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考核导向的医学机能学基础性实验考核模式改革探讨

来源 :基础医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针对医学机能学基础性实验教学改革后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海军军医大学实际情况,对实验预习、课中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平时成绩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以过程考核为导向的医学机能学基础性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该考核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综合实验素养,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综述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照顾胜任感评估工具、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胜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开展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胜任感相关研究,促进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术前睡眠质量对食管癌病人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101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分为低睡眠质量组(PSQI评分>7分,n=35)与高睡眠质量组(PSQI评分≤7分,n=66)。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人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高睡眠质量组病人术后进食时间[(8.1±2.5)d]、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9(6,12)d]、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
为解决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综合类、设计类实验大规模开展困难,学生思维训练不足,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及综合运用能力缺乏等问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势,提出整合性思维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流程再造为主线、以学科间交叉融合为重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自主研发了基于科学研究思维培养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成效显著,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该文从研发背景、设计思路、建设内容、教学实践、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提供经验参考.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方案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病人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与我院签订合作协议的6个社区卫生中心中的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住院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出院指导和电话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管理,在病人干预1个月和1年后,比较两组病人的遵医行为、再次骨折入院率、危险因素控制率、骨密度值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1年后观察组病人遵医行为评分[(13.47±1.91)分]高于对照组[(10.13±1.86)分],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MDT)延续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便利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收治的160例GDM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随访管理,观察组在常规随访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MDT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分娩前血糖水平、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及激惹、抑郁和焦虑量表(IDA)评分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分娩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辅助医学免疫学的日常教学,以南方医科大学2019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个教学班,分别实施传统教学和以互联网为辅助的混合教学,评价两者的效果.结果以互联网为辅助的混合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期末理论考试中,其成绩高于传统教学班(P<0.05).这说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医学免疫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新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文章旨在从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课程改革入手,融入科研创新性培养内容,如进行科研课题综述、设计和解析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使课堂呈现科研的创新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舞动疗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发展、主要实施者、实施步骤、治疗效果等方面综述舞动疗法在痴呆病人非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痴呆病人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维,学系对初步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革,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及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并融入了开放式及PBL式教学模式.改革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本研究基于整合服务框架,分析了我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在宏观系统、中观组织以及微观服务层面的整合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整合服务的可操作化建议,以期为老龄化应对和老龄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