生档案,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评价目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相对而言是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体制了,可能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完善,但这已是很成功的一步改革,相信不久后会日臻完善,会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4 时代性与人文性
  传统的化学课程只注重了知识性,概括性,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现状及需要,学生有一种“不知为何而学”,“学后有何作用”的疑惑,就会处于为考试而学习的错误意识。新课程中涉及了很多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原理及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化学不只存在于课本,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社会进步都有莫大的关系,突显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知道化学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一种兴趣、爱好,形成一种探知欲。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学到的化学知识促进家乡、国家的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一种人文内涵。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模式相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进步,在实际中若要使这一理念很好地实现,还需我们正确地认识及认真地实践。
  
  参考文献
  [1] 曲雪梅.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育感悟·教法与学法,2005(8):36~37.
  [2] 成定炜.对高中科学教学方法教育的探讨[J].实践与探讨,2009(2):199.
  [3] 孙同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5~6.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思考、总结、探究。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如果能将相关抛物线问题与平行线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
【正】比较是理解思维的基础。运用比较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使学生掌握题目结构,提高分析解题
利用单宁酸做为天然有机物的代表研究了高锰酸钾与天然有机物的反应,考察了钙离子及钙离子和高锰酸钾不同投加顺序的影响及机理,并利用FTIR对反应进行了光谱学研究.结果表明,
博览群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近些年来,不少人士都惊叹:现在的青少年爱读书的不多,手捧书本如痴如迷的现象少见了,阅读量在锐减。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有适合于自身发展规律性的新秩序.新秩序不是对传统秩序形而上学的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说有着继承性.新秩序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各种关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
本文是作者在为《经济学文摘》1986年第8期上所撰写的专文《当前城市经济需要研究的若干问题》基础上所作的补充。作者认为增强企业活力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扩权上已经远远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但能调控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情更真、更纯.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强化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章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正潜伏着"滞胀"的隐患,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事实上已成为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实现稳定与增长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改革.我国经济改革所面临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