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活动环境,拓展学习经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gu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老师活泼的外形、亲切的语言、准确的角色定位,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感受、体验,感知速度的快慢。
  我觉得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活动从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速度现象切入,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的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这就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其核心目标已达成。目标定位不高不低,而且清晰,具有可操作性,能及时检测。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处理恰当。
  首先,从活动的时间结构上可以看出,“学一学、演一演,比一比、记一记”这几个环节花了15分钟左右,大约占整个活动的一半时间,可谓是“浓墨重彩”啊!
  其次,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有效突破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这个难点。观看完多媒体画面后,孩子的印象只停留在“小汽车跑得最快,自行车跑得最慢,摩托车在中间”,虽然老师还问了“谁跑得最快?它比谁快?还比谁快?”但孩子们还是有点糊涂。因为多媒体画面上有三种车在比,而两种车又怎么比呢?再说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记录的经验不够丰富,连比较都有困难,就更别提记录了,但是通过“学一学,演一演”这个环节,孩子们就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两两比较的方法,同时还为后面的记录作好准备。记录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颜色对比明显的黄、绿车道,特别是使用孩子们熟悉的马和乌龟作为快、慢标记,这两个动物的快慢速度孩子们易于判断,在操作中不会混淆,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从孩子学习的专注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记录是很感兴趣的;从记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正确地记录了三组车辆两两比较的结果。同时老师还关注了个别差异,对只记录了一种或两种结果的孩子同样给予了肯定。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孩子们的“三次体验式学习”。第一次体验是游戏“摸摸××跑回来”。孩子们通过摸摸柱子、墙壁等周围熟悉的物品,马上跑回老师身边,亲身体验了速度的快慢,并初步感知了速度的快慢是要比才能比出结果的。第二次体验是前面说到的“学一学、演一演”,孩子们通过表演,体验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学会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第三次体验是活动最后的环节“玩一玩”,以游戏“愉快的旅行”为契机,孩子们开着或骑着自己喜欢的车,随着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速度去旅行。这三次体验或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整节课以感知体验贯穿始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体验式学习中,孩子们非常投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认识,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有意,孩子学得无心”。
  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准确,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教态亲切,亲和力强。活动一开始,就给予了孩子们情感方面的支持,通过抱抱、摸摸、亲亲等肢体语言,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老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在活动中,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维,把活动进一步深入。老师能尊重孩子,常常蹲下来或跪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一个活动,尤其是借班的异地教学,每一位教师教学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有欠缺。如引题部分的游戏“摸摸××跑回来”,因孩子们太兴奋,把老师差点推倒在地,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如场地小、孩子们太调皮等,但是如果老师能随机改变一些策略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如果是我上课的话,我不会蹲下来,而是站在那儿迎接孩子们跑回来,或者是当第一次出现拥挤、推倒现象后,第二次老师就要改变指挥的口令,如“摸摸××爬回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老师的提问有时较琐碎,不连贯,开放性的问题较少。听完以上老师组织的《马路上的车》这个活动课后,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们要把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为孩子们终身学习和发展作准备上,因为孩子们探究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远比获得知识的多少本身更为重要。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做到心里装着每个孩子,知道孩子的兴趣点,采用孩子们喜欢的体验式、探究性等学习方法,并为他们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堂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以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因此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
曾多次聆听名师教诲,欣赏名师风采,品茗名师德行,总感觉他们是那样的深不可测、高不可及,然而参加完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却有种莫名的冲动和心灵的顿悟。  这次的同课异构活动颇具特色,是一场骨干教师与名师的同台竞秀。六节课结束之后,二十多位青年教师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无不盛赞骨干教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精讲巧练的高效课堂,名师的课堂是预设精妙、自然生成、完美大气的经典课堂。笔者却从本次活动的内
都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我覺得父爱不仅如山,还像细细的流水。小时候,我非常调皮,每当被人欺负时,我总会大声说:“我告诉我爸爸!”而每当爸爸知道我被欺负后,他总会轻轻地摸着我的头,让我依偎在他的怀里。小时候,爸爸教我吃饭、穿衣服、学做人的道理,而今我渐渐长大,他却慢慢变老了。  指导老师 陈群花  猪豆豆点评:稳稳的幸福,淡淡的忧伤,成长中,有父亲的陪伴,真好!
情感是语言的生命力,而情境则是情感的发酵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英语能力,就应该把语言教学置身于生动饱满的特定情境中,以情境唤醒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试想小学英语课堂如一成不变地向学生进行单调的语言输入,一味地用“read after me、do after me”来强制学生语言输出,长此以往,理应充满激情的课堂便会逐渐失去色彩,继而造成学生缺少对课堂的期待,提不起内驱动
时候,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马耳他风格的木制阳台。说到休闲时光,有人喜欢森林里的小木屋,有人青睐花园中的小凉亭,但对我来说,能在一个马耳他风格的阳台上悠然自得地看世界才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这种阳台的木料通常会被漆成明亮的颜色,从建筑主体向外突出,悬于街道上方,周围是外立面为砂岩石材的巴洛克式联排别墅,看上去像一个悬空的缆车。我梦想中的阳台要有足够的空间,能放下一两把舒服的椅子,几盆蕨类植物,当然还少
在作文中,人物刻画要生动传神,贵在“三韵”,即神韵、体韵和语韵。从作文欣赏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符合其年龄、职业和社会身份的特征,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学生要在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方面悉心观察、揣摩,才能写出活灵活现的人物来。可见,在写作教学中,要解决观察能力、心理揣摩和想象力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
《秋姑娘的信》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通过同一片段前后两次试教的对比,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出语文的滋味,在想象说话中感受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课堂导入便是第一次碰撞,要想把课上好,这第一次思维碰撞必须是精彩的。下面结合教学实例,我谈一谈几种新课的导入方法。  一、欣赏导入,美轮美奂  案例一:我执教市级公开课三年级《风》,为了上好这节课,备课时我看了许多《风》的课例,导入部分,大部分老师选择了电风扇吹动纸条这一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突破、超越呢?我对教材、学生进行了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往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考试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因此,能否树立与新课程相统一的命题观念,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水平。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书面检测命题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做到把握评价尺度,实施科学评价。  一、加强整合  语文是综合性很
一、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为标准  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发展。因而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转移到关注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上来。一节好的课应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素质教育的关键应是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它比教学内容更重要。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