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查办渎职侵权案件的困惑与出路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一些基层检察院把“渎职 侵 权犯罪”称为“不入腰包腐败”,这说明渎职侵权 犯罪的严重性、危害性。查处这类 犯罪是当前基层检察院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惩治腐败、减少犯罪,树立基层检察院的良好形象,推进依法行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查办渎职侵权案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难点甚多。
  一、“查办案件”——必须深知渎职侵权犯罪的含义
  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概念特征 。渎职侵权案件是基层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科管辖的两类案件,对这两类案件的性质、特点进行研究和比较,有利于基层院针对各自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侦查方案和措施。渎职犯罪是指负有国家具体管理职能的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亵渎职守而发生的一种职务犯罪,是国家管理的公权力在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发生异化的标志。总而言之,渎职、侵权两类案件在法律规定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根据各自的性质和特点确定不同的侦查方向的侦查重点,是突破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关键。
  二、“查办案件”——必须弄懂渎职侵权犯罪的区别
  (一)渎职侵权犯罪表现形式不同。一是渎职犯罪实质上是一种“作弊”行为,行为非常隐秘,外人很难发现,即使被人发现,该行为也可能被伪装成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二是渎职案件一般没有直接的被害人。而“侵权”案件一般有比较直接的被害人。三是确定渎职案件和“侵权”案件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有所区别。渎职案件除了要确定该行为可能触犯的刑法条文之外,还要首先确定该行为是否违反了相关行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四是渎职案件一般有“原案”,“侵权”案件一般没有“原案”。所谓“原案”是指 与作为 侦查对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密切相关的应由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处理或在特殊情况下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权处 理的案件。而“侵权”案件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侵权行为侵犯公民的人身、民主权利,一般不存在“原案”的问题。
  (二)渎职侵权犯罪构成犯罪不同。一是主观方面,渎职案 件既可以由故意构成,又可以由过失构成 ,而“侵权”案件只能 由故意构成。二是客观方面,“侵权”案件只能表现为作为的形式,而渎职案件既可以表现为作为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不作为的形式。三是主体方面,虽然渎职案件、“侵权”的主体 都可以笼统地表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四是客体方面,渎职案件与“侵 权”案件 都侵 犯了一个共同 的客体——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但是,渎职案件和“侵 权”案件侵犯的直接客体却并不同。
  三、“查办案件”——必须查找渎职侵权犯罪的问题
  (一)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主体过窄。一是修订后的《刑 法》第九章的某些法律条文将渎职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脱离了实际,与实际发案特点不符,事实上并不存在此类犯罪的可能,不利于打击犯罪。二是修订后的《刑法》第九章将渎职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使得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行为无法被追究。
  (二)渎职侵权犯罪的法定刑偏轻。修 订后的《刑 法》第九章关于渎职犯罪的法定刑偏轻。渎职犯罪的三十四个罪名中,情节一般的,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也有的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最高刑为七年,如果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巨大乃至特别巨大损失的,最高刑也不能超过七年;只有对极个别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情节特别严重的(即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追诉、裁判罪,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人员罪),其法定最 高刑才为十五年有期 徒刑,而对渎职犯罪的处罚中没有一种犯罪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与日趋严重的渎职犯罪行为相比,法律对上述犯罪的惩罚程度显得偏轻
  (三)渎职侵权犯罪侦查机制缺陷。目前,基层 检察 院的渎职、侵权案件侦查机制仍然沿袭着过去的侦查体制,查办案件以基层检察院为主,分市院提办、督办、交办为辅进行,部分市院组建了“特侦队”这一临时组织,协助基层检察院查办案件,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没有真正起到灵活机动、专业高效的作用。
  四、“查办案件”——必须深挖渎职侵权犯罪的原因
  (一)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线索难找。当前,基层检察院在查办渎职侵权 案件中,存在着认识统一难,发现线索难的问题。
  (二)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较难。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中若干数额、数量标准(试行)》第十一条第二项规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应予立案。而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这种起刑点标准过高,因此,会放纵一大批渎职犯罪分子。
  (三)渎职侵权犯罪案件主观诱发。渎职侵权犯罪的产生,既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犯罪主体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有关。其主要表现:一是价值观念偏差。二是责任心的丧失。
  (四)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处理较难。目前不少基 层检 察官反映,查办渎职侵权案件,调查取证难,定性处理难。究其原因,一是少数领导支持不力。二是群众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怕打击报复。三是表现为立案的多,最后提起刑事诉讼的少。
  五、“查办案件”——必须完善渎职侵权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侦破能力。一是把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实行分工负责制,即渎职侵权检察科的干警在一个时期内对各行政执法机关实行相对稳定的分工负责制。三是努力提 高干警素 质。
  (二)实施以事立案,推进秘密侦查。新刑 事 诉讼法第八十三条的规 定为以事 立案 提供了法律 依据。基层检察院要大胆探索以事立案,秘密侦查的路子。做到打击有力,决不能手软,要加强预防工作,防微杜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扩大查办渎职侵权案件的效果,让犯罪分子无藏身之地。
  (三)构建侦查机制,实行整体作战。一是建立 侦查 指挥协 调组织机制。二是建立基层院渎职侵权检察科与公诉科配合的机制。三是建立合理的侦查力量配置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区域联动,上下一体,指挥有力,协调高效的侦查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查办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取得新成效。
  (四)完善刑事立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扩大渎职罪主体的范围。二是重构渎职犯罪刑罚体系,充分发挥刑罚功能。三是提高公民思想素质,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五)强化综合素质,实施科技强侦。基层 检察 院查办渎职侵权案件的成败,人的要素是查办渎职侵权案件成功的关键。渎职侵权案涉及法律、法规多,知识领域广,专业技术性强,每办一案对地方都有 相当的政治 影响,不解决 队伍素质 问题,业务拓展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通过短期突击性的学习和长期的系统培训,促进队伍的法律水平、行业知识和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装备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队伍的侦查水平,为侦查模式的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基层检察院侦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2008至2012年6月,湖北省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和审结各类刑事案件1109件1522人,其中寻衅滋事案件170件274人,分别占案件总数的15.3%和18%,呈多发趋势。近日,该院对此类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统计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一、寻衅滋事案件的特点  一是团伙犯罪比例较高。170件案件中,团伙作案有76件181人,分别占寻衅滋事罪案件的45%、66%。主要表现为多人在公共场所肆意
期刊
刑事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裁定和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请求。人民检察院的控申部门担负着复查刑事申诉案件工作的任务,通过受理、复查刑事申诉案件,维护正确的决定、判决和裁定,纠正错误的决定、判决和裁定,保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刑事法律的统一。从2009年至2012年9月,某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刑
期刊
摘 要::诉讼监督的目标在于通过强有力的监督,促使司法机关以及有关的执行机关依法正确履行法律职责,确保国家、集体、个人受侵害的利益及时得到救济,违法行为人及时得到制裁,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及时得到恢复。我国的司法工作在满足群众司法需求方面还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在于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其诉讼监督职责履行不到位。其中,作为具体担负诉讼监督职责的检察机关办案人员,其诉讼监督意识之缺乏,又是最主
期刊
附条件不起诉主要涉及以下四方主体,即法院、检察院、被告人、被害人四方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一方面,自公权力的分配角度言,无论是秉承当事人进行主义的美国,还是继续坚守职权进行主义的德国,也不管是基于处分权理论,还是授权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附条件不起诉过程中,检察官无一例外的被赋予了程序的主导权,包括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权和再诉的权力两个方面。后者即是附条件不起诉的效力或者说确定力问题。在日本,
期刊
论文提要:  刑法修正案(八) 对盗窃罪作了重要修正,除保留原有数额较大的情形,又增加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和扒窃四种入罪情形,这四种新的入罪情形即非数额型盗窃。本文通过分析非数额型盗窃立法的缺陷和“充分适用说”的不合理性,提出在现行司法境况下,应严格界定非数额型盗窃的入罪情形,把握相关的定罪标准,做到有限适用。  一、非数额型盗窃罪的内涵和由来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盗窃
期刊
摘 要::检警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检察机关侦监部门的职权有着其特殊性,其职权范围主要涉及犯罪侦查阶段,与公安机关的联系较为密切。在我国侦查阶段的检警关系基本价值取向应是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又要有效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如何以侦查监督角度为背景构建新型检警关系制度在我国司法改革中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检警关系;检警监督;检警一体化;检警分离  公安机关承担着犯罪的
期刊
英美法系国家强调“道德确定性”的主要目的是表示在刑事审判中不能要求“绝对的确定性”和“数学的确定性”。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评议的场合中,往往成为具体的问题的是,当事者所提示的疑问和各个陪审员所提示的疑问是否是“合理的怀疑”。从司法实践看,对于“合理的怀疑”的说明,用了各种各样的词语,大致的可以分成以下三种:(1)量化的表示怀疑的“程度”(如“充分的怀疑”、“现实的怀疑”、“现实的可能
期刊
摘 要:在立法取消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的前提下,在限制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运动中,理性的宽容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和原则而被倡导和传承,让民愤转移为宽容,让激愤回归到理性。学术界,实务界,更重要的是民众,应义不容辞地努力完成这一使命。当理性的宽容共鸣传播到社会每个角落时,限制死刑和废除死刑的运动将取得完满的成功!  关键词:民愤; 宽容; 激愤; 理性  我祈求生命、理解、仁慈、友好以及体谅所有人类
期刊
摘 要:“三打两建”活动开展以来,黄埔区人民检察院通过不断加强改善“两法衔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制假售假案件的打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在“两法衔接”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介绍黄埔区人民检察院在打击制假售假中开展“两法衔接”工作的经验做法,并在分析黄埔区院及相关单位开展“两法衔接”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有助于推进打击制假售假工作。  关键词:制假售假;
期刊
立法者在决定是否将某一行为入刑时,必须严格地考虑刑法的谦抑性,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抗制犯罪。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理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亦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因此运用刑法手段解决社会冲突,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