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掌握人物个性描写技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s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语文课堂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丰富社会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中的人物个性描写,看似是要求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心理、言行等,借助于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使人物鲜活、丰满起来,但实质上也是学生观察思考、体悟体验的过程。如何通过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掌握人物个性描写技法?笔者认为:
  一、抓住“形”,以形传神,显现人物性格特征
  形,即形象、形态,通常指人物肖像,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体态、神情等,肖像描写的作用不只在于勾勒出人物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揭示性格特点。成功的肖像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显示他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遭受欺凌、侮辱。“喝酒而穿长衫”还可以看出就是这样一个生活贫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与那些穷苦的“短衣帮”一样的人,却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他们为伍。而在鲁迅的《故乡》中对杨二嫂有这样的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用很经济的笔墨,通过肖像的描写活画了这样一个刁钻、泼悍、自私的市侩小民的形象,与原先的“豆腐西施”的形象形成对比,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孔乙己身上的长衫、杨二嫂的“圆规”形象,无不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经历。这些个性化的肖像,让人物形象十分鲜活,深深印刻在每位读者的脑海中。
  二、抓住“情”,意态清韵,突出人物内心世界
  “情”,更多体现为人物的情绪情感,是人的内心活动的显现。抓住“情”,就是要透过表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活动的细腻而真切、生动而传神的描写,让人物的意态清韵展现在读者面前,才会更加突出人物内心世界,使描写的人物鲜活起来。
  苏教版老教材上有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文中当“我”看到车夫扶老女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时,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按正常的视觉应是越远越小,而在“我”的感觉里,却刚好相反,是“愈走愈大”,这就写出了“我”的内心震撼,自惭形秽。而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对于小弗朗士这个形象的刻画,主要就是用的心理描寫。他在不能回答分词用法的提问时心里想:“天啊,如果我能够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生动地反映了他在受到教育后产生的孩子气的懊悔。当他听到鸽子的咕咕叫声时,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十分符合一个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当他看到老师书写的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时,想到那“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既反映了这个孩子的天真,更表现了这个小学生不断增长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与作品背景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作品人物所想,思作品人物所思,走进作者、走进作品人物心灵深处,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通过情感倾述、内心描写而达到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
  三、抓住“行”,举手投足,写活人物鲜明个性
  行为心声,通过语言、行为描写,可以让人物鲜明可感、意态可掬。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有钱时,母亲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是一个有办法的人。”每周日我们在海边散步,只要有大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他们的期盼之情通过这些语言跃然纸上。于勒没钱时在他们眼里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让我们看清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拜金主义的丑恶本质。
  同样,行动描写也是人物形象刻画重要手法,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也指出“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其中,最富表现力的是细节描写,细节写得好能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具体生动,表现得入木三分。如孔乙己“排”出的九文大钱,“排”一动作,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在“短衣帮”面前的那份炫耀。《故乡》中,写润土从“我”家拣东西,除桌椅之外,还要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这一细节,真实而准确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农民不满现实而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的困惑与麻木的精神状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那三拳的描写在细致的基础上又加以渲染,从而把英雄惩治恶霸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后令人痛快淋漓。
  当然,在写一个人时,单用一种手法的时候很少,我们还要让学生掌握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往往既写找个人的肖像,又写这个人的语言行动,还写他的心理,以及别人对他的议论评价。如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施耐庵对《水浒》人物的塑造;莫泊桑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等等。但不管采用多少种方法刻画人物,都要抓住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才更加丰满、更加鲜活。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震耳欲聋,但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反,有的欲步不前,在传统与现代中无从取舍,在教学方式上无法适从;有的不顾现实情况,在
摘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快乐的生活体验,才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激情,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中推动自己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正的爱他们、尊重他们、培养他们,他们才会体验到快乐的校园生活,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关注 生存状态 打破 重塑 快乐体验 渴求  中职学校的教学不好搞,班主任不好当,也只有在过职校的人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我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而对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級小朋友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显得重要。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
搞好课堂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致目标。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如机械释词、分解句子、肢解文段、“标准化”答题等,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误区之一。那么如何使阅读提高科技含量,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本人以语文阅读教学为理论依据,在阅读的“拓展”上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拓
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内容标准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 中有关过程与方法 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而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高校只有40所左右。1000∶40映射语文教育危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做过一项相关调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语文课课时是外语的2倍,初中语文课课时和外语一样,高中语文课课时不如外语多,大学学生则基本只学外语不学语文。针对上面的情况,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
【摘要】明末小说《玉娇梨》长期以来仅仅被看作是一部言情喜剧小说,而本文则主要从此书所反映出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认为此书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并非仅止于言情,而是别有一番深意。  【关键词】婚姻观 社会 女子 意图    小说《玉娇梨》成书于明末,又名《双美奇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里曾把它作为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并说“至所叙述,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的事实,简要分析了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方法 现状对策  历史是已经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从事的是一门富有社会价值的学科。从社会整体看,学史以“通古今之变”,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
周三下午我在批改学生日记,突然发现孟涛同学的本中夹有一封给我的信。惊讶之余,我看到信中写道:“王老师,我很难受。昨天的数学课上,无缘无故的就挨了一顿批评,我感到非常委屈。您说过课堂上不能跟老师顶撞,我又不想去找数学老师解释,现在我很烦躁,根本没心思学习,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作为班主任,我了解这个成绩不好但体育出色的男孩,他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曾经因为对妈妈有看法向我求助过,没想到这回又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