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以课本为依托,捕捉写作延伸点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in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莫言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往语言方面努力,怎么样努力?个人必定找到自己的方式。无非离不开,第一是阅读,第二生活,加一条就是冥思苦想,再加一条就是反复地磨炼,如果再加一条就是从模仿开始。”可见习作中模仿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阅读生成习作智慧的可行性。
   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找到可用的例子,捕捉适合学生写作的延伸点,引导学生向课本学习,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练笔有章可依、习作有法可循。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一下,我是如何捕捉写作的延伸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
   一、学习课文情节设置方法,让故事波澜起伏
   课文《桥》的情节设置悬念迭出,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充满悲剧力量,营造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柏林》则以反常的环境、人物言行和情节开头,层层蓄势和铺垫,最后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值得学生借鉴。
   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写作“笔尖流淌的故事”,给学生提供了三组情境,要求学生围绕一组环境和人物,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联想和想象,创编故事情节,写出情节的曲折起伏。有的孩子写“月光下的村庄”,少年铁蛋为了照顾重病的爷爷,小小的肩膀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量,送爷爷去医院救治的时候可以说历尽艰辛,情节设置符合实际又有一定波澜,写作效果不错。还有的孩子在“少年与流浪狗”中写到了少年陆天为了收养流浪狗朵朵,也是波澜起伏。
   但是还有一些孩子的情节设置缺乏波澜,或者不符合生活实际。为了让孩子学会设置合理又有波折的故事情节,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份学案,以少年陆天与流浪狗的故事为例,对情节进行了部分设置,让学生补充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展开。孩子先在学案中完成内容填充,再进行修改,最后三次作文,很多故事就饱满了、生动了、感人了。
   以课文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上反复的修改再创作,学生有了谋篇布局的意识,有了设置情节的技巧,作文情节更巧妙了,故事更耐读了。
   二、学习课文人物描写技法,让故事生动感人
   学习《穷人》这一课,我有意识地跟学生一起对文中的人物心理描写进行了多遍朗读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生动,体会人物心理跟人物境遇的关系。同样善良的一对夫妇,遇到同样的事,心理描写却是不一样的,桑娜柔软犹豫,但善良的本能让她做出收养孩子的决定,渔夫则更为坚定,明知生活会陷入更多的艰难,仍愿意收养两个孤儿。经过多遍品析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很多学生在写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的时候就有了更细致的揣摩,用词生动多了。
   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些孩子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人物描写技法了。当然,在初次习作中也出现了平铺直叙,描写不够生动的情况,我在接下来的作文学案设置中,有意识地让孩子补充人物描写。
   有课文做例子,孩子们的写作更用心了,笔法更老道了,人物更丰满了。
   三、学习课文景物渲染方法,让故事情景交融
   学习《在柏林》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文中的两个“静”字,我让学生在阅读后思考第一节最后一句“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与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两处“静” 字有何区别 。通过品析合作,学生明确了第一处“静”字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结尾句的这处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另一方面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在接下来的习作中,有些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景物描写了。有的孩子用“夕阳下,雪被照得透亮,透亮的雪花上印着黑乎乎的身影”这樣的景物来引出人物,推动情节。有的孩子用“冬日的黄昏,一个少年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街上”这样的景物来烘托有些萧索的气氛。学生笔下的景物开始和故事融为一体了。
   当然,在第一次习作中,也出现了缺乏景物渲染或者景物与故事脱节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二次作文的学案设计中,给学生设置好了景物描写开头:“黄昏。车水马龙的街头。绿化带的缝隙里,一双可怜巴巴的眼睛怯生生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许久,一只骨瘦如柴的小狗抖落身上的树叶,艰难地爬了出来,向过路的行人摇动尾巴,或许它想讨一点食物吧!”之后让学生结尾也要写景,且要呼应开头,烘托人情之暖。第二次作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课本是最好的范例,有很多可以捕捉的写作延伸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到这些延伸点,引导学生阅读、背诵、积累、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慢慢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提问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到文本所带来的美感,无法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借助于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内容,真切地感受文本之美,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对文章的独特感受,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在提问时要面
期刊
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因此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说”与“写”是脱节的。学生说的比重非常少,并且也不愿意说,更别提说为写做铺垫,加之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将其解决,这与学生的说写没有有效结合有很大关系。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出一源,二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构成了教育,教育过程也伴随着生活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习语文极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背景,让他们的记忆生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课堂上寻找
期刊
中考阅读常以记叙文阅读为主要考查对象,记叙文阅读一般考查小说和叙事散文。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心灵。  人与自然   例文:   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車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一定会鸣笛的……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
期刊
如何用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使得课堂向纵深推进,让课堂更高效?笔者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简称靠谱COP项目)研修后,真切感受到课堂观察大数据是教师课堂行为改进的有效助力。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对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进行诊断分析。   一、课堂观察方法和技术   大数据下的课堂观察方法主要是由两
期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令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限,影响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思考。群文阅读能促进阅读教育资源的拓展,促进学生阅读内容的整合,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群文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建立多篇文本的联系,让学生共同交流话题,分享体验,交流情感、碰撞思维,这样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期刊
要明白世故人情,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做个有心人。学生虽然生活圈子小,但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明白一些世故人情,这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或许会说我们囿于校园,怎能了解社会?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开卷有益,我认为可以借助报刊书籍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广泛阅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有很多古典诗
期刊
初春,天气乍暖,两天里气温骤升至了27摄氏度,昨天柳丝上点缀的还是紧紧包裹着的芽苞,而今天恍如一夜爆开,每一枝杈上的柳叶忽地就如花一般散开,还垂下了细细小小的“毛毛虫”!   于是,一个午写时间我们一起抄录下了一首小诗: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略略地讲了讲大意,让孩子们回顾各自往年出门看花、游人如织的情景来体会诗
期刊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储备少、阅历少而写不好作文,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融入到写作活动中,才会愿意参与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诸如游戏、比赛活动、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中体现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而写作是重要的语文能力,教师要活用资源加强写作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文”即“美文”,习作的典范。课文中隐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以及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