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案例分析了《致女儿的信》,并对这一教学活动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 爱情教育 《致女儿的信》 案例 反思
  
  一、案例背景
  
  “爱情”一直是校园一个讳莫如深的青春话题。教师和家长往往谈“爱”色变,学生谈“情”说“爱”必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异性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渴望和异性朋友交往。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
  “爱情”是个敏感的话题,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禁区,没有人敢轻易涉足。如果稍有不测,就会发生意外事件。好在现在的教科书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并在人教版九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唯一的直接探讨爱情话题的阅读文章《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地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故事本身并不令人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
  这篇文章的选入,我觉得是教材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也是更加人性化的体现。对于爱情,不论是在迁客骚人的笔下,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说明白呢?
  
  二、案例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我就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请结合文中重要的词句予以回答爱情的真谛是什么?并谈谈你又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词句学生轻而易举地找了出来:“忠诚”“心灵的追念”。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时,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地笑,只有几个爱耍嘴皮子的学生在那里嬉笑,说着让人发笑的话。看到此情此景,考虑到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兴趣较大,但又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尤其是女生,对于这个话题更是面红耳赤,虽然脑子里对这个话题可能是思考了很多,但当真正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畅谈时,又不敢轻易吐露。我感觉今天的课堂和以往有些不同,因此决定点名。第一个回答者至关重要,因此我选择了平常胆大健谈的班长,他虽然也有些怯场,但还是大着胆子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爱情就是彼此间相互信任,两情相悦。这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发言。
  看到学生眼神中流露出对小说、影视中缠绵悱恻、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的无限神往时,我尝试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我说:“真正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五十年后如果你依然能像第一天那么爱她,那么你才有资格说‘爱’这个字,用我们古典的文言说就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学生马上反驳,五十年后,都已经是老头、老太婆了,还谈什么爱情呢?是啊,在他们看来,爱情就是年轻人的事情,过了那么多年,爱情还能不“过期”吗?关于“忠诚”,与其从文本到文本教条式说理,不如用生活实例予以说明,更加通俗易懂。因此,我不失时机地将前一天所看的《心灵花园》栏目中《第三次离婚》的内容讲给学生听。
  关于“忠诚”,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会有着更真切的感悟,的确立竿见影,一位平时少言寡语的男生也举手发表了自己对“忠诚”的看法:“未婚夫因意外变成植物人,未婚妻不离不弃……”当然,学生要真正理解“忠诚”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等自己体验了真正的爱情后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领悟,更是教育所不及的。
  关于“心灵的追念”,生死相依的爱情,对学生来说就更遥远了。也许他们能理解《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露丝那三天的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他们能想象《人鬼情未了》中穿越时空的爱情吗?他们能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生死相随,双双化蝶的爱情吗?
  看到学生渐渐高涨的情绪,考虑到早恋就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有些学生会被它的芬芳所吸引,然而,一旦情不自禁地触摸,就常常被无情地刺伤,我于是因势利导:“爱情的至真至善至美,同学们现在能否涉足?”
  这个问题一提出,教室就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只要不影响学习,中学生可以谈恋爱。”有人说:“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过早谈恋爱会耽误我们学习,影响我们前程,毕竟我们精力有限。”有人说:“爱情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在都是由父母养活,怎样养活另一半”……
  
  三、案例反思
  
  教育应不应该涉足爱情的领域?我认为这是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教育的本质,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爱情教育也已受到关注,现在我能够公开地谈爱情教育这一事实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具体表现。
  爱情教育,应该是一曲永远回响在学生心灵天空的优美旋律。它带给学生心灵的陶冶,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带给学生道德的修养,还带给学生追求幸福的智慧。给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这首优美旋律的序曲时,我不仅用充满理想和浪漫的序曲拉开了爱情教育的帷幕,而且尝试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点燃一盏指引情感闪烁智慧的灯。在这封信里,爱情的意义被提升到做一个真正的人的层面上,学生明确这一点,爱情就不再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不再是可以随意放任的事情,这样,爱情的严肃、爱情的圣洁、爱情的美好已经渗透进孩子们的心中。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对学生爱情进行封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中,青少年都能寻觅到“爱情”的踪影,这些描写爱情的作品有些并不能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如何对待爱情,也不能让青少年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而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以及生理的发育,让他们很愿意去尝试所谓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在课堂上增加爱情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要用大师的优秀作品来引导孩子认识人类最美好的爱情。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名篇名作也是更高级的青春期性教育范本。
  然而,由于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学习是中学生惟一的至高无上的任務,根本不对学生萌发的朦胧情感进行有效的疏导,我们看到了一些原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这些悲剧的发生,就是教育者试图用强行筑起的大坝来堵塞那奔腾而来的潮水,结果这大坝被奔腾而来的潮水所冲垮。假如不是用强筑堤坝的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用疏导的办法将奔腾的潮水引入理性的渠道,将其化为滋养情感大地的涓涓溪流的话,一些悲剧就不会发生。这个“强行筑坝”的行为本身,其实暴露了这些教育者观念上的问题:对学生萌发的青春期情感的不可容忍,对所谓影响学习的一切行为的坚决抵制。于是忘记了对学生的尊重,忘记了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引导,从而那种一味地阻止孩子的做法就顺理成章地实行了。我们都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强行和逆行只会让人产生反感甚至抵抗,学生也是如此,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告诫学生这样不行,那样不准,看起来好像方法简单,效力快,然而由于学生的行为错误的因素不单一,这种方法往往仅能治标而难治本,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代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应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应鼓励现代人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对最美好最圣洁的爱情的追求。爱情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情感体验,但是也可能是最危险的体验,的确需要好好把握。当然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鼓动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要用“理解、尊重”的态度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将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向精神层面上提升,使他们真正懂得爱,懂得美,成为真正的人,获得幸福的人生。
  总之,爱情教育是应随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随人性的提升而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它应该像基本的道德教育、人格行为养成教育、健康教育一样,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情感发展、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让爱情这一曲永远在学生心灵回响的优美旋律,公开、自然、美好地走进我们的教育领域,让学生看到“在青春的蓝天上,还挂着一抹更美丽的彩虹,那就是青春的爱,带着些许涩味的酸酸甜甜的爱”,应让这道美丽的彩虹堂堂正正地挂在蓝天上。
  
  参考文献:
  [1]包勘.爱情教育:让学生获得幸福[J].班主任之友,2005,(07).
  [2]陈俊先.让爱情教育走进中学大门[J].湖南教育,1989,(05).
  [3]邹速聪.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研究,1990,(04).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由此可看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指向已不仅仅是知识、方法,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亲历,关注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思考,更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所向:人的素养全面发展的回归。笔者认为,毫无疑问,新教材应该承载起目标和内容
摘要: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对其要“以人为本”,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拓展德育工作重心。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人为本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其年龄、社会、家庭等多方因素决定了对其应实施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与时俱进,发现新问题,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以人为本,更新德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并对其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
摘要: 针对英语测试中“Compound Dictation”这一新的题型,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研究分析了这一新题型的测试目的及该题型自身的特点,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出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以有助于应试者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 英语测试 “Compound Dictation” 解题之法    “Compound Dictation”这一题型,在英语测试中,应该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辅导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有很多,只有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  一、重学习氛围,促内隐记忆  自然放松但又注意力集中是出色完成各项工作的关键。班级里有一种轻松、喜悦的气氛是营造更有效的学习氛围的第一步。教师要有亲和力才可能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一名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课前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流程极为熟
摘 要: 构建有效课堂,特别是在新课程下构建有效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尝试、研究的核心。本文试图从“问”的三个环节去考量,具体谈谈如何有效提问,从而达到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三个环节    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需要花大力气研究的问题,在这里我只从一个方面谈谈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个实在做法,即课堂提问。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二十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海量信息存储与共享,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形象展示学习内容,互联网的海量存储和共享的特点正好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库。本文结合历史教学课件制作实践,尝试分析如何合理有效地对互联网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提出  在多媒体技术未形成之前,传统教学在各类教学中占了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是
摘要: IT英语教学对其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IT人才英语技能的社会需求和IT英语的特点谈起,重点阐述了一专多能型IT英语教师的素质构成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 一专多能 IT英语 教师队伍 素质构成 培养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IT人才英语技能培养体系不仅要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还对其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型”教师
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快乐——课堂互动的主旋律;想象——思绪飞扬的主题;创新——艺术活动的主旨。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快乐想象创新    新的艺术课堂教学围绕人文主题进行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艺术学科的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教学过程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在教学中注重从各个方面营造愉
摘要: 激励理论对高三复习的教学管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本文认为,合理的期望可以产生较强的目标激励作用;巧妙运用测评强化,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需要和归因理论,有的放矢地进行导优辅差。  关键词: 高三总复习激励理论应用    教学与其说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如说是一门管理艺术。自新课程推行以来,探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研究层出不穷,“以人为本”、“民主教学”等主张振聋发聩,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