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灵感 提高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1988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创新灵感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这种时代要求,积极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有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与期待,有教学创新的热情,有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在冲动。
  2、教师角色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21世纪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从传统的教学生学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扩大了的、更新了的教育新概念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发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教师的角色也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老师”转变为一名“学习指导者”和“启示者”。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尊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认识的主体,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激发创新灵感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创新。古今中外,真正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人,除了勤奋与具备天赋外,成功的关键都离不开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和研究,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如果对研究性学习毫无兴趣,只是为了拿高分而被动地进行学习,那将不会激发出创新灵感,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研究的兴趣。
  2、营造和谐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是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人的思维的受阻很大程度上是“不自由”造成的,在当前提倡开放式课堂,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积极投入地思考、质疑,以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发现,去学习。引导学生在讨论、评议中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系统性、开放性和逆向性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敢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研究新对策。这样,才能迸发出新观点、理出新思路,才能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
  4、鼓励学生质疑。疑源于思,思解于问,问是学问的重要内容。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由于学生的思维、知识不同于成人,有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过于简单,可能是一些与教材内容不沾边的问题,教师不应责备他们,应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他们敢于各抒己见。这样,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学生个性才能得以实现,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5、改革评价方法,加强创新测试。要相应地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加大创新教育内容的考试分值,以此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激发创新意识,调动创新思维,鼓励创造发明。在日常的学习和测试中,提倡解题思路有创新,学习方法有创新,参加实践活动有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在总结活动或劳动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教师有责,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锐意进取的一代新人。
  
  赵春玲,教师,现居河北昌黎。
其他文献
还有比语文课更精彩的课堂吗?没有。但是,精彩的语文课不应是一幕精彩的戏剧,语文老师不是门门皆通的导演,学生也不是多才多艺的演员,煞费苦心的教案也不是精致完美的剧本。一堂真正精彩的语文课,教师更应像一位谈话节目中或循循善诱、或睿智深沉、或真诚亲切的主持人,自然地掌控着课堂。  王国维说成功有三个境界,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挑战主持人的语文老师的课堂掌控艺术也应达到三种境界:    一、精致巧妙的《艺术人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掩《别赋》)  “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营造出浓郁的诗教环境,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香校园  诗化的校园是最富生命力和活力的校园,也是最受学生爱戴和期盼的校园。努力营造诗化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点,每一面墙壁,使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都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充分发挥橱窗、板报、广播、花草树木等警
最近读了《对“美丽教育”的反思》这篇文章,其中,作者对那个把教师劳动不以为然、口出狂言的学生,没有恼怒的批评,也没有尖刻的讽刺,而是顺水推舟来了个角色换位——向他让出三尺讲台。尽管手中有了详细的备课资料,那个学生在讲台上还是窘态百出。从此对教师甘拜下风,学生的锋芒收敛了,教师的自尊挽回了。那个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品尝到教师的辛苦,认识到自己的浅陋,从此规矩言行,认真听课……  读到这里,我深深佩服那位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与价值观的产物和表现。中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都是有“情”之物,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品读这些好文章,总能让人如醉如痴。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  《语文新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外,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在文本解读上“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理解和尊重多样性文化,重视文章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认为“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语感的概念,并且强调“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重点,削枝强干,重视积累
关于细节,文学大师们早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契诃夫说:“它是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
春日情书  首先是河流,然后是低矮的灌木  落叶和水草把月亮养在湖心  然后是大海,放牧着满天的星子  涛声有时很近,有时遥远  像一个兴奋的爱人  然后是原野,蒲公英,轻快的马匹  花朵上长出越来越轻  越来越透明的翅膀  我们一同出现在春光里,提着开满鲜花的小竹篮。  悲伤  这多么让人悲伤(我的儿女),  我血液里长出来的花朵  他们将无缘看到丝瓜藤、豌豆花、黄角兰  草丛里细碎的星星  以
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以及作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也人心之一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学说,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  教学中,我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
在大纲指导下的文言文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而“教”的重点又是过细、过难地教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对文章内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就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教学重点多、难,负担过重,学不懂,吃不透,教学重点多数“煮不熟”,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畏难厌学情绪,且多数学生掉队。例如《马说》结尾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字的用法定要让学生掌握,确有难度,如何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