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课堂中的细节艺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a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度湖北省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大赛涌现出了如《沁园春·雪》等大批精品课例,这些课例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湖北语文的教改成果。“一花一世界”,在这里,笔者撷取课堂大赛中的几个细节来谈谈自己观摩本次大赛的收获与思考。
  之一:《沁园春·雪》教学片段
  师:认读了生字和多音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要求流利、字音正确。
  (生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有情感。是啊,朗读诗歌有一定的技巧,有哪些技巧呢?
  生1:停顿、重音。
  生2:还有语气语调。
  师:好,那我们先来读出重音和停顿。请同学们边读边画重音和停顿。
  (生自读)
  师:我先来读1、2句,同学们看一看重音和停顿与你画的有何不一样?
  (师范读1、2句,再请学生来读。同学间相互评价,指出应重读的名、动词;再齐读)
  师:停顿还要明显一些,中间停顿还要长一些。如“欲与—天公—试—比—高”和“俱—往矣—”
  (生再读)
  师:据你自己的理解,我们要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呢?
  生1:激昂、气壮山河。
  生2:读出一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读出一种豪迈的情怀。
  生3:从诗的最后来看还要读出一种自信、一种气壮山河的气慨。
  (指名学生朗读,相互评价)
  师:语气语调读准了,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呢?分两组,一组讨论上阕、一组讨论下阕,讨论如何读出情感?
  讨论……
  [反思]
  教者那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朗读教学令人佩服。从教学环节来看,朗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重音和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音乐美),从读出对内容的理解(读出画面美)到“读出情感”(读出情感美),以“读”贯串整个过程,递层、渐进、分明;从指导过程看,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的头脑中,没有打消学生积极思考的权利,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展示在大家的面前。教师的适时朗读示范,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与教师的思想碰撞,修正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教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心中有学生,体现了教师对教与学的正确认识。
  是啊,我们动辄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知道情感朗读是很难的,它需要对文章字词、节奏的敏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对文章情感基调的自我体验。这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正确流利是情感朗读的基础,理解内容是情感朗读的关键所在。
  之二:《夏感》教学片段
  师:自由朗读第4节,告诉老师,农民们在忙什么呢?
  生:农民们在忙着割麦子、打麦子、施肥。
  师:哪几个字最能反映“忙”呢?
  生:连用了几个“快”字。
  师:小学里我们学过一首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的诗,你们还记得吗?
  (生迷惑)
  师:锄禾日当午,……
  师:这里作者爱夏的成熟、爱夏的活力,更是在赞美辛勤劳动的人们。
  [反思]
  片段中教师有关古诗的提问太突然了,从后面的话语才知道是为了引出对劳动人们的歌颂,但在这儿是否太牵强了,令笔者都疑惑,就更不用说学生了;片段中最后一句对段落的小结,是不是落入了主题论的窠臼。教师的第2问“哪几个字最能反映‘忙’呢?”也是无意义的,不能帮助学习有效的理解文本,改为“作者为什么在写他们‘忙’呢?”也许会把教学引入另一个境界。“赞美辛勤劳动的人们”是教师对文本的误读,前面对内容的把握,对“忙”的分析,都没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本,是因为教师本身就错了。读这一段应重在引导学生明确与上一段句式上的不同,修辞上的差异,通过“读”明确这一段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句式短、节奏快,这样的语气可以营造出紧张热烈的氛围,是为了突出“夏天是一个紧张的季节”。
  阅读虽然要费一些周折,但只有读才是有价值的。要让学生明白,答案是从文中读出来的(当然,教师首先要读懂文本)。阅读,答案要从文中读出来,这才是语文的本色。
  之三:《明湖居听书》教学设计简案
  一、用有关音乐的话题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大致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赏读“白妞说书”的片段。(通过对文中白妞演唱精彩描写的反复品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白妞精湛的演唱,过人的艺术魅力,进而理解作者通过对声音的描摹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方式。)
  三、了解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四、迁移拓展。
  [反思]
  教者抓住了文本之“本”。这个设计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教者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所欠缺的。
  首先,本文教学设计扣住了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的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教者抓住了要素,把握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建立在具体情节和描写的基础上的,这是小说最典型的特征,没有人为的把他们割裂开来,遵循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规律,把握人物形象必须从了解具体情节和分析具体描写入手。其次,教学设计抓住了文本的精彩之处。初读本文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情感体验——白妞演艺的妙绝。这是文本的精妙之处,正是教学设计的另一个“本”。授课人正是抓住这个“本”,在教学中读妙绝(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略作评价)、探妙绝(分析文本之所以令人感到妙绝的原因,让学生从情节、描写、语词等方面进行探研,教师适时点拨)、说妙绝(学生站在读者、听众等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评价),长文短教,朴实而又大气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功政,教师,现居湖北秭归。
其他文献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出浓郁的诗教环境,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和活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爱戴和期盼的校园。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充分发挥橱窗、板报、广播、花草树木等警
最近读了《对“美丽教育”的反思》这篇文章,其中,作者对那个把教师劳动不以为然、口出狂言的学生,没有恼怒的批评,也没有尖刻的讽刺,而是顺水推舟来了个角色换位——向他让出三尺讲台。尽管手中有了详细的备课资料,那个学生在讲台上还是窘态百出。从此对教师甘拜下风,学生的锋芒收敛了,教师的自尊挽回了。那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到教师的辛苦,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从此规矩言行,认真听课……  读到这里,我深深佩服那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文本解读上“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重视文章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并且强调“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重点,削枝强干,重视积累
关于细节,文学大师们早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契诃夫说:“它是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
春日情书  首先是河流,然后是低矮的灌木  落叶和水草把月亮养在湖心  然后是大海,放牧着满天的星子  涛声有时很近,有时遥远  像一个兴奋的爱人  然后是原野,蒲公英,轻快的马匹  花朵上长出越来越轻  越来越透明的翅膀  我们一同出现在春光里,提着开满鲜花的小竹篮。  悲伤  这多么让人悲伤(我的儿女),  我血液里长出来的花朵  他们将无缘看到丝瓜藤、豌豆花、黄角兰  草丛里细碎的星星  以
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之一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学说,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例如《马说》结尾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字的用法定要让学生掌握,确有难度,如何处理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时代要求,积极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使学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要想有所建树,“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天下寒士们大多都必须走那条寒窗苦读,及第入仕艰辛多舛的路。及第者自是得意,但机率小之又小,多数文人穷其一生,寒窗苦读也未能将名字写在皇榜上,没有取得这张门票,谈何“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呢?所以,多数文人是“不得志”的。就是有了这张门票,也常常因种种原因被贬被流放,不被重用。所以在那个心怀天下为己任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