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运用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423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从学理上考量,课堂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是一个复杂的情境。为了捕捉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提升课堂观察的效度及信度,需要借助观察量表这一“抓手”或“支架”。因为,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它的水平决定着课堂观察的技术水平,也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水平”。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进行课堂观察,符合学科特质的观察量表要先行研发。
  一、“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设计
  《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框架》是目前相对成熟的观察框架,然而,它只是一种通用的普适框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科则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历史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质、要求和课堂情境,提升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观察,我们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两大关键词,尝试开发了“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的观察量表(见表1),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的不足,为诊断和改进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使用说明:
  1.问题可用符号Q(英文单词question的开头字母)代表。例如,问题1,则在表格里记录为Q1,但在其他空白的地方,要把问题完整记录,以便课后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汇报。如果授课教师提供PPT、教学设计,则不用完整记录问题。
  2.内容整合主要围绕是否凸显教学立意,整合是否适切,逻辑关联是否合理三个方面观察。
  3.问题价值主要从预设或生成的问题解决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本课的教学立意和既定的培养目标两个维度观察。
  4.不是每个教学关键环节都会涉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所以,视教学的实际情况填表。
  二、“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关键环节”观察量表的使用
  (一)量表记录
  量表記录时一般以课堂现场观察为主,但为了提高观察和记录数据的信度,这就要借助视频(或文字)实录。下面,我们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一课为例,具体阐释量表的记录与诊断。(见表2)
  诊断及建议:
  优点:
  1.课程资源类型多元,呈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2.问题类型以封闭性为主,兼顾开放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思维。
  3.一定程度上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4.对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覆盖。
  问题与建议:
  1.导入部分建议从改革开放40周年时政热点切入,例如,引用习近平评价改革开放的言论。
  2.回答“为什么从沿海开始对外开放?”这一问题时,借鉴了地理答题模板,不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而且,学生以“工业基础雄厚”来解释“为什么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问题不太适切。因为,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但是在对外开放之前,深圳是一个小渔村。事实上,“工业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这样的回答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常识性错误时,教师应该介入,通过诘问法修正学生的思路。
  3.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侵犯了国家主权?如果侵犯了,那与对外开放的含义、原则是否矛盾呢?与近代被迫开放又有什么区别呢?
  4.师生互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待提高。
  (二)量表分析及教学建议
  1.课程资源类型多元,呈现了历史的丰富性。
  这节课中,授课教师运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图片,共六张,分别是邓小平头像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题词、邓小平访日举行记者招待会、1978年中国鞍山钢铁公司与1978年日本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钢厂对比、1978年中国江西水电站与1978年瑞士水电站对比。二是视频,即《邓小平访日》短视频。三是引用文献,共三处,包括1978年中美日三国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数据)、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表格)、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文字史料)。四是音乐,《春天的故事》作为导入。五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时政热点”的口述史料。
  在解读“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时,授课教师只是提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向世界学习”。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鲜活的素材,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对外开放的背景。例如,补充《谷牧回忆录》中涉及对外开放背景的素材。据谷牧回忆,“1978年5月,为了借鉴国外经验,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让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士、丹麦、比利时)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些具体的事件让他们印象深刻。例如:法国马赛钢铁厂,从采矿到轧钢,年产350万吨钢,职工只有7000人(当时武钢年产230万吨钢,职工6.7万人)。在联邦德国访问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卡里在宴会上说,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支持,50亿美元怎么样,用不着谈判,现在握握手就算定了!”通过具体的数据以及“用不着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等活灵活现的话语,学生更容易神入历史情境中。
  2.问题类型以封闭性为主,兼顾开放性,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思维。
  初步统计,本节课一共设计了19个问题,其中,从呈现方式来看,有单个的问题,也有多个问题组合成的问题群。从问题类型来看,开放性问题4个,封闭性问题15个。总之,呈现方式灵活多样,问题类型兼顾开放性问题,但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
  Q1: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Q2:对外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   Q3:邓小平的访日之旅,他看到了什么?
  Q4:中国改革开放前与世界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Q5:鸦片战争后的“开放”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有哪些不同?
  Q6:对外开放的含义?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的原则?对外开放的目的?
  Q7:概括一条关于对外开放初步形成过程的观点,并进行相应论述。
  Q8:为什么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先开始?
  Q9:为什么叫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Q10:对外开放是一次性开放吗?采取什么方式?为什么这样?
  Q11: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有何应对方法?
  3.师生互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待提高。
  “历史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前,有效的师生互动已经成為人们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也成了指导教师教学的主要理念之一。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参与讨论,那么,师生互动的程度较高,效果也更好。例如,在突破“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这一重点时,授课教师首先重组了课程资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1980至2001年对外开放的大事记,然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并且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了五分钟。正是由于提供了恰当的素材,给予了充分的讨论时间,才有了热闹的氛围以及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涵。遗憾的是,整节课大多数的提问采用点“将”回答,甚至,当学生没有及时回应教师的提问时,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这种单调的互动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课堂的活跃度。
  4.批判性思维的渗透。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内容不难,难就难在教学立意的重新定位。对外开放经常挂在嘴边,好的教学立意、灵魂、主线是什么?在授课老师看来,对外开放不仅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一项国策,更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教师借助《邓小平访日》视频,引出了“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的话题。这样,通过重构教学立意,唤醒学生学习对外开放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探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老师积极开发了课程资源,补充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到对外开放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对外开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生成需要教学机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当教师跟学生交流、互动的时候,善于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灵感闪现的东西,这何尝不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途径呢?例如,授课老师在讲解对外开放相关问题时,当学生从时间维度总结对外开放的特征时,他意识到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思考国内改革进程同对外开放进程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老师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回答史实,对于两者是何关系则没有展开探讨。在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中,改革和开放是分成两个课题进行教学,而这两个内容在历史的进程中实则不可分割。就二者关系而言,改革需要开放,开放亦需要改革。因此,尝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在对外开放格局的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改革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可取的。然而,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学生就不能全面理解开放所具有的改革性质以及开放中的艰辛,那么,教学立意的实现效果将大打折扣。
  5.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面覆盖。
  在教学中,授课老师在不同环节,渗透了不同的学科素养。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特别注重时空观念的培育;在介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时着墨不多,而是仿照全国卷第42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然,在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当学生对个别史实的解释与历史逻辑相悖时,教师没有把握住纠正偏见的契机。例如,用“工业基础雄厚”回答“为什么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的问题是否合适?要知道,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但是在对外开放之前,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事实上,“工业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带来的结果。所以,这样的回答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介入,通过诘问法修正学生的思路。又如,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否侵犯了国家主权?如果侵犯了,那与对外开放的含义、原则是否矛盾呢?与近代被迫开放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生成历史结论时,要依据史料,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不能妄下结论,更不能生成与正确价值观相悖的结论。这应该是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课堂观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界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目前的课堂观察比较缺乏学科内容的分析和诊断技术。因此,“开发学科内容分析工具、以弥补现有的观察技术缺乏学科内容视角,为教学提供诊断建议迫在眉睫”。
其他文献
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乡土史文化资料融入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让历史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有效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众多鲜活的教学素材。我校是创办于1888年的一所百年老校,建校130年来,金中人在中国近代历次民主革命运动和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编撰了校本教材《金陵中学师生
廉江市人民医院的护士照顾隔离中的孩子。 图/钟自斌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县域基层如何做好联防联控?  广东省廉江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汇聚“防控先锋队、打造医护新铁军、筑牢安全防护墙、构织民生保障网”4股强大阻击力量,强化党群联动,凝聚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廉江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防控综合
《民生周刊》记者于海军  住处附近有家书店,每逢周末免费阅读区常坐满人。偶尔腾出个空位,我就拿着书坐上去,翻看间歇也会留意旁边人读什么书。  找人聊聊读书,讲讲阅读故事,总不是啥难事。我环视周围,两个90后女孩,一个捧着《克拉拉与太阳》,另一个拿着手机一通拍。  “喜欢石黑一雄的小说?”我主动上前搭话,说明采访意向。她们微笑着说,只是来拍几张照片,打个卡,蹭蹭热度。我有些失望,索性追问一句“平时都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直观的历史感受。二是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1]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博物馆和乡土资源,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南京长江路历史文化体验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身临其境、接触历
7月24日,东京奥运会射击项目,作为争冠热门,王璐瑶因资格赛发挥失常,无缘决赛。赛后,她发了一条微博并配上自拍:“各位抱歉,很遗憾,我承认我怂了,三年后再见吧。”  就是这样一条充满歉意并带有自嘲意味的微博,竟让她遭遇了“网暴”。  一些激进的网民跑到她的微博下吐槽、冷嘲热讽,甚至是谩骂。迫于压力,这位23岁的小将只得将微博删除。  因失利而遭遇苛责的远不止王璐瑶一人。回顾奥运比赛,这样的情形几乎
距“西方人文精神”这一考点在高考历史江苏卷中以大分值的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已过去了七个年头。七年之后,江苏卷重现“人文”,推敲“科学(理性)”,這其中渗透着怎样的素养意旨?揭示了怎样的学科品质?又启发我们如何更进“思想史”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剖析了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3题的基础上,回观2010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4题,反思一二。  一、唯物史观是“常识”的底色  唯物史观作为涵育历史学科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发展正在成为引领和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下的重大研究课题。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使“人”能跃然于课堂教学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和凸显“人”的核心地位  1. 高中历史教
一、立足学情,明确课程立意  提起欧洲的中世纪,在学生头脑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便是“黑暗的中世纪”这几个字。这一论断就像一付千斤重担压在这段历史之上,以至于学生普遍认为“黑暗”便是中世纪的最大特点。事实上,“黑暗的中世纪”的观点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来的。“他们把希腊罗马时期称为‘古典’时代,而将他们生活的时代称为‘现代’,处在古代和他们生活年代之间的时期就是所谓的‘中间时代’。由于他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其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重大变化和亮点。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卷,虽依据的是旧课标(2003版)、旧教材制定的考试大纲,但毋庸讳言,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已经渗透在试题之中。2018年的全国历史卷,依然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如全国I卷的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高考历史试题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历史思维水平的考查,对高中历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水平是高中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关于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人们运用历史的方法认识历史的一种思维活动。历史思维的发生是基于社会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吸收和积累的过程。[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遵循历史思维活动规律,是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