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边上的杨绛(中)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起先以为是着凉感冒,没在意,杨绛要她去医院检查,为了节省时间,她只到校医处看看,医院给了些中药,以后她一边上课一边喝止咳糖浆。入秋后,咳嗽越来越厉害,还腰疼,有时候疼得弯不下腰去捡地上的东西,她只好蹲下身子去摸,晚上洗完脚不能擦,就用一根棍子挑着毛巾擦,这些她都瞒着妈妈。
  钱瑗总说她腰疼是挤公共汽车闪了腰,每天乘13路倒22路,背个大书包来回大都站着,杨绛听了心上又痛又苦。这年秋冬,钱瑗虽然腰疼,还是赶到了成都参加全国高校外语教材编写委员会。有一部教材,钱瑗担任主审,开完会回北京,腰疼更加厉害,在解放军医院照X光片,发现腰椎有阴影,北医三院做核磁共振,发现肺部有阴影,大夫告诉得住院治疗。
  1996年1月18日,司机小王和钱瑗的一个博士生送她住进西山脚下的北京胸科医院。钱瑗临走时说:“妈妈等着我,我很快就回来。”当时家里有客,钱瑗对客人说:“阿姨,常过来看看我妈妈啊!”
  这时,她的腰椎已经被病菌严重破坏,入院即完全卧床,再也起不来,生活全靠护工帮助料理。钱瑗住院后每天打点滴、吃药,躺在床上看书、写信、工作,一点儿也没闲着。1996年1月到4月,她继续指导博士生的课程,为学生修改论文和作业,还写了一篇论文,还了一笔文债。


  胸科医院离市区很远,学校同事、学生常来看望,北大,北外的朋友,中学同学纷纷赶来探望,病房里常是鲜花斗艳,笑声不断。钱瑗得的是晚期肺癌,但她从来不提自己的病情,对妈妈也是报喜不报忧,母女俩每晚通电话,称为“拉指头”,因为“手拉手”近乎,通电话只能说“拉拉手指头”。钱瑗住院不久就被确诊为癌症,她对妈妈说得的是骨结核。钱瑗小时候关节得过骨结核,这样一说,杨绛也就相信了,一直很乐观,说:“结核病总归会好的,不过慢一点。”钱瑗不让妈妈去看她,说见了妈妈说话费劲,实际上是怕妈妈看了她的惨状伤心。
  这时癌细胞已侵入骨骼,下身瘫痪,肠胃失去蠕动功能,不能进食,全身可输液的静脉已经扎烂,只好在右肩胛再开一个输液的小口,结果没有成功,又改在左边。见到朋友,她笑着说:“在身上随便打洞真残酷呀!”她用玩笑掩盖自己的痛苦,为的是不让别人为她痛苦。
  杨绛两头跑,钱锺书住院四年,她得每天照看,钱瑗在西山胸科医院,只能每周去一次,而且只能匆匆一见,这时杨绛已是一位八十多的老人了。
  1996年10月间,钱瑗记得妈妈要写《我们仨》,要求妈妈把题目转让给她,杨绛自然答应了,在病床上仰卧写字很难,钱瑗却以此为消遣。第一篇《爸爸逗我玩》,第二篇《母亲父亲教我读书》,第三篇《我们不离开中国》,最后一篇也就是第四篇《我犯“混”大受批评》写于去世前四天。
  1997年元旦,钱瑗专门写信给爸爸拜年,给妈妈的信是这样写的:
  牛儿不吃草,
  想把娘恩报。
  愿采忘忧花,
  藉此谢娘生。
  祝MOM娘新年好,身体好,心情好。
  打油“诗”连韵也不押,但表达了我心中对您衷心的祝愿。
  拜年,拜年!
  丑年丑女拜年
  1997年丁丑年
  钱瑗生肖属牛,“牛儿不吃草”说的是已不能进食了,希望能采忘忧花来解除妈妈的忧思。
  1997年3月4日,钱瑗心脏停止了跳动,8日火化,杨绛得到医院照顾钱锺书,也不忍心面对那令人心碎的告别仪式,只能在心里为女儿送行。钱瑗生前嘱咐不留骨灰,北师大外语系师生执意留下部分骨灰洒在校园陈垣校长铜像侧一棵雪松下。钱瑗去世百日后,杨绛悄悄来到北师大校园这棵雪松旁,套用苏轼悼亡词“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阿瑗肯定不在树下,老母只能是痛失爱女的凭吊。
  钱瑗有过两次婚姻
  在《我们的钱瑗》一书中,杨绛写了《关于德一》,记叙了钱瑗的第一次婚姻:“钱瑗曾对我说:‘妈妈,我不结婚,我跟着爸爸妈妈。’我只随她,对她的婚姻并不操切。
  1966年8月,我和钱锺书成了‘牛鬼蛇神’,将近一年后,先后走出‘牛棚’。我意识到我们这批‘老先生’会‘贬’到边远或者偏僻地区去劳改,而钱瑗是新中国的女儿,未必能和父母在一起。我把心上的忧虑对女儿讲了。我说:‘你没个兄弟姐妹,孤零零一个人,你总该找个伴儿,只要为人正直,性情忠厚,能做伴儿的就行。’
  阿瑗静静的听着,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她慢吞吞地说:‘有一个人。’她约略介绍了这个人。
  就在这星期周末。8月12日的下午,钱瑗带了王德一来家见父母。德一和阿瑗年貌相当,门户相当,他们俩的婚姻非常顺利。”
  钱瑗和王德一于1967年12月31日登记结婚的,新房设在钱锺书家,没请客,只两家人聚聚。
  “文化大革命”中,王德一作为北师大“井冈山”的代表参加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批资联委会”的工作。1970年,在清查“五一六”的时候,王德一被进驻北师大的“工宣队”隔离审查,一天三个单元斗他,为了逼王德一端正态度,特意在文史楼三层西头大教室召开一个历史系和外语系全体师生参加的批斗会,王德一是历史系助教,钱瑗是外语系助教,“工宣队”用这种方法株连家属。
  不久,王德一被迫自杀。王德一自杀后,北师大的革命派当众羞辱钱瑗,叫她小寡妇。他俩的婚姻包括分离的下乡下厂在内,只有两年五个月。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记叙了钱瑗的第二段婚姻:
  “钱瑗在我们都下放干校期间,偶曾帮助一位当时被红卫兵迫使扫街的老太太,帮她解决了一些困难。老太太受过高等教育,精明能干,是一位著名总工程师的夫人,她感激阿瑗,她们结识后,就看中了阿瑗,想让她做自己的儿媳妇,于是哄阿瑗去她家。阿瑗哄不动,老太太就等我们由干校回京后,亲自登门找我。她让我和锺书见到了她的儿子,要求让她儿子和阿瑗交朋友。我们都同意了,可是阿瑗对我说:‘妈妈,我不结婚了,我要陪着爸爸妈妈。’我们都不愿意勉强她,我只说:‘将来我们都是要走的,撇下你一个人,我们放得下心吗?’阿瑗是个孝顺女儿,我们也不忍心用这种话对她施加压力。可是老太太那方努力不懈,终于在1974年,我们搬入学部办公室的同一个月里,老太太把阿瑗娶到了她家。”
  钱瑗的第二任丈夫叫杨伟成,是搞建筑的。
  钱瑗没有子嗣,她始终是个天生的女儿。
  在《我们仨》中,杨绛写道:
  “阿瑗是我的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读书的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为了纪念钱瑗,在洒有钱瑗骨灰的雪松树下建了一个纪念碑,碑文如下:
  钱瑗(1937—1997),女,江苏无锡人,生于英国;1938年随父母钱锺书、杨绛回国。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教学认真,关爱学生,深受爱戴。2004年,其学生张仁强捐资建“钱瑗教育基金”,每年给十位优秀教师颁发奖金,以资鼓励尊师敬业之风。特立此“敬师松”为记。
  学生 张仁强 涂乃
  贤(陶然)敬立
  2011年9月25日
  钱锺书病重长期住院,有时说话都说不清楚,杨绛不敢告诉她爱女病危,1996年1月12日,杨绛在医院陪护,钱锺书忽然若有所见,眼睛看着前方,大声叫“阿圆”七八声,然后对杨绛说 :“叫阿圆回家去!”口齿非常清楚,杨绛说:“阿圆在医院里呢。”钱锺书坚持说:“叫她回家去!”杨绛问:“回三里河(娘家)?”钱锺书摇头。又问:“西石槽(婆家)?”答:“究竟也不是她的家,叫她回自己家去。”说完便不作声。似乎在冥冥之中,钱锺书预感到爱女备受折磨,不如“大归”以得到解脱。
  1998年11月21日,钱锺书在医院度过了88岁生日,有一天,他对杨绛说:“绛,好好里(好好过)。”12月19日凌晨,大夫感到钱锺书情况不好,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钱锺书等不及,自己合了眼,一眼没合好,杨绛帮他合好,钱锺书的身体还是温热的,她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据说听觉是最后丧失的,钱锺书应该能听到杨绛最后说的话。
  在杨绛的坚持下,按照钱锺书的遗愿,不留骨灰,不举行任何仪式。离开了钱锺书住了1600个日日夜夜的病房,她的又一断肠处,杨绛回到了往日充满天伦之乐的三里河寓所。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学数千年的文化脉络中,女性作为文学表现主体,已经被书写得千姿百态,许多文学形象甚至成为古典文学中及其成熟的人物,她们家喻户晓,在文化演进的河流中,因为形象的高度集中、典型,甚至已经固定化为一种自备生态的表意系统。比如窦娥,她本身是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学形象,在夫权、父权、官民与贞洁等纲常的围困之中,终于选择了正面抵抗,在法场上,对天地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控诉,矛头直指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她所具备的强烈
期刊
植物女子是静的,饱满的贞静,不浮、不躁、不腻。清清爽爽往那里一站、一坐、一笑,不张扬,却有惊天动地的静气。  有些女子带着热轰轰的肉欲,兽的气息。蛇,或者猫。带着邪恶的危险性,有逼仄的声音。豹一样的野心,明目张胆的狂气——连她的每根头发都有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有些女子是玉,精致到无可挑剔,但错误便在这要命的精致里——过分的精致便是照CT,她近乎完美地端坐,不容置疑地凛凛然。有些女子是素白
期刊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张渠编曲的《采薇》时,像是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水霏霏”十六字击中定穴,怔在原地。远古的来自《诗经》里的简短句子疏朗好读,来回吟唱,轻柔婉转的歌声和哀伤无染,不同于少年读书时,所理解的《采薇》背后民生萧条的景况。遂找了《采薇》的舞蹈来看,女子们蓝色裙角纷飞,盈盈点着舞步行走在春秋的大地上,身上的服装也因舞步而动人,像浮在云间。选自《孔子》歌舞剧中的《采薇》片段,令我惊
期刊
优雅是件很难的事情,比矜持难,矜持能装,可是,优雅不行,优雅要气质,要资历,要岁月沉淀,要那份从容和风淡云轻闲云野鹤。  优雅地老去就更难。老了,难免长了皱纹,衣服也不讲究了,妆也不化了,也说东道西了,也忘性大了。  记得小区里有个老人,一头银发,大红的衣服多,瘦,时常穿牛仔裤,我喜欢她走路的样子,不老态,一点也不。见了年轻人,总会明媚地问好,她的心态好,非常让人心仪。  还记得看过一本书,孙犁的
期刊
《诗经》中最喜欢这一首《桃夭》,因为它蕴含了家人们对一个新婚女子所有美丽的期许。很多人在解读它的时候会说这个女子容貌艳若桃花,很快就会像桃树结出桃子一样为这个家族绵延后嗣,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就会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养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期刊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韩愈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
期刊
四百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哈姆雷特站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如同思想界破空而来的一声惊雷,将文艺复兴推向辉煌。  同一时期的东方,汤显祖剧中人物——杜丽娘在红氍毹上用生命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氤氲质雅、洁净柔软的方式,吹开官学笼罩的尘埃,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一阵清风,引领了时代思想潮流。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
期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有几个比较生僻的字:辐、毂、埏、埴、牖,春秋时期,是老百姓常用的词,“辐”和“毂”(gǔ)。“辐”是车轮的辐条。“毂”, 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车轴的空洞部分,相当于现代车轮上的轴承。被青年们弄出许多花样的“轮毂”一次其实就是这个词演化而来的。  “埏埴”,埏
期刊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
期刊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