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人要去做那一盏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安十二时辰》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古典悲剧的特质,呈现了两种对立的价值理想的相互冲突及其和解。张小敬为了维护作为理想和信仰的长安,坚持自己的守护者之本分,忍受与曾经战友萧规的撕裂,毅然与同袍斗争;萧规为了给曾经枉死的战友复仇,不惜用血腥手段摧毁长安。张小敬与萧规的矛盾,是彼岸与此岸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整体善与部分善的矛盾、超验的光与经验的血的矛盾,而二者也在相互的了解之同情中,以萧规的毁灭达到了最终的和解。
  关键词:悲剧 英雄 张力 理想 信仰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古装剧有一个特点:人物关系越来越复杂,但人物形象却越来越模糊,超善恶的灰色人物代替了非黑即白的道德脸谱,这固然有助于揭示人的丰富性、复杂性,但也让观众陷入了价值判断的困惑和失语。而《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这一人物,却在保留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之际,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英雄形象。
  張小敬是一个悲剧英雄,如果说他的殒身不恤、舍己救民、明知无法赎死却依然“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他的英雄性,那么他承载抉择的撕裂、背叛的痛苦、带血的决断、记忆的牵扯则是他的悲剧性。张小敬在长安不良帅任上为战友闻无忌伸张正义而杀人,因此成死囚,而在长安面临上元劫之际却临危受命戴罪查案,直至发现案件的主谋竟然是自己曾经的战友萧规(后化名龙波),而萧规也和自己一样,是为横死于朝廷霸凌的闻无忌报仇,当然更是为死于被朝廷遗弃而覆灭的第八团将士复仇,但复仇的方式是“阙勒霍多”的玉石俱焚。张小敬最后的敌人,竟然是曾经的自己,是找回自己曾经的血性,和萧规一起完成复仇事业,还是坚持自己现实的使命,制止萧规的血腥复仇,还上元长安一个安康太平?这构成了张小敬内心的无限紧张。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两种对立的价值理想的相互冲突及其和解。黑格尔以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为例:俄狄浦斯的女儿安提戈涅不顾其兄长、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另一位兄长、反叛克瑞翁的波吕尼刻斯安葬,安提戈涅被克瑞翁处死。而克瑞翁的儿子、热恋安提戈涅的海蒙也为爱自杀,克瑞翁陷入痛苦。黑格尔认为,这体现了“城邦政权所体现的带有精神方面的普遍意义的伦理生活和家庭所体现的自然伦理生活”这两种“最纯粹的力量”之间的对立冲突。a张小敬与萧规之间的冲突,也俨然是这两种力量的冲突:一边是战友的与子同袍之泽、击鼓执手之谊以及被朝廷奸臣遗弃,被长安强权霸凌后的切肤之痛和复仇血性,一边是长安的岁月静好、万民康乐,那是一种让人不忍破坏的幸福,虽然其间也包含了一些有罪的灵魂,但更包含了无数无辜的性命。
  哲学家可以将这样的悲剧性纠结转换为一种各得其宜的“合题”,但是在张小敬这里,只有选择的残酷和求仁得仁的悲壮。和安提戈涅偏向于兄弟之情的“妇人之仁”不同,长安与战友,都是张小敬刻骨铭心的爱。张小敬与萧规曾是“过命的兄弟”,而张小敬恰恰是因为为闻无忌出头手刃熊火帮及县尉而入狱。而萧规隐忍十年的复仇,也恰恰是因为闻无忌之死的激发。长安没有给张小敬及战友们任何应得的正义,相反,张小敬及其战友们一次次地被长安遗弃和戕害,长安对于第八团将士俨然是一座不义之城索多玛。于情于理,于亲于疏,张小敬都有充足理由与萧规合作,向这座不义之城、伤心之地报以复仇的怒火。
  但张小敬最终并没有站在萧规的这一边,除了不可伤及无辜的道德直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伦理之外,最终支撑张小敬做出选择的,是因为长安是他的“理想国”。剧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颇有悖论意味的情节,正是在第八团烽燧堡战役援军迟迟不至的坚守中,从未到过长安的张小敬更坚定了对长安的爱,并且这种爱在烽燧中升腾成信仰。当萧规问张小敬:“老闻讲的那些(关于长安的)故事你真信啊?”张小敬回答:“那些不是故事,是真事。”张小敬心中的长安是一座美好的纯粹的长安,是长安应该的样子。“长安不仅是一座城。”张小敬心中的长安,曾经为了庇护安置战乱南来的流民,而被扩建成“寰宇四海,超前迈古的第一大城”。这体现的不仅是大唐强盛恢宏、万国来朝的国力,更是仁民爱物、博施济众的温度。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理想城邦是“天空中屹立的一个典范,它为某个看到它后又想让自己定居于此的人而存在”b,正如西塞罗《论理想国》所言:“这样的城邦与其说是希望它能产生,不如说是祈祷它能产生。”c当萧规提醒张小敬老闻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时,张小敬让萧规住嘴,他知道萧规领教过长安的不公正,但不愿让这些阴暗面遮蔽心中长安的美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张小敬是鸵鸟和犬儒,相反,张小敬长安手刃熊火帮及县尉之际,恰恰是面对阴暗时的奋起斗争——因为在他心中,作为理想国的长安,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不由想起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和张小敬神似的龙文章那句话:“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正是因为“长安是我的信仰”,正是为了维护作为“理念”的长安的纯粹性,所以张小敬在孤立无援之际守护长安,在受命危难之际保卫长安,在与友为敌之际偏向长安。张小敬用信仰和祈祷对抗萧规阴郁而激烈的现实感。他不允许萧规破坏长安的美好,哪怕是和曾经的自己有相同的理由,因为这不仅是对长安的秩序、万民生命的挑战,更是对自己信仰和理想的挑战。作为过命的同袍,萧规其实对张小敬有着深刻理解甚至深挚的敬意。在灯楼二人僵持之际,正是从萧规之口道出了信仰的真谛:“信仰,是你对一个人,一个道理的崇拜和信任,它让你知道自己是谁,让你忘了自己的缺陷,看见了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值得活着。信仰让你有力量,让你永不放弃。”同是出身卑微的从军者,萧规深知信仰是卑微者的自我救赎之路,是卑贱者的墓志铭,能让张小敬“长安虐我千百遍,我待长安如初恋”的是约伯天平上的一公升眼泪。当然,作为信仰者的张小敬更是一个强大的行动者,他并不因为理想城邦长安的粹美而回避它的恶:“我做了九年不良帅,什么肮脏的事情没经历过。”这不禁让人想到《琅琊榜》中“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骨髓里都渗着毒”的梅长苏的名言:“那些阴暗的,沾满血腥的事我来做好了。”张小敬的官名“不良帅”,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在这里却有着一股别样的张力:心中的理想和良善,恰恰要与现实中的“不良”相轫相磨,精神而非肉体的“圣人”常常需要“受天下之诟”的宽广和韧性。理想中的至善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恰恰是要照亮现实中充满“不良”的尘世。所以,张小敬与萧规不同的是,张小敬的信仰让他学会承担“不良”,克服“不良”:“长安是我家,房子坏了,我不会把它扒了盖新的,而是选择补。”正是有了另一个维度的支持,张小敬才能承担邪恶而不被邪恶吞噬,而不是像萧规一样,用一种邪恶替代另一种邪恶。
其他文献
学界对“文学性”的探究由来已久。虽然对什么是“文学性”,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有一点却获得了公认,那就是“文学性”并非是小说和散文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性”。基于这样的前提,郭欢欢的论文《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纪实性和文学性》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品,《切爾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如何实现纪实
摘要:湖北诗人李强的《回到从前》组诗作为一首带有浓郁自传性的作品,诗人以贴近生活的日常化写作,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将诗人儿时的纯真、感激乡土的恩情、今昔对比的思考作为诗歌的美学意义来开掘。通过选取诸多带有乡土气息的诗歌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个人非常鲜明的乡土意识,这种乡土性还体现在他积极倡导和践行一种生态意识。在《回到从前》中,诗人反复地表达了令他难以忘怀的儿时回忆,并将“感恩”作为诗歌当中最为突出
摘 要: 马金莲《低处的父亲》以沉痛的口吻叙述了宁夏农民家庭寻找弱智父亲的故事。小说通过述说马有世和田桂花的苦难经历,去反思苦难背后所呈现的美好人性的丢失、城乡发展进程中人情的冷漠、农村传统道德的毁灭。而在马有世的乐观精神和乡村淳朴的感情中,马金莲找到了可以慰藉人心灵的场所,从而在不幸中体悟到了人生的幸福,忘却了苦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在祸患中超越了苦难。  关键词: 马金莲 《低处的父亲》 超越苦难
摘 要:艾青的《火把》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爱情与思想的变化。她和克明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未能善始善终,与二人之间的误会、身份和时代要求有关。艾青既从审美的角度描绘了他们爱情的波折,也从功利的角度审视了他们的爱情。  关键词:审美 功利 艾青 《火把》 爱情  《火把》是艾青离开桂林后在湖南新安等待去重庆的日子里写的,时间是1940年5月1日至4日,千行长诗一气呵成。这首诗的
摘 要:目前对《范爱农》形象的研究,大多将范爱农视为一位郁愤孤傲、不与世俗合流的知识分子,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热心革命、积极战斗的一面。笔者则从范爱农对斗争的冷与热,前后两种态度的转变来分析这一形象,以期对此形象的解读有新的补充。  关键词:鲁迅 《范爱农》 形象解读  《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写人的佳作之一,1926年11月18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
摘要:《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是为启蒙当时年幼的小皇帝和皇子所编写的教材。由于太子和小皇帝年龄尚幼,理解力有限,两书均采取了人物教化类故事汇编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再配以相应插图,图文并茂,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且在编纂体例方面有所创新。两本著作作为皇室启蒙读本,在内容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在内容选取布局、主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后世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许多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德育不应该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主学科,理应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
摘 要:中国5世纪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活跃于美国19世纪的绿色圣人梭罗,是举世闻名的“自然之子”。他们分别隐居于南山脚下与瓦尔登湖畔,以其仁爱博大的自然情怀、批判现实的独立意志、饱蘸挚情的传神之笔,在躬耕自给的同时,畅咏自然,讴歌田园,睦邻友好,俯仰天地,思索人生,给后人营造了世外桃源与超美湖景这样“天人合一”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本文就陶渊明与梭罗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及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之自然情怀,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就此在大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问卷调查 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成就灿烂。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
摘 要:胡蝶作为贾平凹《极花》中的女主人公,从城市被拐卖到深山里的圪梁村。这一变故彻底打乱了她的人生轨迹,将她的命运变得坎坷艰辛,然而在这一转变中她并没有丧失自我,而是通过转变自己的爱情观和自己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的方法,保持住自己的本真与质朴。本文从反抗与顺从、救赎与自我救赎,以及选择与放弃三个方面,探讨了胡蝶的女性形象及其成长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深意。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