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文以活思维 孕珠玑而育素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咏史诗是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源。课堂吟诵,诗韵浮动。在开篇时诵读,调节气氛;在課中诵读,再掀波澜;在结课时诵读,留有余味。文史相通,活化思维,在平等对话中延伸了思维的广度;在条分缕析中拓展了思维的深度。诗文证史,可以培育核心素养,诸如时空观念、实证精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
  关键词:咏史诗;历史课堂;核心素养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它针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情怀。咏史诗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在浩瀚的诗海中觅得咏史诗,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能丰盈历史教科书,灵动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课堂吟诵浮动诗韵
  历史因其遥远,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疏离感,而诗词节奏明快、情境交融。
  将短小精悍的古诗词融入历史与社会课堂,课堂会诗韵浮动,学生也顿觉耳目一新。诗词作为原始真实的历史材料,能平添课堂意趣、调节课堂气氛,让课堂留有余味。
  (一)开篇诵读调气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时,课堂伊始,教师组织学生齐声吟诵:“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此诗是秦一统天下的社会现实写照,一展秦王一统天下的恢宏气势。学生的注意力也因诗词诵读而集中,课堂气氛被迅速调节起来了。疏疏朗朗几句,既概括了秦始皇挥动利剑统一六国,诸侯都西来归服的史实,又让一个果断、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他收缴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天下太平了,函谷关门不再设防,向着东方大开。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设问:“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之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以此引导学生带着疑惑研读课本,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课中诵读掀波澜
  课堂忌照本宣科,宜一波三折,生动有趣。以诗串联课堂,在课堂中可再掀波澜。以“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为例,本课的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顺利解答后,教师给出唐朝胡曾的《咏长渠》进行集体咏读:“武安南伐勒齐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在宜城。”接着,教师作简要的讲述:秦国武安侯白起为了战争获胜修凿长渠,以水代兵。战后,百姓用此渠灌溉。历经沧桑岁月,因为长渠的作用,两千多年来,湖北宜城成为“天下膏腴”之地,影响至深。然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列举“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等举措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实例。
  (三)结课吟诵留余味
  一节课的开始,诗词的引入能先声夺人;一节课的中间节点,诗词的引入能掀起高潮;一节课的结尾,恰当地引入诗词则能回味无穷。
  学习“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以诗开篇,亦可以诗结课。结课时引导学生集体吟读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销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教师概括结题:焚书坑的灰烬还未冷啊,函谷关以东地区的人民已揭竿而起,刘邦和项羽,根本不是读书人呀!此诗讽刺了秦始皇的焚书行为并不能防止政权的覆亡。《焚书坑》上承第一课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下启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诗结课,既是对本节课内容中肯评述,又不着痕迹地引出了下一节课的历史背景,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文史相通活化思维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在一定的框架下,按章节有条有理并概括性地叙述历史、评价历史,整体上存在史实不足、不够充盈问题。而选取恰当的诗词,能充盈、活化教材,有助于“文史相通”。
  (一)平等对话 延伸思维广度
  在学习“文景之治”一课时,选用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教师抛出问题:“这首诗讲述了哪一历史事件呢?”学生默然。在学生思维堵塞处,教师作一点拨:“诗的主人公是谁?”这时,有的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到“缇萦”,已蹦出“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教师追问:“故事的时间呢?”学生回答:“汉孝文帝时。”教师继续追问故事的梗概。有一位学生简要叙述了“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结局是汉文帝赦免其父,废除肉刑。
  “除了废除肉刑,文帝还有哪些举措呢?这些举措有什么影响?”这样,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汉文帝、汉景帝的统治措施及“文景之治”局面的最终形成。
  借助于一首五言咏史诗进行师生对话,“文景之治”就在“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中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
  此外,白居易的《忆昔》描述开元盛世的盛况,《长恨歌》描述安史之乱的乱象,不一而足。诗文融入历史课堂,有助于打破文史的割裂状态,打通学科相连的通道,助力学生融会贯通、延伸思维广度。
  (二)条分缕析 拓展思维深度
  咏史诗入课堂,可吟诵,可对话,也可理性反思。以“乌江亭”为主题的诗中,杜牧《题乌江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乌江亭》则反其道而言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在学习“楚汉战争”一课时,将杜诗与王诗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作理性的思考。学生们各执一词,归纳起来,前者认为,项羽若肯重返江东,说不定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后者认为项羽已失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江东子弟是不会为他卖命的。对此,教师予以总结,指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杜牧从诗人的视角,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表明了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而王安石从政治家的角度,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辛辣冷峻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心向背,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在分析“楚汉战争”时,也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咏史》和朱淑贞的《咏史》进行分析。這两首诗的比对,跟杜诗、王诗的比对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观咏史诗,会发现诗人们面对同一历史事件,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反映不同的看法、展示不同的观点。罗列同一主题的咏史诗,有利于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辨,走向思维的纵深处。
  三、诗孕珠玑助育素养
  陈寅恪先生认为:“唐朝的诗,对于避讳较少。诗人自然而然地便将前朝故事与当代治乱在诗中融会起来。”唐代作为一个开放繁荣的朝代,思想开放,社会多元,其咏史诗避讳少,能真实地展现历史、评判历史,具有高度的史学价值。
  (一)深挖细掘 树立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之上,对历史的认识要从时空观念出发。
  以大运河为题材的诗有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还有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从历史时序观念上,皮诗告诉我们,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至唐朝乃至今日仍发挥着通航的作用。因此,从历史功绩的角度来看,大运河开凿的价值不亚于大禹治水。从历史地理观念上,李诗告诉我们,大运河连接了淮河等主要河流,因其南达杭州,将长安、东都洛阳和东南的富庶之地都连通起来了,便于隋朝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两诗的引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二)诗文证史 体会实证精神
  陈寅恪倡导“诗文证史”,认为“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傅斯年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咏史诗便是很好的史料。杜审言的《送和西蕃使》写道:“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崔日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写道:“受降追汉策,筑馆计戎和。……俗化乌孙垒,春生积石河。”苏颋《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有诗句道:“旋知偃兵革,长是汉家亲。”上述咏史诗共同描述了703年(长安三年)唐朝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的和亲历史,叙述了朝廷采取安边的策略,赞扬了唐使及和亲公主为传播唐文化的付出,终得“疆场及无事,雅歌而餐饭”的重大意义所在。
  结合上述事例可知,搜集同一主题的多首咏史诗,可认知作者的意图,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向地引导学生体会、树立实证精神;提取咏史诗中的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多元视角 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多角度选择咏史诗有利于丰富“历史解释”。以“昭君出塞”为例,在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课中,仅以一图一注解进行诠释,注解中简单地罗列了史实,并以寥寥几笔作了评述: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用咏史诗多元视角地加以评析。教材中的观点与当代翦伯赞的“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是一致的。唐朝张仲素也正面评价昭君出塞“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陆游则认为“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都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昭君的同情。
  通过多角度的咏史诗,引导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四)潜移默化 培养家国情怀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千年来,家国情怀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无论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是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1.追求“小我”幸福
  在学习“隋唐的科举制度”时,以孟郊《再下第》《登科后》为情境材料进行对比。两度落第时:“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终于金榜题名时:“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句描述了寒窗苦读的诗人两度落第时无比的苦楚。这次脱离苦海,登上了欢乐的顶峰。科举考试为读书人提供了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历经酸甜苦辣。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便是为着目标,坚忍不拔,直到成功,品尝着苦尽甜来的幸福。
  2.书写“家国情怀”
  历史上,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涌现了一大批征战疆场的仁人志士。在学习“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中,学到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可引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文天祥誓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文天祥因山河破碎、国家难以统一的忧国情思,以及为国赴死的慷慨激昂之情感渲染了整个课堂。
  学习“南宋与金的和战”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用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心北伐收复故土的求和心态;再引用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烘托岳飞率领岳家军立志抗金的斗志,描述了岳家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艰辛历程。诸如此类诗文中浓烈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支柱。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咏史诗言简意赅孕有珠玑,将咏史诗融入课堂,有助于润泽“家国一体”的思想,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试卷讲评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中政治讲评课教学中存在讲评拖拉、平均用力、目中无人、独霸课堂、就题论题、跟进缺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政治课习题讲评中,通过课前科学诊断、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课堂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性和拓展性,课后内化反思、提高延伸性和迁移性,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政治;讲评课  试卷讲评是高中政治
日前,上海四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语文考试的消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颇感痛惜。这一“学科歧视”现象引起众多考生、教师的关注。对此,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有趣的汉字  1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教师课前可以查找大量资料,把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造字规律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百年树人”重在教师。然而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也面临很多冲击与挑战。种种不协调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中学教师心理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错位,影响到了教师自身发展与教育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中学教师心理错位的概念及表现,分析了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师心理的策略。  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
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长期接触的是广阔的农村天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文化氛围不浓,信息闭塞,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导致他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言之无物、表达能力不强等弊端,达不到新课标的习作要求。其实农村的孩子在写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农村生活。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指导农村小学生作文应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情感化”“生活化”
摘 要: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网络教育在农民培训领域的应用成为可能。作为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课程在实现终身教育与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探索农民培训网络课程设计,对推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培训;网络课程;烤烟优质栽培技术    网络课程在实现终身教育与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但令人担忧的是,涉农网站提供的网络课程使用
摘 要:地理教学只有充分感染学生的心灵,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成效。本文从“情”“疑”“辩”“玩”“韵”方面探究提高学生地理课学习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学习;兴趣    由于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值不高,加之地理课程中需要识记山脉、河流、矿产资源等诸多概念,造成部分教师上课不够认真,学生在地理课上也是昏昏欲睡,进而导致
摘 要:本文通过对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教学,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应用与创新、化学实验与高中知识的衔接等方面,对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实践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站牵头的广东省“十二五”课题“区域内特级教师引领培养骨干教师发挥群体长效机制的研究”正积极地开展着。我们化学
一、“研”——培养深入挖掘研发教材的意识  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研究。具体到一堂课,教师应该俯视知识.洞察内部结构,明晰外部联系。在研究展示课《神奇的鸟岛》时,我们的教者把握住教学的重点是感受鸟岛的神奇,进而深入挖掘了课文中能表现“神奇”的字、词、句,并力图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向这里。“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鸟多?”“哪
摘 要: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其对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要说好课,教师要提升的不只是说课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课程教学的理念。首先,要把握联系,吃透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理清逻辑,整体设计,构建学习生态;再次,要表述亮丽,进阶发展,打造品位课堂。  关键词:说课;教学目标;学习生态;育人价值  说课作为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技能,近年来在职称评定、教师能力大赛等活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
莎士比亚曾对人类的“风度”作过热情而诚挚的颂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是的,“风度”是以智慧、情操、品格、修养为彩,以言行举止为笔绘就的美丽多姿的画幅。  一  贫困却不潦倒的风度  风为裳  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