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富灵动写作有快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批改作文中最为头痛的其实不是学生文笔的稚嫩和思想的偏激,而是他的文章缺乏可读性,具体表现为大量内容表述空洞,主题思想矫情造作,文章中所写故事看似新颖而实际是没有依据,完全属于胡编乱造……作文教学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而学生又想提升习作水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语文教师首先要扣住可读性缺乏这一普遍现状,来分析研究写作教学中是哪一基本环节处理不好而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找到答案以后再设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多作努力:培养个人的阅读素养;仔细观察和体验生活;重视掌握写作自身的内在规律。而在这三者中细节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从何方面忖度细节与写作的关系,我们都可以从中领会到细节能使文章“灵动起来”的道理。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突出强调细节,以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对生活的不断观察和体验,将很多美妙的细节吸纳于胸,继而熔铸于笔端,这样就能创作出好文章,也就获得了表现主题和感情的支点。
  作文教学中忽视细节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不善于细节的点拨,学生的学不懂得细节的搜寻,这就会使写作教学陷入惰怠性和随意性的泥淖之中。而强调细节,其实就要求学生树立这样的写作理念:既要着眼于小处的留意,又要注目于题材的挖掘,更要擅长于主题的提炼。“小处”即是指细节。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围绕细节实施一些针对性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一、从阅读中提炼细节,将读和写紧密结合,形成写作练习的体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习和探讨。学生需要探讨文中的一些精彩细节,这些细节表现力极为丰富,但它们往往又极容易被我们所忽视。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推敲这些细节,进而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把握其深层含义。总之,阅读教学需重视细节,而这样的重视又不时地提醒着我们写作教学也应重视这一点。因为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把握了细节,也就把握住了阅读和写作的纽带。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把阅读的体系当做参照物,把阅读中积累的材料当做摹本,更要把提炼出来的一些精彩细节当做写作的基本素材。
  例如,研习《我的母亲》(苏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时,笔者曾紧扣记叙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赏析了两个细节:一是母亲为妹仔讲故事,母女泪珠涌流的情形;二是见“我”因背不出书而被父亲打手掌时母亲唏嘘哭泣的情景。通过赏析这两个真实而传神的细节,学生很快把握住了作者邹韬奋母亲的一些形象特征: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参照这两个细节来书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通过叙写一两个传神的细节来塑造自己父亲或母亲的感人形象。《我的母亲》在细节叙述方面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真挚、细腻而传神。这个特点贯穿于全文有关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叙写中。记叙文写作中,叙述语言要力求真挚、细腻而传神,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打动人心。而学生赏析了阅读中的细节后能迅速地学习和模仿,再延伸至写作中。而且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又使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很好地巩固了阅读知识。
  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倘若阅读鉴赏能与细节相结合并致力于写作方向的寻觅,那将是令人非常愉快的事。另外,作文评改时,教师也应事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评改指向,学生把握了评改的指向,也就明晰了评价的要求,如此学生就能相互评改彼此的作文,而这样的评改对学生的写作帮助很大。局部来说,写作目标要简单,但针对性要强,要强调写作的技法。这样的练习虽说小,但很精,能使学生的写作基本功逐步提高。
  二、扣住细节,依靠口头训练和即兴表达,努力加强片断练习的训练
  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不只是依赖于“写”的技法的学习。先有说,而后有写,这是人类语言的表达规律。人们在生活中,“说”的概率远远超过了“写”。为此,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口头述说细节的訓练。长期的口头训练过后,学生的写作兴趣定能被激发,作文教学的课堂定能瞧见师生互动的风采,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也一定能够提高。
  口头训练要求教师在设置内容时要注意做到短小精悍。形式上加强对阅读的模仿与延伸,语文课堂上平时强调对名作名篇熟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阅读的范围并从中采撷精妙的细节,着力于模仿,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的口头和即兴表达训练。《范进中举》中有两处精彩的细节描写:一是胡屠户打了
  是信息的输出,所以阅读的积累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我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状况,为学生制定了高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分为:
  1.文学名著类。主要是考纲要求的篇目。
  2.文化类。如葛兆光的《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3.名人传记类。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4.自然科学类。如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
  5.社会科学类。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6.文艺欣赏类。如莫砺锋的《诗歌唐朝》。
  同时还指导学生摘录精彩语句、编写故事、写阅读体会等,既为学生积累素材,又让学生练笔,长期积累,何愁灵感不出现?
  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丰富的金矿。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我们从自己熟悉的课本教材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二、 反向思索,意外获得
  高考阅卷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这和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有关,学生灵感枯竭。如果从反向思维的角度训练学生,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古人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
  例如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媒体上报道有一个农民在某地卖高产新玉米种子,被邻居知道了。村民们纷纷来找他,问他种子出售地方,有的求他高价转让一些也行。面对此情此景,农民担心一旦别人有这高产种子,自己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村民们无奈,只好愤愤地离去,继续种他们原来的玉米。秋收到了。玉米脱粒一入仓,他的这种玉米还皮子厚、脐子大,吃起来也没有一般的可口。后来农业专家分析仅他一家小面积播种,优种玉米不得不接受邻近地劣种玉米的花粉。
  教师举了很多例子,引导学生反向思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思考,一下子思维活跃起来,灵感也随之出现了。有一个学生写道:“这故事远不如登山者救人那样生死攸关,但二者相辅相成,同样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给予总是相互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当利害攸关的时候,明智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吗?人类的生存虽不完全像干涸处的鱼类那样‘相濡以沫’,靠同伴的津液来获取生命的延续,但也不是孤立毫无关联的,我们同样需要给予和接受。给予别人方便、关爱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方所给予的关爱和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登山者毅然‘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选择了给予的时候,他自己的手脚乃至整个身心,也在不断接触、相互作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温暖,于是,才能‘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困境’。”作者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新问题,发现了事物间的新矛盾,从反面说明选择给予,才能走向光明。
  再如,《爱莲说》赞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赞美滋养它的污泥肥田;牵牛花,可以赞扬它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攀枝向上”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反向思索常常会诱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反向的结果往往会有意境的开拓。
  三、 主动寻觅,感悟生活
  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去寻找获取。在写作过程中,全神贯注,集中思考,才能获得产生灵感的信息。特别是在考场上,写作时间短,灵感的显现都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位学者说:“灵感,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只有当自己完全被沉思占有时,才可能有灵感。”可是,平时的写作,有时煞费苦心,难觅灵感的踪迹,不妨放松一下,或干脆睡上一觉,也许灵感会突然闯入你的思潮。有时,当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不妨放轻一下与别人交流,往往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一些启发、启示,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有用的信息流,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我让学生写生活随笔,不规定写什么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闻、感想。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特意开设若干栏目,如“同窗有爱”“酸甜苦辣”“時事纵横”“艺林漫步”“穿越流行”等,这些设计贴近学生青春多彩的生活,练就学生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引发学生心灵的回声。
  我校特级教师虞晔如说作文的本质是“说话”和“行走”,“让作文展示学生生命的轨迹,作文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歌唱”。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利于诱发学生“说话”和“行走”的灵感氛围,要不断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有效地触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最近,我参加了苏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的观摩活动,教学内容是8B Unit 5 Reading 第一课时,五位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解开了很多我自己在阅读课教学中的疑惑,尤其是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令我颇有感触,以下我想就阅读课中的词汇教学浅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但在如今的英语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词汇教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语言技能目标作为高中英语课程五个维度的基本目标之一,足以看出语言技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而作为培养学生理解技能之一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层出不穷,教学理念日新月异。外语教师对外语教育理念的理解日渐深刻,涌现出一些成功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就阅读教学来说,教师们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从下而上
初中生通过历史学习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本文以《俄国向何处去》为例,就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创设紧扣教学主题的各种情境,提升学生史学素养谈一些实践性认识。  一、主题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主题史料可以说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是引导学生从史料到历史唯
对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旨,历来众说不一。一说当时先生与其妻的关系不融洽,并举出文中诸如“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等例来证明妻对自己的不闻不顾,二人琴瑟难调,视同陌路,先生内心沉闷,借夜游荷塘排遣难宁的心绪。一说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如意,意欲寻找一幽僻之地对月遣怀,并有当时的佐证材料。一说先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面对荷塘,抒发一曲幽微难明的无奈感喟。还有一说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  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  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背景知识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整体知识是校内外学习与各种经验的积累,专有知识则是理解某一课文或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的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张怀建,黄建滨)。可见,背景知识是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如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如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此外,背景知识在阅读
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千百年来,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十二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的广西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广西各民族的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等极具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如闻名遐迩的花山崖壁画、三江侗族的程阳风雨桥、瑶族的长鼓舞等,既别具特色又是
本校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学生英语基础非常薄弱。经过两年多的高中英语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写的能力仍然非常薄弱。书面表达是广西高考英语卷的一个重要考查项目,分值25分,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的提升。本人经历过多届高三英语教学,在长期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在高三后期整体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认识高考对书面表达的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一起被人们称为“新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 学生的任务是学。所以,教师往往热衷于“满堂灌”,形成了一种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英语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将英语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富有创意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合理组织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