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加强人文主义的途径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运用都是在前人积淀的基础上创造的。历史学科也不仅仅是回顾和再现某一历史片段中重要的事件或人物,它所呈现的应是历史中某时段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那么,作为历史学科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元素。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甚至是一些教育理念都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只有密切地关注社会,才能及时地吸取更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之需。当前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的灵活性更大,留给任课教师拓展的空间也更大。如果科任教师仍用传统的观念与方法去领会和教学,则难以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历史课仍会落入了无生气、满堂灌、死记硬背的困境。新课标下教师应能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摸索出一套适合学校的教学模式。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养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养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来学生离开学校时不单只带着“鱼”,还会带着“渔”走向社会。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无尽的人文气息。不论是远古的尧舜,周朝汉室,还是唐宋元明清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因此,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并不缺乏人文素材,缺的是教师挖掘历史人文素材的能动性,唯有突破教材的局限和已有的思维定势,积极地挖掘教材中和教材外的人文信息和史料,以古思今,丰富历史教材,赋予其新的人文精神,让历史鲜活起来。通过辨析、引导,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审视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如在中国古代史中,通过对古代的科技、文化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选择抗争史的学习,认识人类社会史就是一部在流血斗争中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呼唤和平;再比如教材中的“大禹治水”、“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二战中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地开展环境教育。通过历史与环境教育的学习,能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为保护环境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课程中的人文资源,营造浓郁的人文教育环境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用乡土史事可以把人文传统讲近了,把历史人物讲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陶冶有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优势。重视开发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课程资源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优良传统。连州位于五岭南麓、粤北山区,是湘、粤、桂交界处,自古就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连州有岭南最大的古村落群,一座座古老的村子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既有秦汉古道、南唐元帅隐居地、南宋尚书故居、明清商埠古街、慧光古塔、大云洞摩崖石刻,也有近代黄埔三期学员冯达飞将军的故居,邓小平带领红七军经连州北上长征的故事等众多人文素材。如连州曾被唐代文豪韩愈赞誉为“吾州山水甲天下”,而诗豪刘禹锡则称赞连州“唯有青山画不如”。这些都是本地的、身边的历史,直观性较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都可以适当地穿插这些地方史的内容。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最重要的来讲。”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也绝不能仅仅沉湎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而是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的知识面,拓展个人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个人的专业内涵,否则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对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应该有所了解。在教学空闲,应多研读一些历史古典名著,多关注历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才能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精选人文素材,在自己的教学中对需要的素材信手拈来。只有充满个性魅力、富有人文气息的历史教师,才能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也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历史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高品质的学生。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力求完美地预设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尽可能事先演绎学生思维的每个进程,目的是追求学生尽量少出错,甚至不出错。但实际情况是,不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多么谨慎
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升温,大量中职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行业,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以佛山地区为例,大多数学校的物流专业都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物流专业教师较少,大部分都是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尤其是科班出身的,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人才更是缺乏,师资队伍的规模及
期刊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其实教学中的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一、问题从情境中来  提问首先要创设好实验的问题情景,当学生被问题的情景吸引,对实验感兴趣了,这时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最大,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讨论了,问题的效果自然会好。例如:探究铜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情境:有没有烧过铜丝?会看到什么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了,再实验演示“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块铜片”当学生观察到铜丝变黑了,提
初看标题,大多数人必然联想到了金庸笔下那些内外兼修的武林高手,那套套精深的工夫及凌利的招式。不过这里说的“招数”,却是从寓言故事谈起的,发生在我和我的弟子们之间的,无数个生动的教育故事。  一、大闹天宫型  经过了连续几日紧锣密鼓的筹备,迎接一年级新生的准备工作终于就绪了。虽未曾谋面,但通过资料、照片、入学分数,在心里我将这些孩子的姓名、相貌、喜好一一对号入座,大有一副胜券在握的自信感。报名当天,
就阅读教学而言,具体的教学目标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低段为中高段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一、制定目标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
本文通过回顾和综述,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创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策。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了李白的送别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了让学生对古代送别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出发,我以这首诗为突破口,尝试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送别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比较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从而习得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   一、品味赏析   探究一:送朋友高就或将去繁华之地,诗歌的感情基调会是怎样?送朋友谪迁或将去荒僻之地
本文阐述了地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大学校园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提出了地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几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