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促语言素养提升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少、知识视野狭窄,他们难以探寻文字背后的深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深度的阅读活动融入文本之中,促进他们的思考,要培养他们阅读的技巧,提升他们的阅读的能力,让他们的认知从浅显走向深入。
   一、把握文本之点,引领学生深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关注对他们阅读兴趣的培育,为他们拓展阅读的视野,促进他们对阅读行为的投入,让他们自觉融入到阅读之中,充分地吸收营养。学生在阅读中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或参与情景的再现模拟,能提升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快速地沉浸于文本之中。如在统编版六上《开国大典》一课教学中,教者为学生播放视频,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并导入如下内容: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去看一看开国大典,请大家初读课文并联系课题,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媒体的播放、语言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开国大典的盛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有所读、有所思,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要把握文本的“点”,引导学生深读,在“空白点”深读,让学生尽情联想,让他们的思维获得延伸。教师要利用学生的“争辩点”阅读,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传递,引发多维思维的交流碰撞,能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针对“生成点”展开交流,促进学生的深入感受。如在学习部编版六上《草原》一文时,教者让学生朗读课文,一个学生将“清鲜”读成了“新鲜”,教者让大家说说区别在哪里?学生听完研讨,认为“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之意,从而体会到草原的空气与城市里的空气有不一般之处,没有工业污染,因而更干净。
   二、精读文本,体会文本情感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泛读,对文章的整体已有了大体的理解,教师要引导他们精读文本,标出优美的词句,体会文本中所流露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学习部编版六上《丁香结》一课内容时,我让学生朗读语句,展开想象,说说丁香花像什么?给人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品读“星星般”一词,从中感受到丁香花绵小而可爱,如同顽皮的星星一样惹人喜爱。也有学生品读了“窥”字,感受到它的活泼可爱,富有活力;也有学生品读了“缀满”,感受其数量之多且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还有学生品读“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等词句,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想到了人间仙境,有的想到了嫦娥玉兔,有的想到了蓬莱岛……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丁香花的独特韵味。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质疑问难,深入探讨把握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从而能与文本共情,与人物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创设环境,拓展阅读视野
   教师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在教室里以及楼梯拐角处设计“图书角”,举行“好书漂流”活动,让学生共享阅读,写心得、写感悟,通过深度的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加深理解。教师要利用好周末、节假日时间,为学生推荐阅读单,为他们推荐天文、地理、历史、科普、文学等涉猎领域广泛的图书,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技能。如对五年级学生推荐文学作品有《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三寄小读者》《草房子》《三国演义》《水浒传》《汤姆·索亞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童年》等;科普科幻有《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文化教育有《中外艺术家的故事》《世界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深度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构成了教育,教育过程也伴随着生活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习语文极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背景,让他们的记忆生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课堂上寻找
期刊
中考阅读常以记叙文阅读为主要考查对象,记叙文阅读一般考查小说和叙事散文。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心灵。  人与自然   例文:   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車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一定会鸣笛的……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
期刊
如何用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使得课堂向纵深推进,让课堂更高效?笔者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简称靠谱COP项目)研修后,真切感受到课堂观察大数据是教师课堂行为改进的有效助力。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对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进行诊断分析。   一、课堂观察方法和技术   大数据下的课堂观察方法主要是由两
期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令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限,影响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思考。群文阅读能促进阅读教育资源的拓展,促进学生阅读内容的整合,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群文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建立多篇文本的联系,让学生共同交流话题,分享体验,交流情感、碰撞思维,这样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期刊
要明白世故人情,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做个有心人。学生虽然生活圈子小,但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明白一些世故人情,这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或许会说我们囿于校园,怎能了解社会?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开卷有益,我认为可以借助报刊书籍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广泛阅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有很多古典诗
期刊
初春,天气乍暖,两天里气温骤升至了27摄氏度,昨天柳丝上点缀的还是紧紧包裹着的芽苞,而今天恍如一夜爆开,每一枝杈上的柳叶忽地就如花一般散开,还垂下了细细小小的“毛毛虫”!   于是,一个午写时间我们一起抄录下了一首小诗: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略略地讲了讲大意,让孩子们回顾各自往年出门看花、游人如织的情景来体会诗
期刊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储备少、阅历少而写不好作文,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融入到写作活动中,才会愿意参与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诸如游戏、比赛活动、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中体现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写作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活用资源加强写作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即“美文”,习作的典范。课文中隐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
期刊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往语言方面努力,怎么样努力?个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无非离不开,第一是阅读,第二生活,加一条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条就是反复地磨炼,如果再加一条就是从模仿开始。”可见习作中模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生成习作智慧的可行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找到可用的例子,捕捉适合学生写作的延伸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练笔有章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贴近学生实际”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易于动笔”的前提。如何贴近实际呢?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   对于初中生来说,我认为写随笔就是很好的方式。随笔的核心是“随”,根本是自由。因为它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