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写作教学应从“童化”开始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406340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储备少、阅历少而写不好作文,将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而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能力接受,不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
   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才会主动融入到写作活动中,才会愿意参与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诸如游戏、比赛活动、猜谜等活动形式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开展合作添画的游戏,在黑板上画出半圆,让学生为这幅画加上几笔,使之变为其他有趣的图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合作添画,教者对学生的添画进行评比、颁奖,让学生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表达训练,在活动结束后,他们会产生表达的愿望,分享参与活动的快乐。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爱玩、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与他们开展猜谜的游戏,激发他们写作的动力。
   二、巧借范文,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学生的习作离不开知识与写作技巧的支持,教师要为学生寻找恰当的范文,并以此作为“引子”,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让他们在习作范式的引导下进行自由的表达。教师可以利用范文,既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教师的“下水文”还有学生的同伴习作。教师可以捕捉学生的生活,将之作为习作的资源,在写出下水文后,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哪位同学?并说说这样猜的理由。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写作,教师借助于范文,唤醒学生的记忆,为下面的自主写作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借助同伴的范文引学,让学生获得亲切之感,从而能激發他们记忆中的故事,让写作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
   三、激发语言,引导现场表达
   教师要借助于范文引路,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产生相类似的感悟,能引发学生的现场表达。教师以童化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语言,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头脑风暴中唤醒头脑中的故事记忆,教师对学生记忆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写作的有效素材。学生既能从教师的范文中获得习作知识,也能从中获得写作方法,让他们感受写作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分享、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快乐与烦恼之事。如教师提出“上网”的话题,使学生打开话匣子,用一组漫画对学生进行“唤醒”,让他们讲述上网的快乐、上网的烦恼、上网的方便之处等内容,学生面对熟悉的话题能畅所欲言,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表达有理有序。
   四、运用知识,开展精准训练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准性的训练,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习作知识,提升写作的自信,从而能进行流畅的写作,引发学生的自信表达。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新闻报道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新闻报道,了解其基本常识与语言特征,再尝试进行简单的写作。教师要借助文本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他们准确地把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按标题、导语、主体以及结语等四个部分进行写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精准性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知识。
   五、指导评改,促进文化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注、被赞赏的愿望,当他们得到别人的赞扬后,就会产生写作的动力。在童化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顺应童性,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引导学生交流作品、相互评价,让他们既成为作者,也成为他人作品的读者。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倾听,能促进语言、文化及表达方式的交流,大家能取长补短,共学共进,能促进自身写作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童化”的理念,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采用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其他文献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写下水文是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之一。因此,我经常与学生一起写布置的作文。下面谈谈写下水文的好处。   首先,教师写下水文,能够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在教初一第二单元“母爱”时,我写了一篇文章《读懂母亲》:   炎炎夏日,闷热无聊,我打算回家和妈妈聊聊天,去去暑气。   刚进小区,我就看见母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几千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学生识字、写字、写作、口头交际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提问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到文本所带来的美感,无法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借助于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内容,真切地感受文本之美,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设计问题   每个学生都有对文章的独特感受,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理解,教师在提问时要面
期刊
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父母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因此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说”与“写”是脱节的。学生说的比重非常少,并且也不愿意说,更别提说为写做铺垫,加之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将其解决,这与学生的说写没有有效结合有很大关系。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出一源,二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
期刊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构成了教育,教育过程也伴随着生活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习语文极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背景,让他们的记忆生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课堂上寻找
期刊
中考阅读常以记叙文阅读为主要考查对象,记叙文阅读一般考查小说和叙事散文。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两方面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心灵。  人与自然   例文:   他们在一边小声催促我,告诉我说只要经过的大车一次鸣笛,所有的鸟都会飞走。他们说已经看到大車开过来了,他们说路很窄,一定会鸣笛的……我一枪命中水塘的中央,溅起一团漂亮的水花。似乎过了一千年那么久,枪声才终于降落到地上,三只鸟振翅飞去,我的身边一
期刊
如何用高质量的课堂对话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使得课堂向纵深推进,让课堂更高效?笔者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团队主持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项目(简称靠谱COP项目)研修后,真切感受到课堂观察大数据是教师课堂行为改进的有效助力。   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为例,对教学对话的有效性进行诊断分析。   一、课堂观察方法和技术   大数据下的课堂观察方法主要是由两
期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令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限,影响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思考。群文阅读能促进阅读教育资源的拓展,促进学生阅读内容的整合,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能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群文阅读围绕一个主题内容,建立多篇文本的联系,让学生共同交流话题,分享体验,交流情感、碰撞思维,这样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
期刊
要明白世故人情,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做个有心人。学生虽然生活圈子小,但每个人都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受,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明白一些世故人情,这是写作的素材。学生或许会说我们囿于校园,怎能了解社会?阅读是享受智慧的精神盛宴。开卷有益,我认为可以借助报刊书籍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广泛阅读,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学习的教材本身就精选了大量各种体裁的篇章,其中有很多古典诗
期刊
初春,天气乍暖,两天里气温骤升至了27摄氏度,昨天柳丝上点缀的还是紧紧包裹着的芽苞,而今天恍如一夜爆开,每一枝杈上的柳叶忽地就如花一般散开,还垂下了细细小小的“毛毛虫”!   于是,一个午写时间我们一起抄录下了一首小诗: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略略地讲了讲大意,让孩子们回顾各自往年出门看花、游人如织的情景来体会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