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随笔写作训练与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贴近学生实际”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易于动笔”的前提。如何贴近实际呢?作为老师,应该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深入到学生中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
   对于初中生来说,我认为写随笔就是很好的方式。随笔的核心是“随”,根本是自由。因为它具有更大的自我表现的空间,所以在学生的随笔里经常会看到“澎湃的激情”和“创意的表达”。
   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教学中对学生随笔写作指导的实践,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与尝试。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感悟不深,就是对自己亲力亲为的事写起来依旧无从落笔,因为很多学生还没有练就一双慧眼,没有打开感悟生活的心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进而感悟人生、陶冶性情。
   在学生抱怨自己的生活非常单调、枯燥的时候,我会引导他们:在风景前驻足,细数一枝一叶一花,一片落叶、一块碎石、一缕春风……也许就会激起自己无限的遐想;让他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发现最值得关注的那个身影。
   情感的思绪总是稍纵即逝,每有感触,应该及时捕捉,整理成文,否则,很可能会失之交臂。好文章自然天成,与思维的灵动密切相关,但若无“妙手”及时记录,又岂能“得之”!所以,一定要养成随时动笔、随手记录的好习惯。眼前发生的事情,看起来平淡无奇,但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留下的脚印,就会倍感它的珍贵。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广泛阅读,开阔眼界,是写好随笔的又一个重要前提。无论是文学书籍还是其他门类,无论是指定性阅读还是个人兴趣,无论是专门阅读还是随便翻翻,只要是触动自己心灵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都可以写下来,成为随笔。
   大纲规定的名著,我要求学生在寒暑假仔细阅读,并写下读后感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在开学之初,我会和学生用大约一周的时间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平时充分利用每周两节作文课和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一定量的阅读,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文章摘抄和赏析感悟两部分。
   赏析感悟部分,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与写法两个方面入手。读了所选的这篇文章后,在内容上给自己的启发,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创作上的精彩、可供借鉴与模仿的写法,篇幅可长可短。在学生刚开始写的时候,可以多写一些读后感式的点评,再逐步增加对文章写法的品析。这样坚持下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积累一些自主理解、品析的方法与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所选文章的评析,从选文中直接借鉴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古今中外,大凡美文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通过阅读时的评析,学生可以在自己进行写作时汲取其中的艺术和技巧。
   当学生读到一篇很好的文章,并且深有感触的时候,就可以仿照所读文章的某一点写法,来抒写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好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与仿写,以便于进行统一的讲评与指导。
   通过阅读摘抄,可以积累语言素材,这是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基础;文中的生活可以化为学生的生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懂得如何去写作,借鉴他人写作的经验。在初中阶段,学生仍处在学习写作方法、尝试写作技巧的时候,这时所进行的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选择、有思考的阅读,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一个可供借鉴的载体,为自己写作积累语言和生活素材找到一些可直接模仿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比较顺利地掌握一些文章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要写好随笔,达到得心应手、“进乎技矣”的高妙境界,就必须奔向生活,去拥抱生活;还要勤于读书,撷取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对所感知的进行思考,对所积累的进行精心的提炼。学生从生活和书籍中撷取创作的材料,將随笔作为自己成长的阶梯,作为自己砥砺的基石,习之不辍,定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其他文献
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因此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说”与“写”是脱节的。学生说的比重非常少,并且也不愿意说,更别提说为写做铺垫,加之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将其解决,这与学生的说写没有有效结合有很大关系。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出一源,二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构成了教育,教育过程也伴随着生活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习语文极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背景,让他们的记忆生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课堂上寻找
期刊
中考阅读常以记叙文阅读为主要考查对象,记叙文阅读一般考查小说和叙事散文。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心灵。  人与自然   例文:   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車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一定会鸣笛的……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
期刊
如何用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使得课堂向纵深推进,让课堂更高效?笔者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简称靠谱COP项目)研修后,真切感受到课堂观察大数据是教师课堂行为改进的有效助力。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对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进行诊断分析。   一、课堂观察方法和技术   大数据下的课堂观察方法主要是由两
期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令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限,影响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思考。群文阅读能促进阅读教育资源的拓展,促进学生阅读内容的整合,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群文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建立多篇文本的联系,让学生共同交流话题,分享体验,交流情感、碰撞思维,这样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期刊
要明白世故人情,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做个有心人。学生虽然生活圈子小,但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明白一些世故人情,这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或许会说我们囿于校园,怎能了解社会?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开卷有益,我认为可以借助报刊书籍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广泛阅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有很多古典诗
期刊
初春,天气乍暖,两天里气温骤升至了27摄氏度,昨天柳丝上点缀的还是紧紧包裹着的芽苞,而今天恍如一夜爆开,每一枝杈上的柳叶忽地就如花一般散开,还垂下了细细小小的“毛毛虫”!   于是,一个午写时间我们一起抄录下了一首小诗: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略略地讲了讲大意,让孩子们回顾各自往年出门看花、游人如织的情景来体会诗
期刊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储备少、阅历少而写不好作文,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融入到写作活动中,才会愿意参与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诸如游戏、比赛活动、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中体现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写作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活用资源加强写作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即“美文”,习作的典范。课文中隐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
期刊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往语言方面努力,怎么样努力?个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无非离不开,第一是阅读,第二生活,加一条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条就是反复地磨炼,如果再加一条就是从模仿开始。”可见习作中模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生成习作智慧的可行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找到可用的例子,捕捉适合学生写作的延伸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练笔有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