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一只霸王龙

来源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恐龙,你首先会想到谁?毫无疑问,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恐龙家族的绝对“C位”——霸王龙。
  为什么是霸王龙呢?首先,霸王龙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霸气,当然霸气的名字源于出众的实力。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它身体庞大,身高足有5米,体重有6吨,整个身体的长度能达到13米,简直比一辆大型公共汽车还长。对了!它还有一颗超级大的脑袋!
  假如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到现代,它还能像6500万年前一样,所向无敌吗?

气候变化有点儿大


  从千万年前穿越而来,霸王龙可顾不上欣赏美景,因为它得先适应现代地球的气候。
  现在,霸王龙可能需要一台巨大的呼吸机。因为在白垩纪时期,大气含氧量约是现在的1.5倍。霸王龙深吸一口气,想好好地感受一下纯正的现代空气,却因为氧气不足而头晕目眩。感觉自己随时会晕倒,它甚至不敢多走几步。嗯,空气已经不是原来的配方了。
  另外,霸王龙还可能需要一件外套。什么?霸王龙还要穿衣服?你可能觉得我在逗你玩,这你可就冤枉我了。因为在6500万年前,密集的火山爆发释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比现在高得多,平均温度也比今天高上4℃左右。假如它刚好穿越回自己的老家——北美洲,那肯定会冻得够呛。有资料显示,现在的北美洲可比白垩纪晚期冷得多。


生活环境很重要


  气候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得先让远道而来的霸王龙先生好好休息一下,然后重新安顿它。
  霸王龙生活时期的北美洲,气候炎热,长满了蕨类和裸子植物。而今天那里是大片的草原和针叶林,绝大多数植物都是开花植物。霸王龙很可能会对这些植物不适应,甚至花粉过敏。想想看,我们人类都与花共同生活那么久了,都还有人过敏,更别说“见面”没多久的霸王龙了。
  另外,大型肉食动物需要足够大的场地来捕食和活动。一般来说,一块450平方千米的领地,才能养活一只不到200千克的雌性东北虎。显然,体重达到6吨的霸王龙需要比东北虎更大的生存领地。还有,经过千万年的变化,霸王龙生活地区的地形早就变成了山区,不断地上坡下坡会很耗费霸王龙的体力。

食谱当然得考虑


  选择合适的住所,除了要考虑气候和地形,还要研究研究它的食谱。
  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恐龙,霸王龙食谱的主角当然是肉,各种各样的肉,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同类。因此,我们将不再考虑素食。这不仅仅是要维护霸王龙肉食动物的尊严,还因为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通常接受不了纤维又粗能量又低的植物。没有了霸王龙最爱的大型草食性恐龙,我们选择用大型草食性动物代替。
  那么,问题来了!最适合霸王龙生存的地方在哪里呢?
  气候要温暖,场地要平坦开阔,还要有足够多的草食性动物……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将在非洲大草原放生霸王龙。

 食物真的很难搞


  在适应了现代大气环境后,霸王龙来到了“独家自助餐厅”——非洲大草原。接下来,《霸王龙非洲大草原捕食记》将正式上演,请你集中精力,看仔细。
  首先,闯入霸王龙视线的是黑斑羚。黑斑羚是非洲草原上的大家族,每平方千米至少有8只黑斑羚。数量多,不代表就好捉。黑斑羚一下子能跳10米远,跑起来时速差不多有80千米。而霸王龙的时速大约只有29千米,这样的速度别说追上黑斑羚,甚至连拼尽全力奔跑的人类都赶不上。想想看,目前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他奔跑的最快时速能达到37千米。另外,一旦霸王龙速度稍有提高就会让自己的腿弯曲受伤。因此,面对黑斑羚这样的“快餐”,霸王龙只能失望而归。
  很明显,霸王龙这样的速度更追不上陆地上最快的动物——猎豹。跑得没别人快也就算了,霸王龙连拐个弯都费劲,比如,霸王龍转45°就得两三秒的时间。现在,即使它有幸冲进一群羚羊中间,就凭它这转弯和奔跑速度,依然会一无所获。
  为了节省体力,霸王龙此时正慢慢悠悠地寻找食物,它心里忍不住怀念起那些草食性恐龙的滋味。因为对于吃惯了恐龙大餐的霸王龙来说,哺乳动物的肉相对有些“油腻”了。在现代动物中,最合霸王龙胃口的食物应该是恐龙的近亲——鸟类。可是,相比于当时的恐龙,现在的鸟类长得实在是太迷你了。鸟类中,大概只有鸵鸟这样的大鸟,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可是,霸王龙能不能追上鸵鸟,这又是一个悲伤的话题。

王者实力依然在


  当然,作为白垩纪晚期的绝对王者,霸王龙的狩猎实力可不能小看。首先,霸王龙的视力非常好,比鹰的眼睛还要敏锐。它的嗅觉和听力也非常发达。正是因为有这些超能力,科学家怀疑,霸王龙可能会寻找一些尸体来食用。
  在霸王龙饿得肚子咕咕叫时,它发现了一群大象。这次,它没有贸然行动,而是悄悄躲起来。事实上,在非洲大草原上,也只有大象和水牛的速度比它慢。但这两种动物都过着群居生活,而且自带防身武器,并不好抓!
  霸王龙将自己的血盆大口准备好。它的嘴巴能张开到60°以上,一口装下50千克的肉!它的牙齿有香蕉那么大,可以吊起一辆20吨重的卡车!只要有大象一落单,它就能一下扑过去,大吃特吃。
  你知道吗?像大象这种大型动物,霸王龙只需要咬上一口,就能填饱肚子了。因为恐龙每秒钟消耗的热量比我们现在的哺乳动物少一些,因此,同等体重所需要的食物就少一些。

 豪华大餐吃起来


  现在还剩最后一个问题。虽然霸王龙消耗的能量少,但和白垩纪晚期相比,现在大草原上的猎物不仅体型变小了、奔跑速度变快了,而且数量也减为了当时的四分之一。结果就是:霸王龙还是得挨饿。
  霸王龙的现代生活只能这样了吗?别着急,我们为霸王龙准备了一个备选地——法国的诺曼底地区牧场。这个地方除了有点儿冷外,十分适合霸王龙居住。
  这时候,真希望它的身上还有一些羽毛。霸王龙身上有羽毛?是的,科学家曾表示,在霸王龙还是个孩子时,它身上可能存在一层和小鸡一样的绒毛,可以用来御寒。只不过,这些羽毛会在它成年后,逐渐蜕去。
  好了,说回正题。这里的牧场每平方千米有35头牛,而且它们跑起来很慢,大约也只有25千米每小时。现在,只要霸王龙悄悄地趴在牧场,等牛通过,霸王龙将能饱餐一顿!
其他文献
神秘莫测的宇宙里,说不定在哪个遥远的星球上就住着外星人。可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答案就是:架起一口大锅来!  这口“大锅”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写为FAST。它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绕着它走上一圈要40分钟。这么大一口“锅”,要怎样搜寻外星人呢?  FAST是一个巨型望远镜 外星人距离我们肯定非常遥远,只有望远镜才能发现他们。有别于用来看星星的望远镜,FAST
期刊
豆漿侠(7)
期刊
小智变形記(1)
期刊
一群鱼龙,一群鱼龙,游得快,游得快。  一会儿变成大鱼,一会儿变成蜥蜴,真奇怪,真奇怪!  咳咳,一首自编的《鱼龙之歌》献给为海洋领域的恐龙文化传播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鱼龙们,虽然严格来说,它们不算是恐龙。  请大家不要在意歌词里一会儿大鱼一会儿蜥蜴的奇怪描述,这可不是在生拉硬套地填词,只是因为呃,为了保留前人学者的颜面,我才不会告诉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认不出它是什么动物呢!胡扯年代  据考证,鱼
期刊
如果穿越回1亿年前的地球,那时陆地上的统治者是成群的恐龙。而恐龙中的王者,就是脖子和尾巴长长、身体笨重的蜥脚类恐龙。  先跟几位“嘉宾”打招呼吧。  别急着为霸王龙打抱不平,先听听古生物学家是怎么说的。蜥脚类恐龙长着蜥蜴一样的脚,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重的陆地动物。这些巨龙称霸时间超长,生存年代从三叠纪晚期开始,直到白垩纪结束,而霸王龙只蹦了几百万年就和所有其他恐龙一起灭绝了。巨龙家族成员还特别多,沉
期刊
潜艇扮演的一直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角色,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各国潜艇又是消声静音,又是减少探测反射,恨不得抹消自己的所有痕迹。不过,在潜艇的发展历史上也出过一个丝毫不在意被别人发现的怪胎,这家伙凭借自己世界最快的潜行速度名震天下,诡异的性能更是让敌方畏惧不已,它就是苏联的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 诞生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武器专家就提出要研制一种超越当时所有潜艇的新型水下武器——水下歼击
期刊
6600万,当然,有时候是6500万(用哪个取决于古生物学家的意见),是个非常脸熟的数字,即使在一个月才见一回的《小哥白尼·趣味科学》杂志上,你也经常可以看到它。之所以如雷贯耳,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只是最后一批恐龙消失于地球的日子。 事实上,在那之前,恐龙不只“灭绝”过一次。 灭绝是常事儿 对情感丰富的人类而言,“灭绝”是个令人伤感的黑色词汇,但在大
期刊
这是个非常奇妙的组合。一群意志坚定但偶尔有点神经质的科学家,一个非常精干聪明的水下机器人,以及你绝对不想掉进去的世界——冰冷刺骨的海水,黑暗幽深的海底,要想透个气,还得拼命钻破比墙壁还厚的冰层。欢迎你,年轻人,我们即将和科学家以及机器人一起去探索南极冰下海洋!奋战在冰冻大陆"当你接手整个计划,拿着一根滑溜溜的光纤,深入几米厚的冰层时,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在吹牛。"布兰妮·施密特在电子邮件里写道。此时,
期刊
首先,有请我们的头号“大反派”—洲际弹道导弹登场! 它体形庞大,通常比一栋大楼还高。火箭是它的发动机,可以把它送上高高的太空,然后飞行很远的距离——可达上万千米。最可怕的是,它往往携带核弹头,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会在它重返大气层时以极高的速度向地面目标俯冲——在战争中,这样的打击可是谁都承受不起的。 谢天谢地,研究洲际弹道导弹的科学家一边把导弹越做越厉害,一边还没忘记想办法拦截它。毕竟,要是别人也向
期刊
编辑部头条:  2月到了,新一轮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筛选审定工作开始了。作为趣味科学的编辑,时刻关注很重要。  2018年的物理学奖由三位科学家获得,他们国籍不同,性别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因为激光获的奖。  一句话概括:我就想写一篇关于激光的稿子,但是没灵感。关于激光,请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阿仓感谢各位热心的读者!  激光的诞生  激光有许多美称,“最快的刀”“最亮的光”“最准的尺”,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