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生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通过数学生活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而长期以来,为什么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那么,如何解决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呢?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要求他们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时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地发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与途径。巴西著名教育家费莱雷曾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在此,只是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上,使教育、知识、学习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真诚交往对话中,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我—你”对话式关系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教师平等的“人”,“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
  建立“我—你”式的对话,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校内外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生活经验、个性品质、人生信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这是师生交往与对话中赋予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是教师教育的智慧所在;第三,教师要学会宽容和期待,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和成长性,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认同与帮助学生。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新课一开始,如果教师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接下来课程教学就会轻松很多。在导入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就会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感兴趣。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设置学生到超市去购物的场景。教师问:“小朋友,你们到超市里去买过东西吗?”学生齐声答道:“去过!”教师问:“到超市里去购物要用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到超市去购物要用到钱。”“对了,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来了解有关‘钱’的知识。”接下来整堂课就围绕着模拟买卖货物的场景进行教学,学生学得高兴、轻松、兴趣盎然。到超市去购物,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事情,他们常常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超市购物,对于这一情境,学生有着相应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样的情境感到十分熟悉,因而在新课的一开始就充满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问题来,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数学课堂依托教材
  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还需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展示出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美,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丰富的数学内涵,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图形的对称性”教学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圆规画出优美的各种图案。经过同学们的相互讨论,认真画图,学生画出了许多优美的图案,教师再加以整理,在学习园地上加以展出,并让学生共同评论,评出谁的图案最美,谁的最有创意,看谁能通过动手实践而得到这个美丽的图案。同时课后还布置了课外实践性作业,针对自己的个性爱好,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一幅对称图案。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一、要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  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把文中难于理解、思维空间大、包含矛盾因素的问题提取出来,让学生讨论。一是讨论内容要聚焦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该注意有适当的坡度。问题的设计,要注意顾及并能启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的过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过程。这样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大量运用于教学之中,给各科教学带来了现代化的新气象。近年来,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让小学语文“色香味”俱全  (一)在“色”字上做文章,营造教学氛围  像《桂林山水》这类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课文,如果单靠教师讲解的话,对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讲,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善教者,必善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上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而对此值得探讨。  一、课堂教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很短,容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