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教材十分注重贯彻新课改精神,将学生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及话题纳入教学背景范围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这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往教材过分侧重语言知识的弊端,使得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人教版教材中还定期安排Pairwork或Groupwork练习,即鼓励学生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探究,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让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得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得教师能够借此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
  但是在平时教学过程,小组活动常常由于一定的主客观原因,导致不能很好地在课堂内完成,只是走马观花地一笔带过,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首先来谈一下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按照教材栏目设置或者教学设计,向学生提出讨论话题,学生便开始议论纷纷,针对教师课堂提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气氛十分融洽和谐;几分钟后,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不管学生的讨论内容是否完成,效果有没有,学生凑在一起就算合作过了,合作学习就算开展了。这种所谓“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被消磨掉,这样便会使得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最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活动泛滥化
  小组活动是对合作型教學的一种实践和探索,它使得课堂教学实践过程由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模式过渡,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的主体和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则要求教师要能够在课前就充分吃透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思维认知习惯和学习任务安排,设置一定的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不要过于泛滥,以免小组活动失去其本身意义。
  三、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小
  小组活动的确增加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言的机会不一,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由于受学生性格及学习成绩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每次小组学习的时候,总是一小部分学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给其他一些较为胆小、不善言辞的学生展现机会;等到小组汇报的时候,依然还是活跃的那几个学生,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并未真正提高。
  四、小组活动形式单一
  在英语课上,教师没有讲解合作的分工和要求,随心所欲的practice in four 或work in pairs,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就是2人或4人小组活动,因此长期以往,学生刚开始的新鲜感就会慢慢地减少,学生的积极性就随之而降低,这样活动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基于以上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更好提高小组活动效率。
  一、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设置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生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学习成绩等,要使得团队整体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帮助,而绝对不是相互推诿、任务拖沓。要在小组中安排积极、活跃且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带动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而且积极地请一些学习成绩较好、进步较大的学生为大家传授学习经验,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进步。
  二、 在小组活动中要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1.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小组活动不是个人或少部分人展示的舞台,大多数的学生更不能成为观众或者听众,只是“观赏”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享受其他人的学习成果。真正的小组学习,应该给每一位同学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权利,让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然后再相互讨论、相互补充,最终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知识结论,让每个学生得以参与其中。
  2.多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小组活动学习中,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些学生恰恰更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强化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打破自己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自信心。
  三、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的主导作用,绝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更加顺畅地完成教学步骤和环节,促进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在进行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计要合理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设置的话题必须要科学合理,符合学生思维认知规律。小组学习环节的问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且喜闻乐见的话题进行讨论、探究,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堂氛围能够得到调动。
  2.任务要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的示范、引导,对学生的操练显得极其重要。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必要的学法指导是必要且重要的。在课堂实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模仿,促进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3.教师要积极参与、适时管理
  在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这时教师是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作为指导者,教师不应该放手不管,必须时刻把握小组讨论的方向。例如,有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大量说汉语,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应根据英语教学目标用英语交谈,必要时甚至可以停止小组活动,进一步明确任务的目的之后再继续开展活动。教师要能够在课堂小组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积极促进、协调和帮助学生完善学习环节、改进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涉及影视,戏剧,美术,音乐等,有“文史一家”之說。语文老师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在课堂上“教思横溢,妙语泉涌”。然而,如果你满腹才华,但是不善于口头表达,也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另外,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假如运用好拓展迁移训练,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以上三个重点,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一、阅读是语文老师必备的能力  语文课堂深刻而有底蕴,建立在老师广博的知识储备上。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近几年来,各个学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一些经典朗诵、经典背诵、读书节之类的活动。我校也不例外。除了这些活动之外,还有一些课外古诗词、美文背诵活动及学校推荐的适合各年级孩子阅读名著好
英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代教育提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也积极地加入到了全球化的步伐,而英语语言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官方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应当在充分重视的前提下,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路创新。  一、作为英语老师应当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作为教师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威信,英语教师要想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学
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能力之一。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写作是升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写作还能反映出学生的词汇、语法能力、思维连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的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对于推进学生英语整体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写作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传统、僵化,导致
写作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书面表达题是检验学生书写能力的重要题型。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写作教学。写作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贯穿中学英语教学的始终,渗透在词汇、对话、语法等教学内容中。近年来,书面表达题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这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写作教学的时间安排较少、学生的词汇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初中英语教师应把握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通过利用教材,组织游戏,开展小组竞赛,利用实物,加强模仿等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任何事情,求知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自得其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如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道理,即對学习的热爱。不同的
王瞩他自*因历安擞省淮北市人,1985年毕业于安微师范大学美术系,同年分配在安伽省淮北焊炭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2000年结业于中国美院中国画人物研究生班,现为回门臼美大学艺
期刊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半是靠经验,另一半是靠思维的能力,所以对英语学习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需要摒除或是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方式迎接这一语言。基于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学习兴趣也在挫折中被抵消,而教师的纠错耐心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故意犯错  传统的课堂,学生总会将教师作为知识的准绳,认为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無所不会,由此,他们倾其所有的信任去相信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