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物游心:乘着毛笔修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道,第一关是临摹。
  我们人生的一切都是临摹,临摹圣人所写的笔迹,即便不能得圣人之心,我们基本上能得圣人一个风雅的形。人生学道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临摹圣人的过程。
  我们虽然生下来就有个良知在,但是后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给自己弄得庸俗化了。我们学佛陀、学上帝、学默罕默德、真主阿拉、学老庄孔孟……无非都是临摹圣人。我们在临摹圣人的过程中先是亦步亦趋,后来就印心了。就发现,哦,原来我有一颗和老庄孔孟一样的心。这叫先在行为上临摹他,然后得他心。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该当何念?”这就是临摹圣人。
  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得临摹圣人。在上古的时候,人人都是圣人。无阶级、无压迫、一切都无。后来人与人之间滋生各种各样私欲和纷争的时候,圣人与俗人就分开了,君子与小人就出现了。虽然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做君子或是小人的权利,但是它有一个终极的作用力在那儿:就是只要你觉得你可以义无反顾地去做小人,你就必须接受做小人带来的种种痛苦。做小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甚至于比成圣需要的勇气、所受的磨难与担当还要多。
  因为所谓做小人,首先你要跟你的良知做斗争,你要能够承受众叛亲离的结果。所以这样的人到最后,他的心基本被他搞死了,他已经活得不是人样了,活得鬼头鬼脑的。这也是天将降大任于他啊,让他变成一个鬼,他是要受多大的磨砺啊。
  反之,成圣也不是一个玄虚的东西。所谓成圣,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是圣。
  圣人,是为万物定名分的人。所谓为万物定名分,就是让每一物都有尊严的存在。你不会轻贱一个茶杯,轻贱一个砖头,轻贱一个瓦砾……看什么你都不觉得自大,也不会自卑。——这是圣人,为万物定名分,让万物都各自在它的名分中得以安住。


  这是书法的第一关。临摹,不是我写了你临,真正的老师一定会去选那些被历史筛选了的,合乎圣贤精神的字帖来临。这个临的过程,用宋朝一个伟大的画家所说的话,叫“师迹”的过程。师就是师法、效法,迹就是痕迹、脚印,师什么迹呢?师圣人当年留下的痕迹,圣人用毛笔在纸上、布上、石头上留下的痕迹,这是圣人留下的痕迹。
  字是心生的。任何人写的字一定是他心性状态的表现,无论他练过字还是没练过字,没练过字的人,他的字一出来,你就能准确地判断这个人的德行状态。我们看看很多高僧大德写的东西,比如济群法师,虚云长老、弘一法师、八大山人笔下却有佛陀的慈悲感。
  字,是毛笔写成的。
  毛笔是手拿着的。
  手是谁的手呢?我的手。我的手是由我的心来掌控的。
  所以你手上画出的任何一笔,都是你心迹的流露。哪怕你想故意掩饰都不行,你都掩饰不了。只要是从你出来的东西,一定有你的气息。你如果以媚人耳目的心去学,你就是媚俗的人。而一个媚俗的人,怎么可能做出高境来?当年范宽跟李诚学画画,说:“与其师迹,不如师人。与其师人,不如师心。与其师心,不如师造化。”


  天道万物能出能进,生死相循,就叫造化。而科技造的东西是再也回不去了,叫往而不返。人与人之间,有个词叫礼尚往来。天地也一样,是讲究大礼的,有来有返。做学问也是秉承着天道的。
  颜回对孔子便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是师徒之间前期交涉平实化的过程。接下来又一句叹息,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张口结舌就跟不上了。因为性与天道,没有章可循,没有法可依,没一个形式可依托,那就进入造化的层面了。
  它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终极的点,所以一般人是从这一物到那一物,从活着的物到将死的物。而圣人是由一个外在的物完成一个内化的过程。
  书道也是,历代如此。从最早的刻画文字,到李斯这样有史可载的最早书法家的代表,一直到今天,在钢笔进入中国之前,读书人几乎人人用毛笔。但是我们知道,并不是人人都与书法发生关系,书法家依然凤毛麟角。敢称自己写的叫“书法”的人,一百年也不过一个。我们的祖先还有基本的自省精神,不敢说自己写的是书法。凡提笔写字的人总会说:字有碍观瞻,请多包涵。

其他文献
《诗经》中最喜欢这一首《桃夭》,因为它蕴含了家人们对一个新婚女子所有美丽的期许。很多人在解读它的时候会说这个女子容貌艳若桃花,很快就会像桃树结出桃子一样为这个家族绵延后嗣,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就会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养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期刊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韩愈  《幽兰操》又名《猗兰操》,最早相传是孔子所作,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把孔子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在兰的身上寄托了自己全部的思
期刊
四百年前的西方,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哈姆雷特站在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发出“生存还是毁灭”,如同思想界破空而来的一声惊雷,将文艺复兴推向辉煌。  同一时期的东方,汤显祖剧中人物——杜丽娘在红氍毹上用生命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以氤氲质雅、洁净柔软的方式,吹开官学笼罩的尘埃,为沉闷的社会注入一阵清风,引领了时代思想潮流。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
期刊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一章,有几个比较生僻的字:辐、毂、埏、埴、牖,春秋时期,是老百姓常用的词,“辐”和“毂”(gǔ)。“辐”是车轮的辐条。“毂”, 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车轴的空洞部分,相当于现代车轮上的轴承。被青年们弄出许多花样的“轮毂”一次其实就是这个词演化而来的。  “埏埴”,埏
期刊
尼采说:“男人为自己创造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来创造自己。”在古代的审美理念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审美为了符合男性的眼光,一直占据主要位置,即使“女为悦己者容”,也是为了男性。但女性审美文化,又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都少不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还占有很大比重。  健康之美  讲起审美,就不能不提《诗经》。男性主导审美,在《诗经》时代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中已露端倪,只是远没有后代严
期刊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墨子?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谷不熟为饑。”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
期刊
从此老母断肠处,明月下,长青树  1995年春夏,钱瑗开始咳嗽,起先以为是着凉感冒,没在意,杨绛要她去医院检查,为了节省时间,她只到校医处看看,医院给了些中药,以后她一边上课一边喝止咳糖浆。入秋后,咳嗽越来越厉害,还腰疼,有时候疼得弯不下腰去捡地上的东西,她只好蹲下身子去摸,晚上洗完脚不能擦,就用一根棍子挑着毛巾擦,这些她都瞒着妈妈。  钱瑗总说她腰疼是挤公共汽车闪了腰,每天乘13路倒22路,背个
期刊
佛经里,在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经历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女子——莲花色。  莲花色在故事里,照例扮演了引诱沙门的角色。  在无数讲述沙门修法的版本中,爱欲的对治和经验,大多是由女子来扮演引诱者的。这也许会引起女众的触扰和反感。实际上,男人们的贪欲一起,炽盛之心不比女众差。  但回想佛陀所在的时代背景,种姓制度森严,人按阶级划分,女人是从属地位。为了说法,用女众来扮演当机众,是可以理解的。  我也曾听闻《
期刊
立冬寂寂初寒起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里这样描写孟冬十月的物候现象。  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包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我国以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
期刊
近年来,多有高校校长为新生准备礼物,且各有新奇,有些高校校长的新生礼物是书籍,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好读书,读好书”。推荐大学新生书目看似简单,其实有着背后的不简单。  到底推荐读什么书,引导着学子们的价值倾向,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而带来系列的行为导向。用什么来奠定高校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国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其意义与价值既重且远。为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实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