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的不同,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学生的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老师积极地进行纠错和指导。
一、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思维短路
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很多的知识,肯定会出现应用上的错误。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思维不强,缺乏一定的训练,经常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比如说,在理解文言文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理解,另一方面还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经常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
2.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
现阶段的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词汇和知识的积累还很不够,再加上平时的训练不足,很容易出现写作主题不鲜明,语句不连贯,修辞不正确,语句不通顺的错误。比如说,在写以“感动中国”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写“帮老奶奶过马路”“雷锋的故事”上,缺少时代感和代表性,情感不真实,没有灵气。
二、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出错的原因
1.滥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是不能滥用多媒体的。老师板书和学生书写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取代的。滥用多媒体教学,在演示中将字、音、词一闪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
2.教学理念滞后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停留在讲解和传授课文知识上,没有把知识点细化,也没有通过多重形式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信息点,缺乏对学生平时知识积累的有效引导。
三、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该如何正确运用纠错策略
1.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尤其是连贯回答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切忌立即纠错。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出现语法搭配、语音、语言上的错误时,老师不应该打断学生的发言进行纠错,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要求某个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的时候,学生经常会出现语音的错误、上下句子不连贯的情况,此时,老师不要立即打断加以纠正,而应该让学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待学生回答完后,再进行点评和及时的鼓励。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针对“细节”,及时纠错
对于学生出现的细节性错误,老师可以采用及时纠正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及时的领悟老师的意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比如说,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语法的时候,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比较细,这是一个漫长的、重要的、关键的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并且进行多种形式的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文言文“疾病”这个词语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老师要讲清楚,及时纠正错误。并且列举“妻子”“规矩”“衣裳”等例子,讓学生们彻底弄明白古今词语的差别,达到强化的目的。
3.培养学生认知的自我意识
当学生的认知上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引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着语句优美、句子连贯、紧扣主题等练习,对于低级的小错误,老师可以用红笔标注出来,让学生自己改正。比如说,在进行《我的母亲》的写作时,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文章的主线是什么,开头怎么写能吸引读者,结构如何安排,材料如何组织,如何过渡、照应等。再让学生们依据这些目标找出自己的文章中哪些方面写得不到位,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监督,并且不断提高和完善。
4.在相互纠错中提高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经常犯粗心的小错误。比如说,出现很多的错别字。尽管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学生认真写作业、仔细检查,可是这样的错误还是会经常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写的是对的,在检查的过程中就很难找出错误。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来进行纠错。在作业上交给老师之前,先让学生相互检查、指正。这样的双重角色,让他们逐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或减少不该犯的错误。
一、初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思维短路
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很多的知识,肯定会出现应用上的错误。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思维不强,缺乏一定的训练,经常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比如说,在理解文言文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字、词理解,另一方面还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经常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
2.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强
现阶段的初中生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词汇和知识的积累还很不够,再加上平时的训练不足,很容易出现写作主题不鲜明,语句不连贯,修辞不正确,语句不通顺的错误。比如说,在写以“感动中国”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写“帮老奶奶过马路”“雷锋的故事”上,缺少时代感和代表性,情感不真实,没有灵气。
二、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出错的原因
1.滥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是不能滥用多媒体的。老师板书和学生书写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取代的。滥用多媒体教学,在演示中将字、音、词一闪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
2.教学理念滞后
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停留在讲解和传授课文知识上,没有把知识点细化,也没有通过多重形式给学生正确的知识信息点,缺乏对学生平时知识积累的有效引导。
三、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该如何正确运用纠错策略
1.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尤其是连贯回答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切忌立即纠错。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当学生出现语法搭配、语音、语言上的错误时,老师不应该打断学生的发言进行纠错,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比如说,在要求某个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的时候,学生经常会出现语音的错误、上下句子不连贯的情况,此时,老师不要立即打断加以纠正,而应该让学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待学生回答完后,再进行点评和及时的鼓励。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针对“细节”,及时纠错
对于学生出现的细节性错误,老师可以采用及时纠正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及时的领悟老师的意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比如说,在学习文言文或者语法的时候,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比较细,这是一个漫长的、重要的、关键的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并且进行多种形式的拓展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如说,在学习文言文“疾病”这个词语理解容易出现偏差,老师要讲清楚,及时纠正错误。并且列举“妻子”“规矩”“衣裳”等例子,讓学生们彻底弄明白古今词语的差别,达到强化的目的。
3.培养学生认知的自我意识
当学生的认知上出现错误时,老师可以适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引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着语句优美、句子连贯、紧扣主题等练习,对于低级的小错误,老师可以用红笔标注出来,让学生自己改正。比如说,在进行《我的母亲》的写作时,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文章的主线是什么,开头怎么写能吸引读者,结构如何安排,材料如何组织,如何过渡、照应等。再让学生们依据这些目标找出自己的文章中哪些方面写得不到位,让学生们进行自我监督,并且不断提高和完善。
4.在相互纠错中提高
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经常犯粗心的小错误。比如说,出现很多的错别字。尽管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学生认真写作业、仔细检查,可是这样的错误还是会经常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写的是对的,在检查的过程中就很难找出错误。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来进行纠错。在作业上交给老师之前,先让学生相互检查、指正。这样的双重角色,让他们逐渐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或减少不该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