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离不开“小实验”“小制作”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7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学科提出的要求,教材在充实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的“小实验”“小制作”,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更重要的是“小实验”“小制作”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现就“小实验”“小制作”在教学中的作用,阐述如下.
  1“小实验”“小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当今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只有他们对知识感兴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知识,从而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凡是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制作的“小实验”“小制作”,就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亲自动手去完成.例如,在第一册物理教材中讲过“声音的传播”后,就让学生制作“土电话”;讲过“光的直线传播”后,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讲过“静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做“筷子提米”实验等等.当然,他们所制作的器材,尽管并不十分漂亮,甚至有些笨拙,但当这些学生拿着他们亲手做的器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时,你会深深地感到这些学生已经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在演示中,笔者会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请学生来解释.如“土电话”小制作中,如果不让对方听到声音,有哪些方法?因势利导,逐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一一回顾,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将“小实验”“小制作”中做的精美、效果好的“作品”写上姓名,保存在实验室中,这样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更加有兴趣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能从“小实验”“小制作”中体会到一种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求知欲.
  例如:用矿泉水瓶可以做的物理实验有:(1)演示液体压强的实验.在矿泉水瓶的侧壁中间位置开始,竖直向下每隔2 cm扎一个直径约2 mm的小孔,连续扎三个.装满水后,根据水喷射的远近,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2)演示大气压的作用.向矿泉水瓶里倒入少量热水,摇动后将热水倒出并立刻拧紧瓶盖,会发现瓶子瘪进去,并伴有变形时产生的响声,这说明了大气压的作用;(3)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将矿泉水瓶的底部切掉,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直到水满后,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而只有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才会浮起来.这时可引发学生分析乒乓球开始没有浮起来而后来为什么又浮起来了的原因;(4)演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先用蚊香在矿泉水瓶中产生烟雾,然后装入半瓶肥皂水,迅速拧紧瓶盖,再用激光手电照射瓶中水面的上部和下部,会发现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可演示光的折射现象,用锡纸还可演示漫反射现象等;(5)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子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子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
  教育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成功常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从多方面悉心呵护那些成功的作品,就能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充实.
  2“小实验”“小制作”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小实验”“小制作”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弥补了物理课堂上的不足.“小实验”“小制作”是利用学生身边容易获得的器材去完成的,在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动手、动脑,甚至是几个同学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要遵循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小结与评价等环节.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小实验”“小制作”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所在,是物理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小实验”“小制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小实验”“小制作”能澄清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或错误的观念.在教学中讲过“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学生头脑中总感觉到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都是缩小的,在该小制作中,个别实验小组按照要求完成可以伸缩的“照相机”,结果随着小孔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不同,物体在光屏上成的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与物体是等大的.这些结果出乎学生的预料,为学生深刻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实像”的知识打了坚实的基础.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突破从众的心理,培养学生独创的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动手,而不注重学生动脑(即思维),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小实验”“小制作”做得好,不仅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作品”中感到乐趣,更重要的是“小实验”“小制作”虽然知识来源于书本知识,但它的作用和效果远远高于课本,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21 2?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会对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想当然”颇感头痛,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常会犯很多“想当然”之类的错误.本文列举一些常见的“想当然”事例,并作简单的解析说明.  1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还是电磁波工作的?  师答: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理由:声呐是利用超声波定位的,雷达是利用电磁波的反射进行定位,倒车雷达当然也就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  事实:倒车雷达全称叫“倒车防撞雷达”,也叫“泊车辅
我们进行物理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就高中物理实验中动摩擦因数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方法一利用平衡条件求解.在学习过计算滑动摩擦力公式f=μN之后,可以利用平衡条件进行实验.
有多种关系贯穿于世界近代史始终,理清这些关系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rn一、人与神的关系rn例如,在解读《西方文明之源》时,我发现:
极限法是由数学归纳法和演绎法所派生出来的科学思维方法.从数学角度,如果两个量在某一空间的变化关系为单调上升或单调下降的函数关系(如因变量与自变量成正比的关系),那么,连续地改变其中一个量可以使其变化在该区间达到极点或极限.从物理角度,极限思维方法,就是将物理量的可能变化推向极限(最大、最小或某一临界值),使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的合理性得到充分的暴露,从而判定结果是否合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运用极限思
在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静心思考: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重难点讲解、学生的能力培养等主要指标有没有达到预期,哪些部分还需要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这对提升教师自
中学物理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指引中,教学应立足学生本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重大的影响,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融入学习氛围.物理包罗万象,我们应该掌握教学规律,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
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圆周运动是指带电体在重力场和匀强电场的复合场中的圆周运动.在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究竟是哪一位置速度最大?如何确定这一位置?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解决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圆周运动的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把握住速度最大位置的特点,依据它的特点掌握合适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它.教学过程中总结出速度最大的位置具有两大特点供大家参考.  1速度最大位置的两大特点  1.1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类比于只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为不少中小学校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导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则担当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涉及到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适用的规律跨度也很大,对于中学生来说,思维方面的要求极高.比如对受力分析的把握、牛顿定律的应用、参考系的选取、相对运动的分析、功能关系的理解等方面,要求学生的物理知识面要宽,纵向联系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横向联系要能做到无缝链接,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准确的列出相关规律的方程,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想做到这一点,在解题过程中,画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