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总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五个方面。
  而这其中,“历史解释”是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笔者以华师大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探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明确《秦末农民起义》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理解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知道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结果和西汉建立,认同苛政猛于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围绕“历史解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
其他文献
《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  住处附近有家书店,每逢周末免费阅读区常坐满人。偶尔腾出个空位,我就拿着书坐上去,翻看间歇也会留意旁边人读什么书。  找人聊聊读书,讲讲阅读故事,总不是啥难事。我环视周围,两个90后女孩,一个捧着《克拉拉与太阳》,另一个拿着手机一通拍。  “喜欢石黑一雄的小说?”我主动上前搭话,说明采访意向。她们微笑着说,只是来拍几张照片,打个卡,蹭蹭热度。我有些失望,索性追问一句“平时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1]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博物馆和乡土资源,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南京长江路历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身临其境、接触历
7月24日,东京奥运会射击项目,作为争冠热门,王璐瑶因资格赛发挥失常,无缘决赛。赛后,她发了一条微博并配上自拍:“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就是这样一条充满歉意并带有自嘲意味的微博,竟让她遭遇了“网暴”。  一些激进的网民跑到她的微博下吐槽、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迫于压力,这位23岁的小将只得将微博删除。  因失利而遭遇苛责的远不止王璐瑶一人。回顾奥运比赛,这样的情形几乎
距“西方人文精神”这一考点在高考历史江苏卷中以大分值的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已过去了七个年头。七年之后,江苏卷重现“人文”,推敲“科学(理性)”,這其中渗透着怎样的素养意旨?揭示了怎样的学科品质?又启发我们如何更进“思想史”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剖析了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3题的基础上,回观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反思一二。  一、唯物史观是“常识”的底色  唯物史观作为涵育历史学科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和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使“人”能跃然于课堂教学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  1. 高中历史教
一、立足学情,明确课程立意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在学生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便是“黑暗的中世纪”这几个字。这一论断就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这段历史之上,以至于学生普遍认为“黑暗”便是中世纪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黑暗的中世纪”的观点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来的。“他们把希腊罗马时期称为‘古典’时代,而将他们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处在古代和他们生活年代之间的时期就是所谓的‘中间时代’。由于他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其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大变化和亮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虽依据的是旧课标(2003版)、旧教材制定的考试大纲,但毋庸讳言,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渗透在试题之中。2018年的全国历史卷,依然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如全国I卷的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对高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运用历史的方法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的发生是基于社会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积累的过程。[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历史思维活动规律,是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从学理上考量,课堂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提升课堂观察的效度及信度,需要借助观察量表这一“抓手”或“支架”。因为,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它的水平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技术水平,也决定着教师的专
由教育部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于2016年9月正式颁行,这意味着自2003年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一纲多本”的局面成为历史。2017年11月我有幸聆听了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主编叶小兵教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的新变化”的讲座,收获颇丰。其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部编历史新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爱国主义内容方面,与原人教版相比,发生了一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