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其手法不仅可以运用在文学语言技巧方面,还可以运用在体裁、选材立意、布局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日常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功能,而文学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审美功能。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对文本保持新鲜感,保持“陌生感”,是可行的,是必要的。因为教师对熟悉的课文读出新意、读出个性来,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主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做“陌生化”处理。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文本“异常”之处的研读由忽视走向深入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效果,作者经常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甚至有不合逻辑、不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而这些词句恰恰构成触动读者神经的敏感部分。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的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尤其要注意那些“陌生”的东西,即找到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请看《检阅》的教学片断:
《检阅》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儿童,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 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了文本中儿童团员没有歧视残疾人,他们对博莱克的小心呵护也赢得了观众的道德检阅。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突然抛出一颗“炸弹”。
师: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生1:这是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生2:为了鼓励他。
生3:让大家关注他。
师: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
生1:我会选择参加,大家尊重了我,我也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再说我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生2:我不会参加,因为我担心由于我的出现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大家步伐一致,而我只有一条腿……
师: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
像《检阅》这样的文章,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强者的施舍而讴歌、感动。我们往往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的逻辑出发,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而本案例的教者独辟蹊径,抓住了文本中“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里面的一个“放”字,对教学内容多了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道德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学生。“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用这样的“陌生化”阅读话题,让孩子们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对残疾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首要是尊重,尊重对方做人的权利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每个生命都应获得应有的高贵。
文学最打动人的是细节。在课堂上,这不经意的一个陌生化的话题的“小插曲”,引领着学生深情地倾诉、慷慨地告白。学生触摸文本中人物跳动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学生找到了作者灵感飞动的瞬间,和作者的心灵“相遇”,此时的阅读与欣赏已成为一种美妙的沉浸和超越。
二、“空白”的填补由僵化固定走向多元开放
语言的特性常使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常常不由自主地丧失了自己作为读者应有的立场而“沉醉不知归路”。如果是一般性的消闲性读书,这样的状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却不能这样。这样的阅读,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让别人在自己思想的草地上驰马”。阅读教学首先就要确立一种意识,要明确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世界。即在欣赏作品时要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要有意识地避免完全沉醉其中的痴迷状态,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不仅是被感动,而且要给学生予智慧的启迪、文化的滋养、人格的昭示。请看《赠汪伦》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师: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但诗里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汪伦早不送晚不送,为什么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送呢?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1: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道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2: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3: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必须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4: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1: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2:(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太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的个性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诗是白话的,教师挑起的话题却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极具开放性和想象空间,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其实这是一个假设出来的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和猜测,体验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这一“陌生化”话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既让人感到出其不意,细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一个新视角,就能开拓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陌生化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但是陌生感不是固有的,它需要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文学阅读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果能运用陌生化原则,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优化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领悟语文的博大精深。陌生化阅读是师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通幽曲径,在此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阅读陌生感的高峰体验。不管是阅读文本时,找到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还是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化的眼光去阅读,实现“陌生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使陌生的变得更熟悉、更深刻。陌生化理论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入口,虽然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它却可以提醒我们将文本当作语言艺术来读,注意其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使我们在面对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不是被作品俘虏成为它的奴隶。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以这种理论为指导,可以少走弯路,使阅读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正途上来。
为了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主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文本做“陌生化”处理。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文本“异常”之处的研读由忽视走向深入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效果,作者经常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甚至有不合逻辑、不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而这些词句恰恰构成触动读者神经的敏感部分。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的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尤其要注意那些“陌生”的东西,即找到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请看《检阅》的教学片断:
《检阅》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儿童,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 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了文本中儿童团员没有歧视残疾人,他们对博莱克的小心呵护也赢得了观众的道德检阅。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突然抛出一颗“炸弹”。
师: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生1:这是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生2:为了鼓励他。
生3:让大家关注他。
师: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
生1:我会选择参加,大家尊重了我,我也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再说我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生2:我不会参加,因为我担心由于我的出现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大家步伐一致,而我只有一条腿……
师: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
像《检阅》这样的文章,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强者的施舍而讴歌、感动。我们往往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的逻辑出发,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而本案例的教者独辟蹊径,抓住了文本中“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里面的一个“放”字,对教学内容多了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道德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学生。“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用这样的“陌生化”阅读话题,让孩子们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对残疾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首要是尊重,尊重对方做人的权利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每个生命都应获得应有的高贵。
文学最打动人的是细节。在课堂上,这不经意的一个陌生化的话题的“小插曲”,引领着学生深情地倾诉、慷慨地告白。学生触摸文本中人物跳动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学生找到了作者灵感飞动的瞬间,和作者的心灵“相遇”,此时的阅读与欣赏已成为一种美妙的沉浸和超越。
二、“空白”的填补由僵化固定走向多元开放
语言的特性常使我们在阅读时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常常不由自主地丧失了自己作为读者应有的立场而“沉醉不知归路”。如果是一般性的消闲性读书,这样的状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语文教学却不能这样。这样的阅读,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让别人在自己思想的草地上驰马”。阅读教学首先就要确立一种意识,要明确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时时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世界。即在欣赏作品时要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要有意识地避免完全沉醉其中的痴迷状态,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不仅是被感动,而且要给学生予智慧的启迪、文化的滋养、人格的昭示。请看《赠汪伦》的教学片断:
在学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师: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但诗里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汪伦早不送晚不送,为什么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送呢?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1: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道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2: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3: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必须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4: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1: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2:(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太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的个性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一句诗是白话的,教师挑起的话题却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极具开放性和想象空间,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其实这是一个假设出来的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想象和猜测,体验汪伦对李白的一片深情。这一“陌生化”话题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既让人感到出其不意,细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一个新视角,就能开拓出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陌生化是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但是陌生感不是固有的,它需要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文学阅读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如果能运用陌生化原则,积极挖掘、系统组合,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总而言之,运用陌生化理论可以优化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领悟语文的博大精深。陌生化阅读是师生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的通幽曲径,在此过程中师生都能获得阅读陌生感的高峰体验。不管是阅读文本时,找到作者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还是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化的眼光去阅读,实现“陌生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不断更新,使熟悉的变得陌生,给人以新鲜的刺激,使陌生的变得更熟悉、更深刻。陌生化理论给我们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入口,虽然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它却可以提醒我们将文本当作语言艺术来读,注意其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使我们在面对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不是被作品俘虏成为它的奴隶。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以这种理论为指导,可以少走弯路,使阅读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正途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