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多少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就此在大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问卷调查 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成就灿烂。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曾说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此次问卷调查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主题,比较全面地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主要运用常识考察的方式来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以此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旨在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医学检验专业、影像专业和护理专业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试卷360份,回收360份。本次问卷调查题目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都是单选,共20题;二为开放性调查,也是选择题,单选1题,多选2题,共3题。
  (一)就第一部分来说,有关于文化定义的考查、文化分类的考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多个方面的考查,以下分述之。
  第1题为“奔涌的江流是不是文化?”只有42.5%的学生能选出正确答案,57.5%的学生都选了错误的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这样来表述文化:“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这反映出学生对文化的定义不够了解,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常识性知识没有用心去学习、掌握。第2题考查“传统美德属于的文化类型是?”96.67%的学生都选出了正确的答案,但也有3.33%的学生误选了干扰项制度文化。可见,一些学生在文化类型知识的掌握上不扎实。第3题问“书法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99.17%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第4题考查“中国主题文化的类型”,90.83%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选项,9.17%的学生选择了错误选项游牧文化。这一道题的出错,反映了一些学生文化基本功差,基本文化知识的严重缺失。第5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包不包含少数民族文化?”98.33%的学生都能选择出正确答案。第6题考查“儒家的价值取向”,85.83%的学生选择了正确选项,道家的崇尚自然和法家的注重功利没有干扰到学生,但是有14.17%的学生误将墨家主张的兼爱互利张冠李戴到了儒家头上。第7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95%的学生知道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却也有5%的学生选择了错误的天人相分选项。第8题考查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中国古代教育机构,题目设置相对简单,问“私学兴起于何人?”有25.83%选择了错误的老子选项,74.17%的选择了正确的孔子选项。中国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历代建有宫、院、堂、馆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有官学与私学相互补充的教育机构。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是这一时期的著名私学创办者。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论语十则》,高中课本里也有《论语》,且不论历史上讲的孔子,只是凭借语文课文讲解时老师对于孔子的教育贡献介绍,这道题也应该能够答对。之所以误选老子,是由于学生只对他们有一个生活时间先后的了解,而对两人的主要情况有些模糊。第9题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4.17%选择了贾谊,13.33%选择了晁错,82.50%选择正确的董仲舒。第10题“玄学是不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66.67选择了正确的是,33.33%选择错误。第9题和第10题是通过思想发展中出现的两个细节来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掌握情况,结果显示对于这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反映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平时阅读量太少。第11题设置了三个选项,A佛、B道、C基督,让学生选出“出自中国本土的宗教”,44.17%都选择了错误的A,选择C的有1.67%,可见干扰项基督没有对学生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干扰项佛却成了同学在选择中的绊脚石。这里的高误选率,可能跟同学们自小与《西游记》等影视资料或小说广泛接触有关。《西游记》里唐玄奘的和尚形象影响深远,而如来佛祖也像是中国人,于是就认为佛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实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印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西汉末年,唐代是中国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和成熟时期。所以唐代有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文本里也说到了西天非大唐本土。而同学们在这里选错,不但反映出不知道这段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对于《西游记》文本阅读的缺失或者是没有精读。第12题“最典型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哪个?”这里设置了四个选项,80%选择了正确的D“三纲五常”。A宽容和谐、B诚信知报,是明显的现代思想下的词汇,对同学的干扰性不大,选择这两项的比例分别是2.50%和6.67%。C修己慎独,这是古人自我修养的原则,而不是典型的封建伦理道德,有10.83%的同学选择。“三纲五常”指的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理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道题的出错率高,也显示了学生们对于古代文化常识掌握的不牢固,概念模糊。13题是问“贵族男子成年后,在礼仪场合需戴什么?”93.33%选择了正确的选项C冠,冠是贵族通常的头衣,男子长到20岁时,要举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意味着从此成年,可以外出谋事做官了。当时,贵族男子戴冠是一种礼仪规定,不戴则视为非礼与不敬。多数同学对于古代的这一礼仪规定比较熟悉,正答率高。A帽、B巾、D弁,这三个选项的选择率分别是5%、0.83%和1.67%。A帽错误项选择比率比较高,大概是混淆了古今冠帽之别。14题的设置是考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贵州地方菜所属哪个菜系?”73.33%选择的是正确选项D川菜,12.50%选择了与川菜一样以辣闻名的A湘菜,还有13.33%选择了B粤菜,0.83%选了C苏菜。由于地域、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的客观存在,中国传统饮食包含了多种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圈。长期以来,有北人喜吃葱蒜、蜀湘爱食酸辣、粤人好淡食、江浙爱吃甜食的习俗,在此基础上在清代初期时形成了鲁、川、粤、苏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了所谓的“八大菜系”。贵州接壤四川,也毗邻湖南,而川湘两个菜系又都具有辣的特性,所以这里设了湘菜作为干扰项。学生如果对川菜和湘菜的特性再多一些了解,也能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的来。因为除了辣以外,川菜还重麻,而湘菜偏重酸,从这里可以看出,贵州地方菜应属川菜系而非湘菜系。粤菜和苏菜与贵州地方菜差别非常大,这两项本不具有相对高的干扰作用,但是学生选择粤菜的比重较大,甚至超高了特设干扰项的湘菜,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学生们的视域窄,不知道粤菜具有什么特性,在不确定结果的情形下,随意选择了。15题问“中国传统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是什么?”这个题设置了三个选项,A土木、B石材、C钢材,90%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A土木,5.83%选了B,还有4.17%选了C。在这个题目中,C钢材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干扰性不强,B石材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在现代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里很多都能看到石材的影子,这影响了学生们的判断。其实,中国建筑是指以框架式木结构单体建筑和中轴线布局的群体建筑为基本特征,结合夯土、砖石工程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木构框架结构,这种建筑体系明显有别于西方的砖石架构体系。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是土木,而西方的才是砖石。这一点在古代文献里也多有验证,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灵王既归,耻其无功,乃大兴土木,欲以物力制度,夸示诸侯。”这里“大兴土木”说的是奸臣、昏君不顾劳民伤财,而大肆兴建宫殿、住宅或园林等。简而言之,在中国文学里,有“大兴土木”这个词用来形容古代君臣在建设上的奢侈浪费,而无“大兴砖石”抑或其他词语。所以,如果同学们能联想到这个词语,也不会在这道题上出错。16和17题都是考查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代文学知识,其中16题问“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哪部书?”预设了四个选项,A《全唐诗》、B《诗品》、C《玉台新咏》和D《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初中学过的一个语文知识点。《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写,不是诗歌集;《玉台新咏》是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南朝梁·徐陵所编;《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调查结果是90%选择正确的《诗经》,7.5%选了《全唐诗》,0.83%选了《诗品》,1.67%选了《玉台新咏》。17题问“谁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四个选项依次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苏轼。这四个人都是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人,而且都是北宋时人,所以正确答案之外的三个选项都具有一定的干扰性。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D,选择C的比率是34.17%,选A和B的比率分别是16.67%和9.17%。这道题涉及了两个知识点:一是唐宋八大家,一是北宋四大书法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通过问卷上的选择结果可知,这八个人中,学生对于曾巩比较陌生,所以选他的比率最低。其他三个按照在语文和历史上的综合知名度来说,依次是苏轼、王安石和欧阳修,而学生的选择比率的排列也是这个次序。北宋的四大书法家是米芾、苏轼、黄庭坚和蔡襄。据此可以推知,学生对于唐宋八大家比较熟悉,而对北宋的四大书法家知之甚少。从此处也反映了前面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文化知识缺失。第18题问“中医治疗是不是主要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器用’?”90.83%的学生都选择正确的选项,9.17%选择错误,有同学在这道关于医学的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问题上摔倒,也许与这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专一年级的新生有关。第19题是与第8题一个类型的问题,问“中国科举制度始于什么朝代?”有三个选项,A汉朝、B隋朝、C唐朝。有30.83%都选择了错误的C选项,11.67%选了汉朝,正确的选择占57.5%。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与汉朝没有关系。选择唐朝的同学是时间概念模糊,而选了汉朝的则是对于科举制度并不了解。20题是一道历史概念较强的题目,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始于什么事件?”正答率不足一半,32.5%选择了B辛亥革命,19.17%选了D抗日战争,还有3.33%选了北伐战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始于五四运动。这道题更是充分显示了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浅而少。   (二)第二部分是开放性调查,调查当代大学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和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以下详述之。
  第1题,你喜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根据统计,回收问卷360份,有360位同学都选择了喜欢。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兴趣,有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第2题,是一道多选题,你以前是从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348位同学有选择电视,204位同学有选择书刊。从这两个选项选择数量的差异可以知道,相比于纸质媒介,学生们接触数字媒介的时间更多,意愿更强。有225名学生选择了课堂,这说明360名被调查者中有135人都认为自己没有从课堂中获得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入大学之前的多年学习中,主要是语文和历史学科涉及一定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从理论上来说,课堂是所有学生获得相关文化知识的一个途径。所以,据此反观调查结果,一部分学生在知识接受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选择课外活动的有141,说明这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也学习了知识,但是这部分同学的数量不是很多,也反映了在过去的生活学习中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学比例不高。第3题,你想通过什么形式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道题目预设了四个选项,分别是经典诵读、学术讲座、课堂开设和社会调查。选择社会调查的人数最多,有225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62.5%,选择这个选项说明学生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选择经典诵读的有180人,恰好是总人数的一半,反映了有相当多的学生对于诵读经典并不反感,也希望能从中学习知识。选择学术讲座的是171人,接近被调查人数的二分之一。选了课堂开设的人数最少,是162人。这反映了有一半多的学生希望用课堂开设以外的方式来获得相关知识。结合其上的第2题的结果来看,有些学生在课堂中涉及的知识不能掌握的情况下,想要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知识,这不仅显示了部分学生的不踏实,而且我们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问卷借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调查,可以比较真实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态度、储备情况以及希望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一)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态度和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对于喜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大家都选择了喜欢,说明当代大学生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说明我们以后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对奔涌的江流是不是文化的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错误的选择,说明学生基本概念模糊。对于儒家价值取向的考查,大家都没有选择自然或者功利,说明大学生们知道儒家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在对于老子和孔子的考查中,同学们错误的选择反映了对先秦著名人物的掌握不足。对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和北宋四大书法家的考查,说明大家对中国文学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文学史上的重点,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的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文学史和语文课上的基本问题。在历史知识方面的错误选择,也反映了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欠缺。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学生能够选择正确。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期,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知道是五四运动。在文化常识方面,调查中问到中国出自本土的宗教,接近一半的学生错误的选择了佛教。问到玄学与儒、释、道的关系时,正答率也不高。问到最典型的封建伦理道德,也有一大部分学生选择错误。说明了学生文化常识不够,也反映了他们阅读量低。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缺失,历史知识的模糊,文化常识的空白,是值得忧虑的问题。这恐怕是当今社会形势下,人们不喜阅读,崇尚现实的一个折影。
  (二)调查反映,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了解,但了解不深,不仔细,又多停留在表面上。这主要是因为渠道虽然多样,但是没有哪一种渠道能真正让学生走近中国传统文化,渠道吸引力不够。学生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通过这些渠道学习、记忆一定的文化知识。你想通过什么形式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结果反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愿意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社会调查,说明已经是大学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为强烈的主体性要求,老师如何在满足学生主体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其中做好主导是关键,是命脉。调查表明,学生也愿意以经典诵读、学术讲座和课堂开设的形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专院校,开设学术讲座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讲座的形式、内容以及接受者的情况,这样才能让讲座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经典诵读,关键要明确哪些是适合学生的经典,怎样诵读经典。课堂开设,是要确定讲什么,怎样讲,并且指导学生怎样学。这是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及所有相应学科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三、结语
  我们一直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习、继承!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掌握度,并且大致了解到学生愿意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更愿意以什么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希望此次调查能有益于毕节医专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项目,进而助益于日后教学,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由于笔者初涉调查研究领域,在问卷的某些命题设置之处未免失之周详,或统计方法有不科学之处,尚企广大传统文化专家和爱好者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表现手法,历来广受诗歌评论者的关注,严羽《沧浪诗话》首次将其与“趣”结合,提出“兴趣”的理论,并以此来论盛唐诗歌。盛唐诗“吟咏情性”的内容、“无迹可求”的技巧,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是对严羽“兴趣”说最好的体现。  关键词:兴趣说 盛唐诗 《沧浪诗话》 严羽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而盛唐诗,更是顶峰上的顶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
总有一种情怀,让你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情绪,让你心底掀起波澜;总有一种触动,让你生出慨叹和感悟……这种情怀、情绪、触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动”。是啊,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感动我们的人与事,品读这三篇美文,你或许也会回忆起成长中的那些感人往事。     一件小事  铁凝   十五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
学界对“文学性”的探究由来已久。虽然对什么是“文学性”,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但有一点却获得了公认,那就是“文学性”并非是小说和散文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专利”,非文学作品同样具有“文学性”。基于这样的前提,郭欢欢的论文《论〈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纪实性和文学性》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品,《切爾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是如何实现纪实
摘要:湖北诗人李强的《回到从前》组诗作为一首带有浓郁自传性的作品,诗人以贴近生活的日常化写作,描写了乡村生活的细节,将诗人儿时的纯真、感激乡土的恩情、今昔对比的思考作为诗歌的美学意义来开掘。通过选取诸多带有乡土气息的诗歌意象,诗人表现出了个人非常鲜明的乡土意识,这种乡土性还体现在他积极倡导和践行一种生态意识。在《回到从前》中,诗人反复地表达了令他难以忘怀的儿时回忆,并将“感恩”作为诗歌当中最为突出
摘 要: 马金莲《低处的父亲》以沉痛的口吻叙述了宁夏农民家庭寻找弱智父亲的故事。小说通过述说马有世和田桂花的苦难经历,去反思苦难背后所呈现的美好人性的丢失、城乡发展进程中人情的冷漠、农村传统道德的毁灭。而在马有世的乐观精神和乡村淳朴的感情中,马金莲找到了可以慰藉人心灵的场所,从而在不幸中体悟到了人生的幸福,忘却了苦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在祸患中超越了苦难。  关键词: 马金莲 《低处的父亲》 超越苦难
摘 要:艾青的《火把》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爱情与思想的变化。她和克明之间的感情之所以未能善始善终,与二人之间的误会、身份和时代要求有关。艾青既从审美的角度描绘了他们爱情的波折,也从功利的角度审视了他们的爱情。  关键词:审美 功利 艾青 《火把》 爱情  《火把》是艾青离开桂林后在湖南新安等待去重庆的日子里写的,时间是1940年5月1日至4日,千行长诗一气呵成。这首诗的
摘 要:目前对《范爱农》形象的研究,大多将范爱农视为一位郁愤孤傲、不与世俗合流的知识分子,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热心革命、积极战斗的一面。笔者则从范爱农对斗争的冷与热,前后两种态度的转变来分析这一形象,以期对此形象的解读有新的补充。  关键词:鲁迅 《范爱农》 形象解读  《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写人的佳作之一,1926年11月18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
摘要:《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是为启蒙当时年幼的小皇帝和皇子所编写的教材。由于太子和小皇帝年龄尚幼,理解力有限,两书均采取了人物教化类故事汇编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再配以相应插图,图文并茂,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且在编纂体例方面有所创新。两本著作作为皇室启蒙读本,在内容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在内容选取布局、主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后世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许多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德育不应该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主学科,理应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
摘 要:中国5世纪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活跃于美国19世纪的绿色圣人梭罗,是举世闻名的“自然之子”。他们分别隐居于南山脚下与瓦尔登湖畔,以其仁爱博大的自然情怀、批判现实的独立意志、饱蘸挚情的传神之笔,在躬耕自给的同时,畅咏自然,讴歌田园,睦邻友好,俯仰天地,思索人生,给后人营造了世外桃源与超美湖景这样“天人合一”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本文就陶渊明与梭罗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及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之自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