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课堂教学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语言精炼,意蕴丰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关键词:诵读;意象;品析;德育
  诗歌虽然如此重要,但由于考试中很少涉及现代诗歌的考题,即使有也不过是分值很少的默写填空题,所以我们很多教师不愿在诗歌教学上下过多的功夫,只是让学生简单了解写作背景,或是点出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这样久了,学生不但不会阅读诗歌,更不用说是写作诗歌了。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黄河颂》谈谈自己有关诗歌课堂教学方面的浅陋见解。
  一、 重视诵读,把握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笔者在教授《黄河颂》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每一次的朗读都提出朗读的目的和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听录音范读。2.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3. 默读诗歌,细细体会诗歌的朗读情感,在停顿、重音、拖音处做批注。4. 学习小组内阅读展示,谈阅读体会。
  这一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
  二、 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环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部分的诗歌感情的表达,都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因此教师要以读带品,指导学生抓住诗歌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内涵,把握诗歌的情感,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在指导学生研读《黄河颂》“颂黄河”部分,采用教一节、导一节、放一节的教学模式。通过教第一小节,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自学第二小节,最后一小节,完全放手给学生。具体设计如下:
  教——颂黄河精神之孕育之恩
  1. 诗人先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何为“摇篮”?民族的摇篮是什么意思?
  2. 同学们,当面对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时,我们会想到谁?提示孕育我们生命的母亲,面对母亲河,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语调和感情来读呢?
  3. 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给予适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导——颂黄河精神之保卫之情
  1. 在诗人眼中黄河除了具有母亲的伟大的形象,还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
  2. 何为“屏障”?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体现巨人的力量?
  3. 在读的时候抓住哪些词语来体现黄河巨人的形象?应该怎样来读?
  练——颂黄河精神润泽之广
  请同学们自己读下一节,做好重点词句的赏析,同桌间相互读一读听一听。
  在这一关键品读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摇篮”“巨人”“屏障”等意象来领会黄河的精神。从具体意象入手,联系现实,学生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情感,无需老师做过多的讲解,对感情的把握就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
  三、 课外拓展,德育培养,这是诗歌教学的重要部分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传递作者某一特定的情感。尤其被选入教科书的诗歌往往都对学生起重要的德育培养作用,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理解把握情感外,还应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成长经历,感悟诗歌内在的情感教育,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黄河颂》的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領悟了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后,提出了“今天和平的年代还需要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吗?你能感受到我们身边的黄河精神吗?”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又出示一组能体现我们民族团结向上,伟大坚强的图片,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在这些图片的激励下,感情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的集体诵读,感情充沛饱满热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达成。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以诵读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2011版.
  [2]吴晓慧.初中现代诗歌教学初探[J].2015(10).
  作者简介:
  唐丽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水平的程度,制定有效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富于创新和探索精神、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教师通过布置个性化、开放性的命题,引导并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会独立思考、观察,并能够灵活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
摘 要: “分层次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本文以人教版数学课本为例,对分差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分层教学;高中数学;教育;应用  一、 分层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一方面,从课程本身特点来看,高中数学涉及几何、函数等多方面的学习内
摘要:让幼儿玩与学进行充分结合,提升幼儿的在接受知识的兴趣,学到必要的规则。本文阐述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以及当前幼儿课程的部分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教育的意识逐步提升,各幼儿园也遵循幼儿的发展原则,关注于“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的教学理念,为幼儿提供一个愉悦的成长环境。目前,很多幼儿园以课程游戏化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方针,
摘 要:“理趣”是审美的视角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事倍功半”的审美教学,转而以“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趣”生“情”,由“情”入“美”,追寻数学理趣,培养数学审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理趣;数学审美  “理趣”是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沈庆九主持的“理趣课堂”课题研究的核心主题,近五年来,他先后发表了
摘 要: “因材施教” 是最先由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在“练习”方面尝试“因材施教”,即“因材施练”。“因材施练”的可行性步骤:一是创建试题库;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推荐名师视频给学生观看;四是有对性地布置相关练习;五是跟踪反馈,了解成效,再次分发练习,补缺补漏。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试题库
摘 要: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大多是因为文化课程分数较低没能顺利地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是直接在初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中职学校。他们学习能力一般较弱,文化课基础较差,自制力较差,心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必须深切认识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多与学生沟通,抵达学生内心深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科学合理的沟通,能够帮助班主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和心理活动状态,
摘 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普及,体育学科的地位与日俱增,体育中考分数也越来越高。“足球25米绕杆运球”项目在2015年纳入了江门市中考体育项目,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实践,归纳出一些在25米足球绕杆运球教学和训练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足球;足球25米绕杆运球;体育教学  江门市这几年体育中考的分数一直都为50分,已经充分引起了初中学校的重视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职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教育体系的重视,但是多数的中职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不重视,课堂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优化技术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优化讲解方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微课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中职  一、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微课教学形式的意义  (一)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使用符合中职生的心理成长需求  中职生处于青
摘 要: 作文评改从来都被人诟病为“吃力不讨好”,连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也诉苦道:“我辛辛苦苦写出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至如本本批改,而所批改或当或不当,询之学生,学生又不晓教师之用意,如此徒劳而无功,我未能同意也。”  关键词: 作文评改;分项训练;示例指导  因此作文讲评从来都是广大语文工作者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但是不少作文评改依然是教师一人筋疲力尽,劳心劳力,苦不
摘 要:以2012沪教版《化学》教材上册《3.3物质的组成》中“化学式反应物质的组成”为例来谈谈怎么设计片段教学。  关键词:片段教学;设计;展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翻转课堂”“微格教学”“慕课”“微课”“片段教学”等一系列的课改模式。而片段教学以其集实践性、虚拟性、完整性与预设性于一体的特征而备受青睐。但由于“片段教学”的“片段”两字容易产生歧义,在实际操作中曾一度显得比较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