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四)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c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雁
  
  燕,俗称燕子,是一种候鸟,春分前后由南方来到长江、黄河流域,秋分过后又迁往南方。
  燕子不怕人,常在人前飞来飞去,还喜欢在人家的屋梁上筑巢孵育幼雏,因此又叫家燕。古代诗人对此多有描写:“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故巢倘未毁,会傍主人飞”(杜甫《归燕》);“自来自去堂上燕”(杜甫《江村》);“不怕飞低打着人”(陆游《燕》)。
  燕子背部、翅膀和尾部都是黑色,在日光下泛绿光,腹部白色,脖子到胸脯紫色,仿佛身着一套雅致的礼服。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飞起来很好看,人称“燕舞”。“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陶潜《拟古》);“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拂水斜纹乱,衔花片影微”(李商隐《越燕》);“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史达祖《双双燕》)。“燕舞”的姿态确实很动人,因此,在古代诗歌里,常和“莺歌”并列,作为风调雨顺、春光大好的典型意象。
  燕子“长袖善舞”,却没有黄鹂那样的美妙歌喉。不过,燕子的嗓子也不算太差,虽不会“唱”,却很会“说”。整日里吱吱喳喳叫个不停,尤其是雌雄一对,双栖于梁巢时,呢呢喃喃,像是在话家常,说悄悄话,“软语商量不定”(史达祖《双双燕》)。于是,又有了“燕语”之称,通常比喻人的亲切的闲谈。
  由于燕子双飞双栖,人们常用来比喻夫妻和谐,称作“燕侣”。如果“燕侣”一旦分开,或者缺少“燕侣”,自然会产生思念、痛苦。于是,在古代诗歌中,常用燕子来引发、反衬或暗示夫妻相思之苦、独居之憾。例如权德舆有一首《玉台体》,写一个女子思念丈夫:“君去期(预定)花时,花时君不至。檐前双飞燕,落妾相思泪。”花开时节,丈夫逾期未归,她看见双飞燕子,流下了辛酸的眼泪。再如张祜的《赠内人》,写一个幽禁宫掖的年轻女子:“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她深夜难眠,久久地呆看梁上双栖的宿燕,心里好生羡慕;又看见扑火的飞蛾,想到自身命运,好生同情,把它从灯盏里救出来。其孤独悲苦的心境可想而知。
  见燕生悲还有另外的情况——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今昔不同。例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花落燕来,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自然景观似乎未变,天气依旧,亭台也是老样子,燕子年年来,但人事大不一样了,过去的美好生活永远过去了,再也找不回来,不禁怅然生悲。
  个人的年华易逝,好景不长,国家的命运也是盛衰迭变,繁荣有时。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登堂筑巢,是不分主人贵贱的;它们哪会懂得,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其后代已零落成为普通百姓,今日的权贵,又能扬威几时?它们也不会知道,今日的权贵们,依旧寻欢作乐,夸奢竞富,何尝吸取历史的教训!燕子无知,刘郎有思,作者借用这小小的燕子,表现了历史兴衰的重大主题。
  引发悲情的燕子,仿佛是一面漂亮的反光镜,本身是无忧无虑的,可偏会照见人们内心的忧愁悲伤。
  与“快乐”的小燕子不同,在古代诗歌里,大雁是悲苦的意象。
  雁,又叫鸿、鸿雁,俗称大雁。大雁也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据说到衡阳即止,不再南徙;第二年春分后北返,路过中原,回到北方大漠中。
  大雁不像小燕子来去悄悄,亲近人家。大雁远离人群,且仅是路过中原,人们通常只见它们在高空列队飞行,日夜兼程,已很辛苦;再加上叫声悲哀,传下很远,这就给人留下了悲哀的印象。早在《诗经》中就称之为“哀鸿”,后来常用它来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连迁移他乡的人家也叫做“雁户”)。
  大雁还有一项“特异功能”——替人捎信。源出一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拘押在北海上牧羊;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朝使者要求放回苏武,匈奴诡言苏武已死;此后汉使得知苏武的真实情况,也编了点谎言,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大雁,脚上系着一封帛书,说苏武在某大泽中;匈奴只得将苏武放回。后来就有了雁足传书的说法,“鸿雁”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这样一来,大雁就成了古代诗歌中思念亲友、感伤飘零、盼归故乡的意象,以致“夜闻归雁生乡思”(欧阳修《戏答元珍》),“过尽飞鸿字字(雁行成‘人’或‘一’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凡有“雁”字,必有离愁。例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说是要托大雁捎去家信,实写自己思念家人。再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这是写守边将士久戍难归,眷念故乡,看到大雁南飞,格外伤感。“立尽西风雁不来”(辛弃疾《减字木兰花》),这是写相思。“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沈询《更着宴词》),这是感伤夫妻分离。而在陆游笔下,大雁无论南飞,还是北归,都寄寓着自己盼望收复失地、重见中原的爱国情愫:“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枕上偶成》);“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归雁”(《闻雁》)。
  南来北往的大雁们,哪里会知道,自己在高空飞行,竟会在诗人的心底投下这么浓郁的忧愁影子。
  责任编辑/朱亮
其他文献
美人,芳草    以美人、香草作比喻象征,是屈原《离骚》的特色之一,此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离骚》中所说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离骚》中写到的许多香花芳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芰荷、芙蓉等等,大多喻指为国家培养的美好人才。  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们也用美人、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关键一环,采用高效、新颖的讲解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也能丰富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深入贯彻落实教学改革的形势下,一种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以捕捉读写结合训练点为策略的新型讲解模式已成为任课教师的优先选择。基于此,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与特点展开讨论,分析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训练点;策略分析   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并未将阅读教学
封面人物    姓名:杜成义  掌握的语言:国语、英语  到过的国家: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泰国  喜欢做的事:养鱼、养狗、在家看Discovery频道一整天  最难忘的经验:骑脚踏车被车追撞,很痛却惊讶自己没受伤  擅长的乐器:吉他  喜欢的女歌手:林忆莲 、王菲  喜欢的男歌手:张学友、周华健  喜欢的女演员:郑裕玲   喜欢的男演员:周星驰 、周润发  最喜欢的电影:《英雄本色》   最
摘 要: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影响着社会的运转。教育领域中开始普遍运用互联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探讨“互联网 ”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希望运用互联网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全面进步。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深的影响。在教育教学领域当中,网络的影响更为显著。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看重,各幼儿园也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以幼儿的健康、个性化成长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幼儿园班本教育应运而生。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依托,为了实现以“始于生活,超越边界”为目标的班本教育,教师应对课程设计做出思考。   关键词: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思考;实践   大多数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可以称为“园本教育”。传统的“园本教育”有助于教师对幼儿进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一适时点拨引导。而“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教学的主要实施途径,对幼儿成长有深远影响,在六个支架理念下,幼儿园课程游戏要更新理念与方法,以幼儿为核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幼儿创设合适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六个支架;区域游戏   近年来,幼儿教育逐渐受到关注,江苏省提出构建“六个支架”创新幼儿课程游戏,在此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认真观察幼儿,对幼儿进行深入的了解,形成有针对性的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及心理变化较大,很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认知、做出错误的行动。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把握学生特点,针对性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工作。以爱为桥梁,谱写德育工作爱的乐章。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响应教育要
摘 要:群文阅读是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平时可以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尝试与实践,这样可以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短板,逐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群文阅读;尝试   课改在不断深入,但是小学阅读教学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地精讲细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中,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变,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形成较高的思想品德。基于此,探讨如何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想品德。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