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对其实现科学启蒙,同时还是一门将实验作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学科。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引言
  新课改后,实验已经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多数的教育专业的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实验教学小学科学实验对教学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实验教学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
  在新课程改革后,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时,还通过应用增加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记忆,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这就使得多数教师意识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教育意义。但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未实现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低,甚至还会存下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实验内容缺乏科学性
  在现阶段的小学实验教学中,多数的科学课程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未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还未明确实际的教学内容,这也就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知识理论不扎实,教师的教学质量低。另外,由于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通常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实验教学的,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效果不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使用传统的实验内容来取材实验的,也就导致了教学的内容落后、过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使得科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闭塞,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三)课外延伸实验完成不理想
  科学是一门源于自然的学科。因此,科学实验的教学活动就不可以局限于课堂中,需要向课外延伸。但在实际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尚未真正落实教学课外延伸。即便是教师安排了学生的课外实践教学内容,在实际进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仅有小部分学生主动去完成,这小部分学生可能也会因一些实验的长期性等因素,而中途放弃,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外延伸实验完成不理想。
  三、解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明确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验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明确教学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认知能力,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实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解答生活中的疑问。比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中有“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实验教学,在实验前需要先准备马铃薯、烧杯、清水、食盐和天平这些工具,然后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实验问题导入
  在实验的过程中,先展示两杯等量且无色液体,并将马铃薯放入其中,此时就会发生一浮一沉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就可以提出疑问,如导致马铃薯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时什么?
  2.蒸发验证教学
  使用烧杯盛装不同的液体,分别进行蒸发实验,此时就会发现一个杯底有白色的颗粒,另一个没有任何物质,此时就可以进行再次推论并提出疑问,然后验证所提的问题。
  3.例证,提高说服力
  对于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一类实验,举例时可以使用死海的事例来证明,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死海的沉浮现象,进而增加学生对教学实验的理解,同时激发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注重实践,全面开展各类实验教育课程
  科學是一门将实验作为教学基础的学科,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实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以此来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因此,需要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全面开展各类实验教育课程;并且还要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教学管理内容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和分组实验等,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学校在确立教学实验目录的过程中,还要明确到个人,让参与科学实验教学的师生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学校还需要为小学生创造更多有利于实验学习的实验活动和实验环境,实现课内教学同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活动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操作的方式,来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的科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沙洲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介绍宽幅开沟反旋平地镇压打浆联合多用机的研究背景、总体设计及技术指标,分析了该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等等,是新时代教师面临的问题。然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后,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教师必须提供灵活有益的指导。  一、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日的阅读活动之中  中年级的作文教学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在学习英语、做英语绘本的时候,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非常困难。传统的方法不能让小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为传统的方法不能让小学生深入地理解。思维导读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于知识真正地理解,形成自己对知识的一个独特看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框架,进而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本文分析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
分析淮安市洪泽区粮食机械化烘干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总结了该区粮食烘干机械化的具体措施,提出了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鱼群拥挤吃料时,局部水体的溶氧量会急剧下降,鱼的摄食量明显减少,饲料转化率也显著降低。文章介绍了用于水产养殖的投饲增氧复式装备技术原理与应用前景。
针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的阅读教学都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背诵上。如何科学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是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点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于技能的掌握。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变所学为所用,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能否学好,也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如在学习科学时是否能够读懂题意。但是在实
介绍了常州市金坛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成效,提出以服务组织建设为抓手、以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农机农艺融合为保障、以经费补贴为手段,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仅限于文字,更多的是各种多媒体渠道。各种各样的图像冲击着人们的视野,这是一个图像时代。在这个图像时代下,美术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认知图像并且养成自己独有的审美意识。因此,小学美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图像感受能力的实践,探索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方法和路径。  一、引言 
本学期我们中班年级组围绕十二生肖展开“童心童话”的园本课程。根据十二生肖以及班级排序,中六班是“猪和狗”这两个生肖,从班本课程故事的选择和开展两方面考虑,我们最终选择“猪”作为我们班的主要课程故事角色,并以小朋友们耳熟能详的《三只小猪》故事作为我们的班本课程故事。  《三只小猪》这个故事条理清晰,主题鲜明,告诉我们不能追求那些徒有其表的东西,眼光要长远,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1市场综述2015年,我国低速汽车市场延续往年的走势特点——需求稳健、小幅增长。统计结果显示,全年累计销售各种型号的低速汽车301.1万辆,比2014年增长了2.99%。低速汽车销量出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