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奠定中华民族的底色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ing_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多有高校校长为新生准备礼物,且各有新奇,有些高校校长的新生礼物是书籍,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好读书,读好书”。推荐大学新生书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背后的不简单。
  到底推荐读什么书,引导着学子们的价值倾向,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带来系列的行为导向。用什么来奠定高校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国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其意义与价值既重且远。为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自信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自信,说到底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有自知才会有自信,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在笔者看来,现在的当务之急在于解决“自知”的问题。阅读当然是重要的途径,读什么又特别重要。高校作为思想的诞生地、天然的排头兵,当是率先响应文化复兴之序曲。作为中国的高校,能否向新生们推荐能够传承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气质的书?能否为中华学子打开一扇通往文化自知的门径?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哪类书能够传承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气质,增强中国文化自知?这个问题,在很多人那里可能是个问题,但笔者以为,高校应该成为这个答案的提供方。
  中华文化浩荡绵长,在以经、史、子、集堆积起来的文化高原上,巍然耸立着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文化高峰,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价值的导向。正因为我们文化之土壤肥沃殷实,生发出的枝叶花果才光灿无比,撷取任何一朵都芬芳四溢,沁人心脾。即便窥其一隅,也会被深深吸引,也许这就是血脉的力量,天然而有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谷物生长于厚土之上,莲子之类才可在水中扎根。中华经典蕴含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体系,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警醒什么?为何而喜?为何而忧?一目了然,它照亮生命之路,更是对炎黄子孙有彻骨的滋养。
  文化的传承与生物学上的遗传同理,中华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遗传密码,传承它,破译它,表达它,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
  唯有领悟践行中华经典的内涵要旨,方可真正奏响文化复兴的清韵华章。也只有以中华经典为核心门径,方可引导国人的文化认知走向纵深,奔往辽阔深远的古代文明,人们将自然为中国文化的立体动感,为其大而美且持久的特质而惊叹震撼,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荣耀将从心底涌动,灵光自透,坚定有力。


  其次,看似确立同样的目的地,路径选择不同,会产生很大的认知偏差。比如,在当下的环境中,有人提出要引导学子们宁静,之所以引导学子们宁静,或者源于看到了不宁静,在喧嚣之中追求宁静很重要,但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宁静?请看我们的国语表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真的是天然典雅,属于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美。
  上古时期的辞章清扬激越,“卿云灿兮,虬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在表达时光,但不仅仅在表达时光,更不是“时光”能够表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在表达思念,但不仅仅在表达思念,更不是“思念”能够表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表达欢迎,但不仅仅在表达欢迎,更不是“欢迎”能够表达。中华文化厚重典雅,我们可以向外国友人清楚地表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令对方理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境与情韵。
  现在的问题是:当下有些国人并不缺少世界眼光,缺少的是中国意识。面对中国文化的意境与情韵,我们的国人还有几分切骨的体会?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不是狭隘的民族情节,是理性觉知与苏醒,如木之向阳,蝶之恋花,本性使然。
  中华文化润养中华儿女洋溢、通透、发扬而富有光辉,对于周边的一切怀有敬意与柔情,它温润而泽。反之,若背离了滋养我们的母体,即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孤立而单薄。而孤立的无助感,最容易带来的是对周边的挑剔、刻薄,对过往的纠结,对未知的恐惧。有人言:丢掉了宝藏,丢掉了民族的魂,丢掉了未来,丢掉了希望,终为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四处飘零,哀哉!
  中国文化之妙,妙在它的意境与情韵,却又远远超越意境与情韵。中华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对以往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凝练与总结,又经过了以后数千年历史与生活的选择与检验,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感悟与人生智慧,它们的本质在表达真理。
  例如,宁静也可以分类,比如有出世之离群索居之“静”,也有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静”。中华经典所倡导之 “静”多属于后者,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那个“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将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是真的可贵。知止,是讲走往何方的问题。方向明晰,则静亦静,动亦静,行进如驰与心如止水一以贯之。


  听说,清华园悬挂着这样的门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只有方向明晰,才有能力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都非凡境,洵是仙居。细细品读中华经典,它们是在解决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大至天下国家,小至家庭个人,一以贯之。
  最后,我们先人的认知至为清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何要“为往圣继绝学”?因为圣心就是天地心,是万民心,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初心”。此心不能忘。现在的问题不是“初心”有没有忘,而是此心可是曾有佳种下地?若讲“播撒大爱的甘霖,唤醒麻木的灵魂,担起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有些人听着认为是有几许高调的腔腔,但是,高校学子不同,对他们来说,这应该是真正的正音雅乐。
  细细思索,所谓不宁静,根源不恰恰是该高调的时候高不上去(没有信念与追求),该低调的时候又低不下来(不肯脚踏实地),进而产生了有些学子乃至国人变成了庸常之恶的参与者,甚至是引导者、推动者吗?中华经典恰是教给人们该高调时要能高上去,高到“守死善道”,以生命来捍卫正义;该低调时也能低下来,低到“功成身退”,终得大定大静。此乃王者气象。
  或者,做生命的王者,知道自己应该走向哪里,是中华学子应该塑造之理想自我。中华经典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便是通往“王者巅峰”的康庄大道,是高调低调完美搭配的正音雅乐。
  当下,“为往圣继绝学”不仅重要,更迫切与必要。当中华民族正处于文化承续之边缘,高校学子当率先响应,这是基本的义务,著名高校更应如此,因为站在了前排。响应只是本分,动作慢了便是过失。为此,盼望着中华经典进大学校园之话题能引发更多人的思索与交流,呼吁中华学子多读中华经典。
  在中华经典之中,有着对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诉说与坚守。它引导国人向上仰望,以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做靠山,向下扎根,与脚下的水土紧密贴近,因相连而产生内生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恒定。

其他文献
优雅是件很难的事情,比矜持难,矜持能装,可是,优雅不行,优雅要气质,要资历,要岁月沉淀,要那份从容和风淡云轻闲云野鹤。  优雅地老去就更难。老了,难免长了皱纹,衣服也不讲究了,妆也不化了,也说东道西了,也忘性大了。  记得小区里有个老人,一头银发,大红的衣服多,瘦,时常穿牛仔裤,我喜欢她走路的样子,不老态,一点也不。见了年轻人,总会明媚地问好,她的心态好,非常让人心仪。  还记得看过一本书,孙犁的
期刊
《诗经》中最喜欢这一首《桃夭》,因为它蕴含了家人们对一个新婚女子所有美丽的期许。很多人在解读它的时候会说这个女子容貌艳若桃花,很快就会像桃树结出桃子一样为这个家族绵延后嗣,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就会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养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期刊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韩愈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
期刊
四百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哈姆雷特站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如同思想界破空而来的一声惊雷,将文艺复兴推向辉煌。  同一时期的东方,汤显祖剧中人物——杜丽娘在红氍毹上用生命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氤氲质雅、洁净柔软的方式,吹开官学笼罩的尘埃,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一阵清风,引领了时代思想潮流。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
期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有几个比较生僻的字:辐、毂、埏、埴、牖,春秋时期,是老百姓常用的词,“辐”和“毂”(gǔ)。“辐”是车轮的辐条。“毂”, 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车轴的空洞部分,相当于现代车轮上的轴承。被青年们弄出许多花样的“轮毂”一次其实就是这个词演化而来的。  “埏埴”,埏
期刊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
期刊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
期刊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起先以为是着凉感冒,没在意,杨绛要她去医院检查,为了节省时间,她只到校医处看看,医院给了些中药,以后她一边上课一边喝止咳糖浆。入秋后,咳嗽越来越厉害,还腰疼,有时候疼得弯不下腰去捡地上的东西,她只好蹲下身子去摸,晚上洗完脚不能擦,就用一根棍子挑着毛巾擦,这些她都瞒着妈妈。  钱瑗总说她腰疼是挤公共汽车闪了腰,每天乘13路倒22路,背个
期刊
佛经里,在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经历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女子——莲花色。  莲花色在故事里,照例扮演了引诱沙门的角色。  在无数讲述沙门修法的版本中,爱欲的对治和经验,大多是由女子来扮演引诱者的。这也许会引起女众的触扰和反感。实际上,男人们的贪欲一起,炽盛之心不比女众差。  但回想佛陀所在的时代背景,种姓制度森严,人按阶级划分,女人是从属地位。为了说法,用女众来扮演当机众,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曾听闻《
期刊
立冬寂寂初寒起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里这样描写孟冬十月的物候现象。  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包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我国以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