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句英国格言:如果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话道出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需要,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
一、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科版教材,在编写上就力求具有趣味性,除文字叙述生动活泼外,还力求图文并茂,并且安排了许多观察和实验的内容,这些都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在备课时,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鉴宝”活动:教师拿出一块镀铜的铁块做“金元宝”,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办法来鉴别;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让学生自己当一回潜水艇的“船长”;在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办一个古今机器大展览,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古今中外的机械和机器,再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的形式展示自己调查的成果。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是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一节趣味横生的物理课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的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实验是物理课程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除了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要做足、做好以外,我们还应该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可以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巧妙地设置悬念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悬念和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平时也要用心搜集能诱发悬念的材料,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巧妙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一上课就播放杂技演员睡在钉板上的视频,告诉学生,其实咱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表演,你知道原因何在吗?从而让学生急切地想去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重视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语言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条理清晰,比喻生动,循循善诱,情真意切,绘声绘色,波澜起伏,便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一步步把学生带进科学的殿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
物理知识的学习只有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更加生动而有趣。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事例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个第二渠道,使物理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第一,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设计,可以创作出许多精彩的表演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
第二,设计物理灯谜,寓学习于娱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大全》等书籍上有一些与物理相关的谜语,如景德镇——瓷(磁)场;打离婚——绝缘;山穷水尽——断路;俺大人不在家——电;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这些谜语虽与物理相关,但缺乏科学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写灯谜,突出其物理意义。例如,隐隐约约一幅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除了将物理概念编成谜语的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把某些物理习题改编成灯谜的形式。例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
我们可以针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结合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开展“追查噪声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学校周围的噪声源,提出降低生活中噪声污染的办法。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就要努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更明智、更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宁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黄春香)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环境,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
一、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科版教材,在编写上就力求具有趣味性,除文字叙述生动活泼外,还力求图文并茂,并且安排了许多观察和实验的内容,这些都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在备课时,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设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可以设计一个“鉴宝”活动:教师拿出一块镀铜的铁块做“金元宝”,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办法来鉴别;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让学生自己当一回潜水艇的“船长”;在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办一个古今机器大展览,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古今中外的机械和机器,再通过图片或实物模型的形式展示自己调查的成果。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是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一节趣味横生的物理课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1.充分利用物理实验
实验是物理的基本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实验是物理课程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个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除了课本上规定的实验要做足、做好以外,我们还应该自己设计和制作教具,增加一些简单的、十分有趣的演示实验,还可以创造条件把一些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巧妙地设置悬念亚里士多德说:“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悬念和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平时也要用心搜集能诱发悬念的材料,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巧妙地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一上课就播放杂技演员睡在钉板上的视频,告诉学生,其实咱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这样的表演,你知道原因何在吗?从而让学生急切地想去探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重视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语言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条理清晰,比喻生动,循循善诱,情真意切,绘声绘色,波澜起伏,便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一步步把学生带进科学的殿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课外活动
物理知识的学习只有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会更加生动而有趣。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事例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这个第二渠道,使物理学习更加生动活泼。
第一,利用物理原理,精巧设计,可以创作出许多精彩的表演节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
第二,设计物理灯谜,寓学习于娱乐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谜语大全》等书籍上有一些与物理相关的谜语,如景德镇——瓷(磁)场;打离婚——绝缘;山穷水尽——断路;俺大人不在家——电;孔明的儿子拍照——小孔成像。这些谜语虽与物理相关,但缺乏科学教育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编写灯谜,突出其物理意义。例如,隐隐约约一幅画,画中柳条却倒挂,你追我赶众少年,脚在上面头朝下——小孔成像;摸不着,看不见,推着机器隆隆转,能驱寒冷送温暖,可使黑夜变白天——电能;来无影,去无踪,能传景,能传声——电磁波。除了将物理概念编成谜语的形式外,教师还可以把某些物理习题改编成灯谜的形式。例如,立方木块水面漂,不深不浅浸半腰,不知体积和质量,却问密度是多少。这些活动都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三,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外探究活动。
我们可以针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结合在课本上学习的知识点,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调查和探究活动。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开展“追查噪声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学校周围的噪声源,提出降低生活中噪声污染的办法。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该明确: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知识,就要努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得更明智、更艺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宁杰,宋月丽.心理学教程[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魏日升,张宪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