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女亦是大丈夫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经里,在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经历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女子——莲花色。
  莲花色在故事里,照例扮演了引诱沙门的角色。
  在无数讲述沙门修法的版本中,爱欲的对治和经验,大多是由女子来扮演引诱者的。这也许会引起女众的触扰和反感。实际上,男人们的贪欲一起,炽盛之心不比女众差。


  但回想佛陀所在的时代背景,种姓制度森严,人按阶级划分,女人是从属地位。为了说法,用女众来扮演当机众,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曾听闻《大爱道比丘尼经》,讲述女子有八十四态属于障碍修道的习气。
  大爱道比丘尼,出家前叫做摩诃波阇波提,她是佛陀的姨母,也是代自己的姐姐养育佛陀长大的母亲。她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女性,但她的出家因缘却非常曲折。大爱道因为慕道,向佛陀三次请求出家,但佛皆默然。因为同情女众的阿难鼎力相请,佛陀才勉强同意大爱道出家。从此,比丘尼僧团诞生。
  佛陀为什么对允许女众出家有顾虑?
  从外因上来看,有时代环境的所限。女众在社会当中没有地位,她们被物化成附庸,让女众出家,势必会在当时的情境下引起轩然大波;而男女两众出家修行,因为爱染未断,若在一处,大家彼此都不清净,本为修行,反倒堕落;当时出家人的游行生活,对于体弱的女众来说,多有不便,需要克服的困难会更多。
  从内因上来看,女众相对男众来说,生理结构的柔弱性和依他性较强,她们无论是身体上,抑或心态上依赖性会更强,普遍的女性会因为没有依靠而觉得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感受令女性执着于吸引男性,这几乎是本能驱使,怯弱与情执与生俱来,常常自伤。由此,女性开始特别地执着于身蕴,如爱美、自恋、自傲,或者谄曲、媚惑、恃娇邀宠;女众在习气的表现上,又多沉溺;因为柔弱,习气张狂。
  佛陀在经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女性的这些局限,令大爱道听后非常地惭愧,由是佛陀制定了比丘尼八敬法,指出了女性修道的种种障碍——如八十四态。若心小、情执重、依赖心强,注定要被耽搁。
  时间过去了千年。
  男女平等、女性独立自主已经成了时代潮流和主流。尽管,在人们的深层意识上,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遥远的路程,但毕竟和千年前的种姓制度、男尊女卑风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时候的大众,尤其女众,再来看佛陀制定的八敬法,或《大爱道比丘尼经》,一定会有不少抵触和怀疑。仅仅出家多年的比丘尼要向刚刚剃度的比丘顶礼这一条,估计就会让不少槛外女众惊疑。
  我不想去探究和评论所有这些清规戒律,不仅因为没有资格,也因为思想境界的积累还远不能理解和诉说。
  在家修行的人,因为没有受戒而不必守戒,自然也不应对自己不去实践的戒行说三道四。守好本分,是重要的事情。
  不过,当我平下心来,忘记对性别的执着,去看《大爱道比丘尼经》时,我却因为看到人们的陋习和贪着,而汗流浃背。我并不认为佛陀所说的小女子有八十四丑态而只为身为女性感到惭愧,因为那些习气和毛病,在更多的男众身上也毕现。
  无论男女,意识到是毛病就会惭愧。我只是这人群中的一员,有些习气轻,有些习气重。轻的,让我避免了很多烦恼,重的,令我备尝苦头。
  譬如,因为对描眉画鬓、招摇过市没有喜好,而有更多的空间遇到抛却对外在标签的追逐的朴素世相;譬如,因为对嫉妒的深恶痛绝,甚少被嫉妒这种情绪所控制,而能够真心地随喜和赞叹他人的美德,嫉妒所带来的困扰、痛苦和危害,很自然地被绝缘。
  但同时,那些换了名目的习气也在暗中涌流:是否因为慕道,而对清净的修道者投注了爱染之心?是否因为尚有不理解的戒行而对学修产生了抵触情绪?是否因为敝帚自珍、恃才骄慢而耽搁了前行的步伐?
  甚至,我们是否因为情执重,而忘记了“依法不依人”的遗训?是否因着对大德老师的崇拜而忽略了我们的信仰不应建立在人上,应建立在法上?是否因为窥见大德们的缺点和纰漏,而动摇了自己的心?
  尽管疑惑未断,我仍然庆幸自己,能听到逆耳忠言。
  这些话,这些指出弊病的苦口之言,发自千年前的悲心。他不顺应我们的习气,为了令大众得到一时的宽容而放弃对真实的指摘。


  觉者教言,时至今日,都令人震惊。
  也因为这些严厉的没有人情的清规,让我时时检点杂染之心,端正自己的见解。
  我们常常为外物所牵引,有人表现在相貌和衣着上,有人则表现在对僧宝的盲目崇拜上。后者也许不在物质欲望上翻船,却常在情执上落入更大的险境。
  试想,多少人因为对大德的崇拜,而产生了貌似坚定的“道心”,当大德被诽谤时,人们动摇了。觉得有触扰,乃至道心退步。那禅宗里的“标月指”公案,不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以手指月,为的是看见月光的皎洁,而非纠缠手指的长短吗?
  我们是要通过有缺点的大德,接触到佛陀的教言。
  如果一个品行上有过错的人在宣讲真理,那么我们能因为他的过错,而否认真理吗?
  答案一定是不能。真理,是那皎洁的月光,而有缺点的善知识,是曾经引领我们去发现月光的手指。原谅那手指上的瑕疵,与月光相应吧。
  我身为女众,理解一切女众所含藏的婉转心意,也体验所有女众所背负的重重包袱。我流过她们的眼泪,炫耀过她们的美,慌乱过她们的情怀,也颠倒过她们的心。
  所以,我深味女众的苦和累。
  而此时的“女众”,已超越了性别的藩篱。
  性别上的区分,是外围的。真实的区分,在于内心。
  当我们说一个人磊落,光明,有担当的时候,会用到“大丈夫”这样的词语来夸赞美德;而说一个人心胸小,计较,纠缠,会说他“小家子气,像个女的”。褒贬只是为了说明人的优劣品格。真学法的人,不会执着于对男女的分析比较当中,而是会对自身的缺点生发羞惭。男和女,是名相的差别,并无实相可言。如果一个女人,磊落光明有担当,她一样是“大丈夫”,而一个男人,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牵牵缠缠,自然像个“小女人”。   作为性别的男众,如果有女相上的弊病,却得意于男众的身体,那不是耽搁在外围了吗?如果对性别执着,不也是傲慢吗?
  看《法华经》时,有龙女成佛一节,很多执着名相的误区在阅读时被照得雪亮。
  文殊菩萨与智积菩萨说《法华经》之妙,并佐证说,“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的婆竭罗龙王,有一女儿唤作龙女,八岁偶闻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发菩提心,后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智积菩萨不信。在这个时候,龙女现身,佛的弟子舍利弗不以为然,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舍利弗的见解代表了当时很多修行人的局限,他尽管以“智慧第一”而闻名,但认为女身垢秽,不是法器。别说成佛,就是要做王,也困难障碍重重。
  而龙女并不与他辩驳。只是在瞬间变现出一个宝珠,献在佛前,问他,自己变现宝珠的速度可快捷?舍利弗点头称是。龙女说,成佛也有这么快,话音刚落,便转女成男,住于南方无垢世界而成佛。
  龙女示现了不拘泥于名相的执着,立即出入自在的法身。
  他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披上的外衣,借住的皮囊,到底是什么?!
  这些竟都是障眼法!
  真实的修行,不为这些外缘所困囿。没有绝对的男人相和女人相。所谓男女,是假名安立而已。有女态病患的,才是女身。若没有此病,已是好汉。
  女身与好汉,在此时,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形态,成为一个代词。
  若有男子的皮囊,却颠倒于女相的八十四态,傲慢于八敬法,那一样是个不觉的痴汉;若借了女子的身躯,却能将担当坚韧的女性性格发扬光大,那么,任何一个平凡的女子,都可以与《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光目女,婆罗门女相应,以女身发愿,以一己之痛生发天下之痛,以爱母亲的心增长成爱众生的心,那一样是成佛的栋梁,载动佛法的帆船。
  若为男子身,要检点自己是否有“女人”病,若为女子身,请发出金刚心!
  大爱道比丘尼,初始羞惭于自身的缺点,出家后真心恪守,奋勇奉行,在她圆寂时,被赞叹为“比丘尼如大爱道者,不可视为女人,实乃一有德丈夫,堪为僧团表率!”
  龙女、光目女、婆罗门女亦是大丈夫。
  让我们不因为被针砭而失去客观,也不因为名相而困扰,穿越表面的纷繁,正视身上的局限,那根本解脱的方法,就在眼前。
其他文献
植物女子是静的,饱满的贞静,不浮、不躁、不腻。清清爽爽往那里一站、一坐、一笑,不张扬,却有惊天动地的静气。  有些女子带着热轰轰的肉欲,兽的气息。蛇,或者猫。带着邪恶的危险性,有逼仄的声音。豹一样的野心,明目张胆的狂气——连她的每根头发都有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有些女子是玉,精致到无可挑剔,但错误便在这要命的精致里——过分的精致便是照CT,她近乎完美地端坐,不容置疑地凛凛然。有些女子是素白
期刊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张渠编曲的《采薇》时,像是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水霏霏”十六字击中定穴,怔在原地。远古的来自《诗经》里的简短句子疏朗好读,来回吟唱,轻柔婉转的歌声和哀伤无染,不同于少年读书时,所理解的《采薇》背后民生萧条的景况。遂找了《采薇》的舞蹈来看,女子们蓝色裙角纷飞,盈盈点着舞步行走在春秋的大地上,身上的服装也因舞步而动人,像浮在云间。选自《孔子》歌舞剧中的《采薇》片段,令我惊
期刊
优雅是件很难的事情,比矜持难,矜持能装,可是,优雅不行,优雅要气质,要资历,要岁月沉淀,要那份从容和风淡云轻闲云野鹤。  优雅地老去就更难。老了,难免长了皱纹,衣服也不讲究了,妆也不化了,也说东道西了,也忘性大了。  记得小区里有个老人,一头银发,大红的衣服多,瘦,时常穿牛仔裤,我喜欢她走路的样子,不老态,一点也不。见了年轻人,总会明媚地问好,她的心态好,非常让人心仪。  还记得看过一本书,孙犁的
期刊
《诗经》中最喜欢这一首《桃夭》,因为它蕴含了家人们对一个新婚女子所有美丽的期许。很多人在解读它的时候会说这个女子容貌艳若桃花,很快就会像桃树结出桃子一样为这个家族绵延后嗣,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就会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养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期刊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韩愈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
期刊
四百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哈姆雷特站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如同思想界破空而来的一声惊雷,将文艺复兴推向辉煌。  同一时期的东方,汤显祖剧中人物——杜丽娘在红氍毹上用生命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氤氲质雅、洁净柔软的方式,吹开官学笼罩的尘埃,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一阵清风,引领了时代思想潮流。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
期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有几个比较生僻的字:辐、毂、埏、埴、牖,春秋时期,是老百姓常用的词,“辐”和“毂”(gǔ)。“辐”是车轮的辐条。“毂”, 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车轴的空洞部分,相当于现代车轮上的轴承。被青年们弄出许多花样的“轮毂”一次其实就是这个词演化而来的。  “埏埴”,埏
期刊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
期刊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
期刊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起先以为是着凉感冒,没在意,杨绛要她去医院检查,为了节省时间,她只到校医处看看,医院给了些中药,以后她一边上课一边喝止咳糖浆。入秋后,咳嗽越来越厉害,还腰疼,有时候疼得弯不下腰去捡地上的东西,她只好蹲下身子去摸,晚上洗完脚不能擦,就用一根棍子挑着毛巾擦,这些她都瞒着妈妈。  钱瑗总说她腰疼是挤公共汽车闪了腰,每天乘13路倒22路,背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