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显性和隐性文化学习双结合的案例分析

来源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r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以高中所占比率最大的阅读课型为例,通过若干教学片断谈如何结合显性文化学习和隐性文化学习途径展开文化导入。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主是主动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背景主动构建并理解客观存在的世界。基于这样观点的指导,刘学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中倡导文化教学也应注重隐性的路径。从内容上看,不同于显性路径,隐性路径的文化学习并不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而是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结构化的文化知识,而是学生能否对于文本材料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进行自我理解与感悟。从形式上看,它不具备系统性、结构性,而是随着课文的阅读零散进行。可以看出隐性的文化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兼具培养了学生文化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每一次语篇的阅读都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之旅。学生身临情景,根据自身的知识贮备和文化背景进行现象的分析判断,换位思考,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但不可否认,由于形式上的间接性和零散性,隐形的文化学习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隐形和显性文化学习途径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案例分析
  结合刘学惠所提出的隐性和显性的学习途径理念,笔者在本部分将针对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几个教学片段进行案例分析,实际探讨如何将隐性和显性的途径融入到课文教学中。
  2.1 片段教学一
  【教学内容与设计】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Module 2 Unit 2 Reading “An adventure in Africa”是一篇写于两个亲密朋友之间的非正式信件,信件介绍了作者即将在非洲经历的旅行。在导入部分,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提问:T: What is your impression of Africa? S: Poor, diamond, long-distance running athletes, animals, desert, etc. T: Is Africa a wonderful place or a bad place to go to? S: ...
  【设计目的与意义】谈及非洲,大部分学生脑海中首先呈现的只怕是非洲令人触目惊心的贫穷。在图片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想到非洲的美好一面。盛产钻石的南非,来自非洲著名的长跑运动员, 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寸草不生的撒哈拉大沙漠,充满神秘的土著人等。 该问题和相关辅助图片,均是从显性的途径激发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补充和拓展其对于非洲的地理,风景特色的文化知识掌握,意识到非洲风土热情的地域差异。但笔者并没有在此止步,进一步提问“究竟非洲是个好去处还是坏去处呢?”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对非洲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非洲有其可怕的贫穷,但也有其诱人的风景和人文活动。是好是坏,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进行剖析。
  2.2 片段教学二
  【教学内容与设计】在“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文中,作者在第二段进行了详细的沙哈拉大沙漠形成描述。“I expect it will be very hot, dry and dusty there. We’ll be travelling by camel with local guides, camping in tents and sleeping on the ground. I’ve heard that, in the Sahara, there is no shade during the day...that means I’ll have to sit on a camel for almost a week—how uncomfortable! I hope my camel likes me!对于该段,笔者做了以下的设计: T: Will it be a comfortable journey to go through the Sahara desert? S: No. T: Why? S: Sahara Desert is hot and dry, with no shade during the day. During the night, he has to sleep on the ground. What’s more, he has to sit on a camel for almost a week. T: If it is so uncomfortable, then why is the author excited to travel there? S: ...
  【设计目的与意义】非洲沙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文中具体介绍了它的气候特点和面积,辅以图片学生也能清晰定位沙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的最北部。这些描述清晰地向学生提供了与非洲相关的文化知识。但笔者并没有单一性地提问沙哈拉大沙漠的特点、大小。而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评估去沙哈拉旅行舒服吗?更进一步提问,既然不舒服,为什么还要去呢?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旅行的真正的意义以及作者为其文章取名非洲冒险的含义。而这些正是作者写作该文的深层含义。旅游有苦有乐,身体上的苦是为了得到更多心理上的乐。
  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程度的区分,理解话语,知道说了什么,文中的人物做了什么等都只是对于文章表面的理解。在更深层次上,学习者要去感受和推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移情,真正对异国文化产生更本质的理解。同时,该深层次的理解还渗入到学习者构建的本族文化中,从而产生一种文化的对比和融合。
  总之,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学习途径相结合,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和思辨能力,促动教师对于文本的处理不再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论是显性的途径还是隐性的途径,课堂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任何一种文化的习得都是学习者本身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的。
  刘学惠.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认为运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趣的游戏,培养学习的兴趣;“个性化”评价,巩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三个方面详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实施方法。  初中英语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一门外语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单调、乏
在一所普通农村高中,从事英语教学十余年,同时又连续担任了七年班主任,我对我们的孩子有了些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我们所谓的一些“学困生”。需要指明的是,我这里的“学困生”特指在英语这门学科上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也曾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可结果却很不尽人意。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才导致他们成为了“学困生”呢?我们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又该如何去转化他们呢?  1. “学困生”的成因  1.1 学生因素  
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及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在英语学习中,高中生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阅读能力低,对文章不能顺利解读。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中一直关注的焦点,它对于学生有效掌握英语、学习英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但从近年来对各种英语考试中,我们发现英语阅读理解一直是考试
阐述同位类的20种排列原则,即:(1)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2)从低级到高级;(3)从简单到复杂;(4)从抽象到具体;(5)从一般到特殊;(6)从通用到专用;(7)从宏观到微观;(8)从古到今;(9)从本国到外国;(10)从近到远;(11)从无到有;(12)从少到多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几个重要方面。写作在高中英语中所占的分值是相当大的,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写作的技巧,在平时的练习中用很短的时间飞快地进行写作,可以说基本上是对所给的提纲进行翻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精彩之处,更说不上是独具匠心。教师对于作文的评论也并不细致,并没有一句一句地进行修改,直接给学生批改一个分数。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写作
文章对《中图法期刊分类表》第二版在类目设置、类目注释、类目逻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下,英语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来适应学生不断提升的英语学习要求。探究教学方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将教师和学生进行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师为引导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体验,增加学习动力,在不断地进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力,增长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英语学习更加灵活高效。  1. 课堂导入进行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的导入环节是这节课能否吸
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有偿服务工作的正确定位问题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必须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额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思维误区  好的教学理念是训练学生理解,并最终能够运用美国人的逻辑思维去表达。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大多中国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有一个误解:他们认为掌握一些语言,只要学会词汇
1. 引言  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随着新课标改革对加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通过英语语法的教学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和运用水平的提出,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单一。它首先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学生被动地接受语法规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次,传统的语法教学忽视了语言形式学习中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没有持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