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入画惹人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te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月明净,秋风清爽,秋叶静美,秋果累累,秋空高远……在我的心目中,秋天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秋有诗情,也有画意,她不仅是古代诗人吟咏抒怀的对象,也是古代画家热衷描摹的主题。


  一、刘松年《秋景图》
  《秋景图》是南宋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册中的一幅作品。此图以人物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富丽古朴。画面右半部是作者刻意表现的内容:突兀的山峰下,一处错落有致的庭院,院中老树经霜,朱紫斑烂。庭中廊庑内窗明几净,一老者静默独坐,一小童正汲水煮茶。庭院环绕以树石围墙,有曲径通幽的小桥,与左半部的湖山景观相隔离。秋阳和煦,山清水静,无风,连树叶都纹丝不动,偌大的院落,仅有一老者一小童而已,尽显闲情逸趣。图中山石以小斧劈皴法绘出,显得苍逸劲健;画中人物虽小,但却形神完备;设色典雅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


  《夕阳秋色图》是南宋画家马麟作品。此图以简取胜,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意境美的杰作。画面之上,大水苍茫,夕阳秋色,几抹胭脂轻轻擦出的夕晖,在泛黄的古绢上,渲染出略带感伤的气氛,简直到了勾魂摄魄的地步。画面着墨不多,且集中于下部,描绘了秋阳西下,晚霞漫天,黄昏慢慢降临的美景。远景处,夕晖一抹,远山数峰,笼罩在一片紫色云雾之中;中景一片浩淼水面,波光流彩;近景四只燕子,水面翻飞,呢喃嬉戏,或掠水,或昂首,各曲其情,各尽其态。画幅上部“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为宋理宗御笔。画面上极大的留白,以少胜多的笔墨,平添了空灵辽远、静谧悠久的古意和诗思,让观者对画外意境产生辽阔的想象。


  三、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作品,描绘的是位于济南市城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秋天景色。作者用“平远”的透视方法,给人精神带来平和、淡定,在平和中把人引向“远”和“淡”的境界。自右至左,先是以华不注山为主,由远至近地排列着三丛树木,山脚下密集排列的松树,使华不注山的坡度得以凸显。中景和近景以散布的几棵树木来平衡构图,以深绿和青蓝为主。再以近景的汀渚和树木为主,衬托着一望无际的地平线。左半边的赭色树木,与右边的深绿和青蓝形成了互补。画面呈“之”字型,从近景的渔舟到若隐若现的树木间的房屋羊群,最后到达远景的鹊山。整幅画面设色明丽清淡,风格古雅俊秀,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于干淡笔法、简率墨色中,营造出一种清润、秀美和朴拙的格调,极富笔墨趣味。
其他文献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韩愈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
期刊
四百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哈姆雷特站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如同思想界破空而来的一声惊雷,将文艺复兴推向辉煌。  同一时期的东方,汤显祖剧中人物——杜丽娘在红氍毹上用生命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氤氲质雅、洁净柔软的方式,吹开官学笼罩的尘埃,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一阵清风,引领了时代思想潮流。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
期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有几个比较生僻的字:辐、毂、埏、埴、牖,春秋时期,是老百姓常用的词,“辐”和“毂”(gǔ)。“辐”是车轮的辐条。“毂”, 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车轴的空洞部分,相当于现代车轮上的轴承。被青年们弄出许多花样的“轮毂”一次其实就是这个词演化而来的。  “埏埴”,埏
期刊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
期刊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
期刊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起先以为是着凉感冒,没在意,杨绛要她去医院检查,为了节省时间,她只到校医处看看,医院给了些中药,以后她一边上课一边喝止咳糖浆。入秋后,咳嗽越来越厉害,还腰疼,有时候疼得弯不下腰去捡地上的东西,她只好蹲下身子去摸,晚上洗完脚不能擦,就用一根棍子挑着毛巾擦,这些她都瞒着妈妈。  钱瑗总说她腰疼是挤公共汽车闪了腰,每天乘13路倒22路,背个
期刊
佛经里,在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经历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女子——莲花色。  莲花色在故事里,照例扮演了引诱沙门的角色。  在无数讲述沙门修法的版本中,爱欲的对治和经验,大多是由女子来扮演引诱者的。这也许会引起女众的触扰和反感。实际上,男人们的贪欲一起,炽盛之心不比女众差。  但回想佛陀所在的时代背景,种姓制度森严,人按阶级划分,女人是从属地位。为了说法,用女众来扮演当机众,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曾听闻《
期刊
立冬寂寂初寒起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里这样描写孟冬十月的物候现象。  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包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我国以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
期刊
近年来,多有高校校长为新生准备礼物,且各有新奇,有些高校校长的新生礼物是书籍,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好读书,读好书”。推荐大学新生书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背后的不简单。  到底推荐读什么书,引导着学子们的价值倾向,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带来系列的行为导向。用什么来奠定高校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国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其意义与价值既重且远。为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实现中
期刊
书道,第一关是临摹。  我们人生的一切都是临摹,临摹圣人所写的笔迹,即便不能得圣人之心,我们基本上能得圣人一个风雅的形。人生学道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临摹圣人的过程。  我们虽然生下来就有个良知在,但是后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给自己弄得庸俗化了。我们学佛陀、学上帝、学默罕默德、真主阿拉、学老庄孔孟……无非都是临摹圣人。我们在临摹圣人的过程中先是亦步亦趋,后来就印心了。就发现,哦,原来我有一颗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