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系统,更精准,更有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en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人教版教材,统编本教材对于写字教学更为重视,从教材中给出的一年级生字笔顺、新笔画学习序列,再到《教师教学用书》中较为详细的写字教学提示,给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方向引领和操作支架,有利于写字教学效益的落实和增进。
  但细细考究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在写字教学提示的系统性和精准性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寻。
  一、探寻教学提示前后呼应的系统性
  一年级上册是写字教学的起始阶段,新笔画书写要点、笔顺规则包括间接结构规律等,都得逐一从头开始教给学生。这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一个有序的系统规划,新旧知识前后要有所呼应和观照,体现一种知识获得以及能力形成的螺旋上升。
  仔细研究《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提示,在追求写字教学知识点的有序呈现以及前后呼应时,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再作优化:给出变形笔画名称,精简运笔方法提示,揭示间架结构规律。
  1.给出变形笔画名称
  汉字的8种基本笔画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形态变化,但对于笔画的不同形态名称一直缺乏官方的统一规定,所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笔画不同形态名称的称呼也未作统一。如识字9《日月明》一课中,教学提示为:心的笔顺依次为左点、卧钩、中点、右点;要指导学生了解三个点的名称、位置。
  笔者认为这个提示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优化。首先,左点和右点分别在之前学过的生字“东、小、少”中出现过,但之前并无“左点、右点”包括“中点”的名称给出,这几个名称是在本课中突然出现的,有突兀之感;其次,“中点”和“右点”从形态上来看并无区别,如果仅以所处位置为命名依据,那么在之前学过的生字“火、头、来、鸟、书”中的点又该叫什么点。
  针对如上问题,笔者建议像平撇的教学提示一样,平撇在识字3的“手”字当中首次出现时,给出笔画名称以及运笔指导,之后在识字4中再进一步提示书写要点(“禾”的第一笔是平撇,写得短一些、平一些),形成一种前后呼应富有层次的教学提示。此外,对于笔画的命名,笔者根据形态区别进行命名,如,把朝左边行笔的点叫侧点,朝右边行笔的叫斜点(长一点的叫长点),三点水旁中的第三个点命名为提点。
  2.精简运笔方法提示
  《教师教学用书》对于生字的书写位置及部分笔画的运笔方法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为落实写字教学效益提供了借鉴。但在说明当中,也出现了对某个笔画反复进行书写提示的情况,如下列对于构成扁框结构的左右两个竖向笔画的提示:
  口:左右两个竖向笔画应稍稍往里斜,呈上宽下略窄。(识字3《口耳目》)
  四:第一笔竖起笔靠左,稍往右斜;第二笔横折,横段要长,折段稍稍左斜。(课文4《四季》)
  白:撇画短小,竖略往左倾斜,横折的横段较长,折段向左略斜。(课文11《项链》)
  回:竖向笔画都要微微往里斜。(课文14《小蜗牛》)
  在以上教学提示中,对于两个竖向笔画的书写一再进行说明。包括识字10《升国旗》中,对于“五”的书写提示(竖向笔画都要微微左斜)。形态简单的两个竖向笔画,为何反复进行书写的提示?笔者认为,根本原因便在于没有对笔画的不同形态进行区分并给出运笔方法的提示。如果在关注笔顺时给出笔画名称,那么书写时对于两个竖向笔画琐碎的语言描述便全都可以精简。笔者在实践中对这两个笔画的教学设计如下:
  (1)我们发现“口”字当中藏着两个笔画新朋友,请小朋友跟着老师叫叫它们的小名,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逐个出示新笔画:你好,右斜竖;你好,横折斜。
  (2)学习新笔画“右斜竖”。
  我们首先来认识右斜竖。上节课我们认识的直竖是竖妈妈的第一个宝宝,今天的右斜竖就是第二个宝宝(黑板一角归类板书)。他可喜欢耍酷了,一天到晚喜欢把身子朝右边斜着站,还以为自己是杂技大师呢!
  (3)学习新笔画“横折斜”。
  “口”字当中的第二个新笔画是横折斜,这是折妈妈的第一个宝宝(黑板一角归类板书)。小朋友用火眼金睛看一下,它长得像哪个数字宝宝啊?(数字7)横折斜可懂事啦,为了让口字长得更漂亮,它把自己的脚悄悄往左斜着缩起来,瞧,横画长折画短,口字多漂亮!我们要像横折斜一样心中有他人哦,做得到的小朋友举手!
  教学实践中,以“小名”的说法区分笔画不同形态,可以让学生准确地区分。在笔画第一次出现时,教给运笔方法和口诀,后续几次出现时提示笔画名称和运笔口诀,最终形成对这个笔画稳定的形态认知和书写技能,由此精简后面学习时琐碎的提示。
  3.揭示间架结构规律
  汉字的间架结构規律对于提高书写质量,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和意义。在一年级上册100个汉字的书写中,包含着不少结构规律,最常见的就是“连横等距”。笔者梳理了《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这一点的提示:
  三: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识字2《金木水火土》)
  目:横向笔画之间等距。(识字3《口耳目》)
  日:横向笔画之间等距。(识字4《日月水火》)
  正:三个横向笔画之间等距。(识字10《升国旗》)
  自:横平竖直,中间几横之间的间距要均匀。(课文10《大还是小》)
  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三”和“目”的书写指导后,就可以揭示“连横等距”的间架结构规律,在之后的教学中对这个知识点再进行适当呼应,巩固对规律的认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这样进行设计:
  (1) 指导书写“目”后:小朋友们,和汉字宝宝“三、手、目”成为好朋友后(并列呈现),有没有发现把笔画位置放好看的一个魔法宝典?老师悄悄地告诉你们:如果一个字中有三个及以上连着出现的横画,横画之间空开的距离基本都是一样的,用四个字概括,就叫“连横等距”。学会这个魔法宝典后,我们就能轻轻松松地把许多汉字宝宝写漂亮!   (2)瞧,听到有那么神奇的魔法宝典,“耳”宝宝赶紧跑来认真听——出示生字“耳”。“耳”宝宝带着魔法宝典照了照镜子,哈哈,自己果然就是长这样子的(标红辅助线:横距匀),哇,这个魔法宝典真是太厉害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二、探寻教学提示知识表述的精准性
  笔者仔细阅读《教师教学用书》后,发现部分教学提示的表述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更为精准化的探寻。
  1.精准模糊表述
  如课文5《影子》一课中,教学提示“在”和“后”这两个生字:都是左上包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右下让左上。这两个生字的右下部分起到稳定整个字重心的作用,“右下让左上”的教学提示,指向比较模糊,在教学中可作更为清晰的表述:左上部分略舒展,右下部分宜平稳。
  再如,《影子》一课中还有这样一段教学提示:本课要写的4个字中,撇的写法不一。“在”字中有长撇,“后”字中有平撇、长撇,“我”字中有斜撇、短撇,“好”字中有短撇。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注意书写上的区别。
  如果把“在”字和“后”字中的撇画称为长撇,是把这两个形态并不相同的笔画根据长短进行命名了。但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字中的短撇就无法自圆其说了:论长短,这个撇画并不短;论形态,和“我”字中也叫短撇的第二个撇画完全不同。所以,对于撇画的名称表述在此出现了矛盾。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形态进行笔画小名的命名,把“在”和“好”的撇画定位为斜撇,“后”的第二笔叫“竖斜撇”,“我”的第一笔为平撇。这样的表述,对撇画的不同写法进行了标准相对一致的称呼。
  2.精准不当表述
  如课文9《明天要远足》一课中“才”的教学提示:竖钩在竖中线上。汉字在田字格中应该是居中放置的,但由于排版时的失误,个别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出现了偏左或偏右的情況。“才”字的竖钩如果在竖中线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偏左了,所以竖钩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竖中线略偏右。
  再如课文4《四季》一课中“是”的教学提示:“是”的撇在左下,平捺穿过竖中线。“是”字很难写好看,关键便在于最后一笔捺画的书写——肯定不是偏旁“走之儿”当中的平捺,而是倾斜度较大的斜捺。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一、个案解析  笔者以于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中的写字指导作为个案进行解析。其教学过程如下:  【片段A】  师:这一课有9个字要求会写。(大屏幕出示:茄、盲、碌、蔬、戚、脆、屋、捐、献。)  师:写字先读帖,即认真观察,记住字的结构,每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大家边看边书空。(生观察、书空。)接着描红。请在书上把9个生字描一遍。(生描红)第三步,临帖。这9个字中,有4个字不容易写规范——(
1 教学设计背景    苏教版第一册第四版块《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首篇,语言简洁生动,在使人身临其境的景物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游西山之后,一个被贬永州的“恒惴栗”者找到了心灵寄托,与西山达成了精神上的默契,体味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鉴于这一点,本节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设计侧重于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之后能结合生活实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声母g k h,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拼读g k h和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3.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画画、打鼓”2个词语,认识“画、打”2个生字。  4.正确朗读儿歌《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承上启下  1.同学们,又到我们学习拼音的快乐时光了。快看!(出示课文24页和26页图片)一群拼音朋友在玩捉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多采用主题活动的课程组织方式。在主题活动中师幼能够共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幼儿不仅能深入了解活动的开展主题,同时还能对拓展内容有一定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那么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吗?什么样的主题活动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对此,北京市昌平区机关幼儿园结合此问题进行了“开展高质量主题活动,有效提高中班幼儿的主体性”的探讨。  主題活动的
各位代表:  感谢大会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协会走过的二十一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学仪器行业同仁珍惜和回顾的。能作为新一届协会的秘书长,我深知自己的责任,继往开来,我将和大家一道在几位前任秘书长富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勤奋努力地去实践为会员单位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协会宗旨。今后我们将努力做到:  一、我们要严格遵守协会章程,依章办会,完善协会内部建设,按市场规律、行业规范推动协会成为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回顾成长历程,能顺利甄选习作素材。  2.运用特写镜头和内心独白,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那一瞬间的细节放大,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3.愿意与同学分享习作,并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精选材料,学习运用放大细节和表达感受等方法,从不同方面将某一瞬间写具体。  教学准备:  1.请学生在课前回忆自己的成长事件,完成预学单。  2.教师收集学生的成长照片做成
学籍管理,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规整、处理。如何找到一条迅速准确链接学生信息表单的途径,成为管理好学生信息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实践,笔者发现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中的Excel函数功能完全可以胜任这种机械的重复劳动。下面就利用Excel函数在学生信息处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    1 实际问题的提出    某日,教务处接到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核对05级新生名单信息。这需要在数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表梳理清楚实验过程,学  会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顺序的关联词写清楚实验的经过;能把观察实验变化时自己的心情、想法或发现写清楚。  2.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互相欣赏评价习作,分享留心观察带来的新发现,能从是否写清楚实验过程、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评价欣赏他人的习作,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唤醒已有经验,
经典古诗文是历经历史的筛选而沉淀至今的文明精华,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其价值历久弥新。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在此时期记诵经典名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将会对其打下一生的烙印。基于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更要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写作中,达到以诵促写的目的。  拓宽视野,熟读成诵  依托教材,选取诵读素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  2.学习课文中三个含生字词的重点句子,练习用多角度、变角度的思维方法去做批注。  3.通过批注閱读,了解课文内容,受到一定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谈感受,引入批注方法的学习  师:请读课题。  生:牛和鹅。  师:读得很准确,举起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生书空课题)  师:再读一次。当你读这个课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