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研究发展综述

来源 :中国新通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框架”概念自其诞生起,就一直受到各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陆续发展为一项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框架”概念源流和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框架理论的研究历程和成果,也发现了一些基于当前传播格局下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传播权力泛化背景下框架理论本身研究及理论应用也亟待创新和突破。最后,本文以当下互联网传播格局和信息环境为背景,对国内框架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展望:理论内涵及阐释的发展与更新;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应用深化;国际传播格局下的文化视角研究。
  【关键词】    框架    框架分析    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
  一、框架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1955年,人类学家贝特森在论文《游戏与幻想理论》中首次提出了“框架”这一概念,指传播行为中的双方对于解释其传递符号所共享的一套诠释规则。随后,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探讨,复旦大学教授潘忠党和美国学者科斯基(Pan & Kosicki,1993)将两个领域对于框架理论的探讨总结为两条源流[1]:其一是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74)最早将“框架”一词引入大众传播领域,他在《框架分析》中将“框架”定义为个人具有的一种认知结构,他认为“框架能夠帮助人们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信息”[2];其二是认知心理学领域,艾克森基恩在其著作《认知心理学》中将“框架”解释为一种“基模”[3],即人们脑中所存在的,理解并赋予所接收信息意义的一套认知结构。基模侧重于分析人们如何认识世界,以及认知背后的心理结构,而戈夫曼对于“框架”的定义则更加强调“框架”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框架理论又称框架分析,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90年代后传入国内,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界所关注的重要理论。众多学者对于“框架”一词的概念界定在细节上也有所不同。恩特曼(Entman,1993)将“框架”视为一种媒介研究范式,认为“框架”能够强调事物的某种定义,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道德评价以及示意某种解决方法,以此来凸显事物的某些特点和属性[4];美国学者盖姆森(Gamson,1989)则认为“框架”是一组具备组织性的、为事件提供阐释意义的核心观点。潘忠党提出框架理论包含三大研究领域——话语、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接收[5]。这三大范畴也提示了框架分析的三大研究领域:1.研究生产过程的生产框架;2.进行文本分析的内容框架;3.探究影响效果的影响框架,或者叫受众框架。“生产、内容、影响”的分类方式也为后来我国多数学者在进行框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时所沿用。
  二、国外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框架理论自引入大众传播领域起,一直是传播学界所关注的重点理论。国外学者对于框架理论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包括对其理论本身的研究、“框架”内涵和源流的探讨;也包括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对新闻框架的形成、演变、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以及针对新闻报道案例所进行的框架分析,例如恩特曼和麦库姆斯(McCombs,2004)等学者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在一些重大事件报道中所采用新闻框架的建构过程和动态变化。
  框架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众多学者对于其概念的阐释和界定一直以来尚为形成统一意见。恩特曼认为,框架分析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案例分析的新视角,其应用无处不在,但框架理论仍是一个“零散的”“破碎的”范式。在论文《框架:对断裂范式的澄清》中,恩特曼尝试对“框架”进行定义的同时,也提出了新闻框架的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缘由、提供道德评判、暗示解决方法。坦卡德(Tankard,1991)在论文《媒介框架:概念和测量的方法》中探究了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了以往各学者的观点,并肯定了盖姆森等人“框架是新闻内容的中心观点”的框架定义。
  国外学者在对框架理论的研究中,经常将框架理论与启动效应、议程设置等理论一起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其概念内涵与理论应用。对于框架理论、启动效应和议程设置这三个理论,塞缪尔(Samuel L.Popkin,1994)认为它们的内涵十分相似,实际应用中可以互换。麦库姆斯(2001)则将框架看作是议程设置的第二层——属性议程设置当中的核心部分。
  三、国内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框架理论引入国内以后,国内学者对于框架理论的研究热度高但对于理论本身关注较少,认识论研究不足,采用框架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较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框架理论研究成果做一次梳理。
  框架理论引入国内后,不少传播学者对理论提出新的理解。复旦大学教授黄旦(2005)认为,框架理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媒介的生产,即媒介如何建构意义并影响受众对于事物的认知。框架理论的研究应该聚焦于功能主义视角,新闻生产中媒介产品的文本建构或者生产框架分析应该是理论的研究重点。[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格局的不断演变,国内利用框架分析对于新闻报道的实证研究的重心也从最开始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渐转向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兴媒体。例如孟令晋、郑勇华(2020)7通过收集整理5家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疫情相关报道,分析了国内主流媒体在新冠疫情系列报道当中新闻框架的建构和应用,发现人民日报、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媒体均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为准则建构新闻框架,注重正面宣传效益,积极推动了社会应对疫情时的处置工作。同时,各媒体之间的报道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包括知识科普、一线采访、疫情动态跟踪等方面,框架各有侧重并形成互补。
  新兴媒体的勃兴不断重构着信息传播格局,传统新闻报道的生产框架和影响框架在新环境下的应用面临着许多挑战。李劭强(2018)从近年来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出发,指出主流媒体新闻框架建构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逐渐变得碎片化和多元化,传播权力泛化带来的话语权分散也使得新闻框架难以适用于当下的信息环境和舆论场域。随着传统受众不断被互联网赋权,传播权的分化和去中心化重构着信息传播格局,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也亟需突破与创新。   四、未来框架研究展望
  自互联网引入我国起,媒介科技和信息通讯技术更迭迅速,以适应新信息环境的需求,媒体融合亦成大势所趋。官媒、民媒、自媒体三足鼎立的新传播格局之下,主流媒体新闻框架建构逐渐失效,网络环境下主流舆论的引导以及社会共识的凝聚变得尤为重要。同时,在目前的国际形势当中,我国外宣格局的建设亟需完善和加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于国内框架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展望:
  4.1理论内涵及阐释的发展更新
  国内关于框架理论相关的研究中,对于分析特定新闻事件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对于理论本身概念的阐述、框架的形成、理论动态的发展关注较少。场域不断在变化,情景不断被重构,在持续的变动中提出更适应新环境的理论阐释,从宏观的形成过程和微观的实证研究上共同把握,有助完善框架理论研究结构体系和理论应用。
  同时,任何理论都应当遵循动态发展的过程。框架理论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和其它理论进行相互联系和整合。例如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或是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相关理论的整合有助于从微观到宏观上完善和深化理论研究体系,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传播效果研究范式也会在理论联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更新。
  4.2新媒体环境下的理论应用深化
  在网络媒体日益勃兴和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框架理论的应用需要关注到传播手段的复杂化和传播主体的泛化。视频、图文、HTML5、数据新闻等内容载体和形式逐渐融入主流媒体的报道中,框架分析对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文本或者单一媒体机构,而需要在宏观的网络传播格局下进一步发展框架分析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在媒介化社会的语境下,泛众传播让新闻生产框架变得多元而无所适从,而舆论引导又成为当下舆论工作要务。主流媒体想要在混杂的舆论场域中引导新闻专业主义的归位,其媒介框架的应用就需要考量到多主体的传播情景和纵横交织的社会诉求,新闻生产框架亟待更彻底、更大胆的创新,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其应用。
  4.3国际传播格局下的文化视角研究
  國家的对外传播和宣传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从宏观的文化视角对国际传播进行对比框架分析,有助揭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外媒介背后的新闻框架建构过程,反映其报道的新闻立场和方针,为我国对外宣传和舆论工作提供详实的理论支持。目前国内对于国际报道的框架分析研究较少,尚不成体系,需要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积累经验。
  参  考  文  献
  [1] Pankosicki G Z . Framing Analysis [J]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3.
  [2]E.Goffman.Framing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 .New York: Harper &Row,1974.
  [3]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Entman,R.M(1993).Framing:Towards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 (4).
  [5] 潘忠党. 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 [J] .传播与社会学刊, 2006 (1) .
  [6]黄旦.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31-232.
  [7]孟令晋,郑勇华.主流新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框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报道[J].东南传播,2020(09):27-31.
  李凌宇(2000),男,汉族,四川广安,本科,学生,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的模式发生变化,一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2011-2020年收录的与数字图书馆主题相关的9464篇文献,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外部特征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多维度量化分析,并结合Vosviewer软件实现可视化。通过文献计量,得到近十年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摘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根据国家要求,所制定的一种深化产教融合,并且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针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参照对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企业实习反馈结果进行调研和分析,我校和教育管理开发企业合作开发了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平台。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信息化管理 软件平台建设 智慧校园  现代学徒制
期刊
【摘要】 现如今,在高等学校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这一措施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尤其是在地处发达国家的高校中,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在促进学习、鼓励互动方面已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此类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社区不仅可以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为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学生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提高在线学习资源的分析、辨别能力,获得独到的見解,学习新的技术和技能。本
期刊
【摘要】 近年来,MOOC(慕课)学习普及引领教育信息化,掀起国内学习变革新潮,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MOOC教学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值得我们研究。本文在安徽省高校积极推广MOOC教育平台的背景下,以三联学院MOOC学习组织在校内开展的MOOC教育平台资源宣传推广情况为例,总结校内推广经验和面临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策。希望为校内师生能够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提供帮助,同时为其他高校开展MO
期刊
【摘要】 基于单元门禁的云南省人房动态关联应用平台建设,依托市区、乡镇、社区和农村已有的单元门禁,进行物联网化改造,采集人口、房屋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加工,生成人员流动轨迹、房屋状态,得出了“以人定房,以房定人”的人房动态关联模式,从而实现了云南省人房动态关联应用平台建设,开发出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特有的、新型的、全方位、全社会、动态监控、动态实施的社会综合治安网络体系,为“平安
期刊
【摘要】 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到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但高校教师使用网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还无法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如何提升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高校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分析其中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校网络教学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学 网络教学 国际贸易 教學模式  引言
期刊
【摘要】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小学生存在阅读兴趣不浓厚,课外阅读意识不强,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阅读效果。现从“互联网+”时代智慧化学习方法的融入入手,浅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如何更好地构建智慧阅读环境,推动学生快乐高效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智慧课堂 互联网+ 阅读教学  引言: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科技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现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切入点,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出现的几点误区,并着重分析如何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推进学生主动探索、高效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多媒体 互动
期刊
【摘要】深度挖掘“温水煮青蛙”效应的数学内涵,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手机APP和Excel等办公软件,在有效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函数连续性”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框架,阐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对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意义。  【關键词】 高职数学 函数连续性 线上线下 教学实践 “温水煮青蛙”  IT-enabled Mathematics Teaching Desig
期刊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贯穿而过的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不但为新天地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更让新天地的气息传遍了整个上海滩。  作为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最重要的参与者,铁路专家黄鲁江见证了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这条骨干线的建设与发展。这条线路全长36公里,最高时速80kph。2014年,开通具备GoA4级全自动驾驶功能,是目前国际上最高自动化等级的列车驾驶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