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具改善数学学习方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数学学具的使用恰巧给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利用学具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觉思维到具体思维,最后达成抽象逻辑思维,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枯燥抽象的,但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为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他们就会感兴趣,“实践出真知”,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有助于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智力的发生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应多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实践,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数学问题,自主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方形一节时,请学生拿出正方形学具,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系列活动,感受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直尺量4条边,用线比4条边,用折纸的方法,使两个相邻的边完全重合的活动,发现4条边都一样长而且还有4个角都是直角。
  二、利用学具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感性材料,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让学生利用学具有目的地自主探索知识,成为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如一年级《数学》“购物”一课,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之后的巩固,教师如只是单纯讲“1元=10角、1角=10分”的概念,既枯燥又抽象,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纸币配合课件开展购物游戏。
  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分值的纸币,自由购物,如橡皮的付款方法就有:①5个1角的;②一个5角的;③一个2角的,3个1角的;④2个2角的,一个1角的;⑤拿一元钱去找回5角的。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自主探索,收获更多。又如“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当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先让学生用2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学生很快摆出来了,接着又要求学生用3根小棒摆出3个角,这下他们犯愁了, 一个角要用两根小棒,3个角不是要用6根小棒吗?只有3根小棒怎么摆?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尝试摆小棒,他们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探索。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他们创设了自己熟悉的具体生活活动情景,通过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得出结论,给学生求新求异留下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三、利用学具让学生享受互助的乐趣,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助互动”过程,这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可以增进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精神,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交流模式,鼓励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宽松环境下,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画线段”时,教师设计一个“小马过河”的游戏,“从一点架桥到对岸,可以架多少座,哪一座最省木头?”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合作动手画出一条河,再用学具盒中的小木棒摆一摆或用尺子量一量,得出可以架无数座桥梁,其中与小河垂直的那座桥用料最省。这一设计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过一点可以画无数直线,垂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便由此得到印证而记得牢。学生在运用中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又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一课后,组织探索规律完了以后,教师设计了“活动课间”,看着学习小组的学具,说说准备将这些学具搭成个什么物体?然后再分工合作;谁搭,谁传递,谁讲解,讨论商量好了,就用你们的聪明智慧与那双灵巧的小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汇报的时候,学生有搭城堡的,有搭火车的,有搭世贸大厦的,有搭五角大楼的,有搭航空母舰的……这样的小组合作拼学具的活动,颇具匠心,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动脑想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善教者,必善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对此值得探讨。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很短,容易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一节复习课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过去的教学过程,或只是归于旧知识的反复练习,不仅不能达到整理旧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复习效果。那么怎样上好复习课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旨在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沟通知识联系,组建网状结构  复习课就是要把平时相对孤立进行教学的数学知识串起来,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组建知识的网状结构。复习时,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一年级学生入学之前,在学前班时已经学过了数数、认数字,但是他们对数的实际含义、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数的组成等,并没有真正领会。对此,教师对一年级学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按顺序观察,看图数数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事物的。因而我们对抽象知识的教学,必须利用实物、图片和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具与学具,帮助他们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出来,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教师特别要注意新课的导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