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选取三个典型地方特色的歌唱场景加以描绘,在内容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展现了“歌会”的精彩。
(一)山野对歌突显人物美
作者用“对调子的来自四方”,“是种生命别开的场所”,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对歌的盛况。这里的对歌人对歌不对面,重歌不重人,突出了歌的重要性,可见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比赛,没有智慧和才能是难以驾驭的,然后抓住一个年轻妇女加以特别的描绘,突显人物个性,在这里作者抓住了那位年轻妇女唱败三个对手后的神态和动作,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场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通过这些细节充分展现出唱歌者得胜后的轻松与快乐,以及谦虚中还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可谓化无形为有形。“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则写出了年轻妇女自信、淳朴、洒脱的人物形象。作者还用一段典型的肖像:“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描写了她们的性情、面容、牙齿、服饰等,刻画出了昆明附近年轻女子的开朗活泼,健康爱美的个性特点。
(二)山路漫歌突显自然环境美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部分作者开始就写到“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总说歌声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是无时不在的。接着用许多笔墨先描绘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郭公郭公’的鸣唱”……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赶马女孩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无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以优美的环境烘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声。他们的歌声也自然是情韵动人,具有淳朴本质的美感。作者营造的这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山寨传歌突显场面美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间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这一部分作者先具体介绍“金满斗会”的盛况,用“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少百多人”,“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来写“金满斗会”的热闹场面;用“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有点龙吟凤哕的意思”来写《十二月花》等曲子的优美动听,生发出无穷联想,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用“一连三天才散场”写出了盛会举办的时间之长;用“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香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来写参赛人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刻意打扮,展现出集会的盛况空前。然后用“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级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的句子着重描写一位年老鼓手对民歌的热情和传授。最后由作者小时候常听到的老太婆的口语“十年难逢金满斗”结束全文,又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金满斗会”的盛大情景。
总之,三个典型场景既有全局的描绘,又有局部的刻画,有点有面。生动的展现了“歌会”的热闹场面,展示了云南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民情。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选取三个典型地方特色的歌唱场景加以描绘,在内容上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多角度展现了“歌会”的精彩。
(一)山野对歌突显人物美
作者用“对调子的来自四方”,“是种生命别开的场所”,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对歌的盛况。这里的对歌人对歌不对面,重歌不重人,突出了歌的重要性,可见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比赛,没有智慧和才能是难以驾驭的,然后抓住一个年轻妇女加以特别的描绘,突显人物个性,在这里作者抓住了那位年轻妇女唱败三个对手后的神态和动作,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场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通过这些细节充分展现出唱歌者得胜后的轻松与快乐,以及谦虚中还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可谓化无形为有形。“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则写出了年轻妇女自信、淳朴、洒脱的人物形象。作者还用一段典型的肖像:“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描写了她们的性情、面容、牙齿、服饰等,刻画出了昆明附近年轻女子的开朗活泼,健康爱美的个性特点。
(二)山路漫歌突显自然环境美
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部分作者开始就写到“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总说歌声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是无时不在的。接着用许多笔墨先描绘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郭公郭公’的鸣唱”……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赶马女孩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无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以优美的环境烘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声。他们的歌声也自然是情韵动人,具有淳朴本质的美感。作者营造的这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三)山寨传歌突显场面美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间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这一部分作者先具体介绍“金满斗会”的盛况,用“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少百多人”,“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来写“金满斗会”的热闹场面;用“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有点龙吟凤哕的意思”来写《十二月花》等曲子的优美动听,生发出无穷联想,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享受;用“一连三天才散场”写出了盛会举办的时间之长;用“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香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来写参赛人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刻意打扮,展现出集会的盛况空前。然后用“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级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的句子着重描写一位年老鼓手对民歌的热情和传授。最后由作者小时候常听到的老太婆的口语“十年难逢金满斗”结束全文,又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了“金满斗会”的盛大情景。
总之,三个典型场景既有全局的描绘,又有局部的刻画,有点有面。生动的展现了“歌会”的热闹场面,展示了云南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