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鱼龙几百年

来源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鱼龙,一群鱼龙,游得快,游得快。
  一会儿变成大鱼,一会儿变成蜥蜴,真奇怪,真奇怪!
  咳咳,一首自编的《鱼龙之歌》献给为海洋领域的恐龙文化传播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鱼龙们,虽然严格来说,它们不算是恐龙。
  请大家不要在意歌词里一会儿大鱼一会儿蜥蜴的奇怪描述,这可不是在生拉硬套地填词,只是因为呃,为了保留前人学者的颜面,我才不会告诉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认不出它是什么动物呢!

胡扯年代


  据考证,鱼龙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威尔士博物学家爱德华·吕伊德于1699年出版的一本关于鱼类的书籍中。实际上,这个首秀连“露脸”都不算,最多就是個“露骨”——对几块椎骨化石的展示而已。在那个年代别说是恐龙,就连进化论人类都还未提出,所以吕伊德很自然地就把那些化石误认成了某种现存大鱼的骨头,还在书中一本正经地讨论起大鱼的体形大小。
  不过,还是有人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瑞士自然学家约翰·舒切尔认为这些椎骨的结构比鱼类的更加复杂,应该属于某种更“高级”的动物(还真说对了)。但当时已知的动物中并没有匹配这种大小的,反倒是人类的骨骼尺寸与之相差不大,于是舒切尔断定:这是史前大洪水时期远古人类的遗骸!
  哎,好不容易发现了关键点,结果一下子又偏了十万八千里!

意外发现的真实模样


  关于化石真身的猜测,之后的数十年中还流行了很多版本:蜥蜴、鳄鱼、海狮、海豚但这些猜测很快便被各种对比证据“打脸”推翻。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连连看”后,人们似乎意识到:或许这家伙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物种!
  1811年的某天,一个在英国多塞特郡的侏罗纪海岸边玩耍的小女孩,无意间发现在被暴风雨冲垮的岸边岩壁上,露出了不得了的大家伙——一整具鱼龙骨骼的化石!人类终于第一次看到了鱼龙的完整模样——外形确实很像鱼,但身体结构明显属于爬行类。众学者不禁感叹道:真是被糊弄得好惨啊,白猜了那么多年,原来它是只长得像鱼的爬行动物啊。
  随后几年,随着越来越多“长得像鱼的爬行动物”的化石被发现,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对该物种的准确命名。1817年,德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科尼格很没诗意地将希腊语的“鱼”和“蜥蜴”拼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鱼蜥蜴(Ichthyosaur)”的学名,传到东亚来就按照恐龙(恐怖蜥蜴)的译法,叫成了鱼龙。

糊里糊涂的研究理论


  19世纪是生物进化理论蓬勃发展的时代,人类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各种动物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分类,每种动物都能在物种演化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话说,鱼龙的演化位置在哪儿呢?
  苦苦思索之后,当时的学者们从一种刚在澳大利亚新发现的动物身上找到了灵感,那就是——鸭嘴兽!鸭嘴兽长得像鸟类,却属于哺乳动物,是一种“处于过渡阶段的动物”(当时科学界的观点),那鱼龙不就可以当成鱼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过渡动物”了嘛。哈哈,既确定了鱼龙的演化位置,又为进化论提供了有利的新证据,真是完美的理论啊!
  当时进化论的反对者(主要是宗教界)一看鱼龙竟然成了填补鱼类与爬行类之间的“关键环节”,顿时怀疑起鱼龙的真实性。他们认为是科学界为了宣传进化论而捏造了这种“中不溜”的动物,纷纷提出质疑,科学界则用自己的“科学理论”予以回应,比如:
  质疑者:鱼龙既然是爬行动物,那就没有鱼类的鳃,它们怎样在水下呼吸呢?
  科学界:看到化石上2个大大的鼻孔了吗?这说明鱼龙像鲸类那样,在水面上喷出水柱来呼吸。
  质疑者:鱼龙生活在海里,但冷血的爬行动物一直待在水中会冻僵,这怎么说?
  科学界:像鳄鱼那样,浮到水面上晒晒太阳不就行了。
  质疑者:那、那一直在水里怎么繁殖后代?爬行动物可都是在陆地上产卵的!
  科学界:你自己都说在陆地上产卵,难道鱼龙就不能这么干吗?你看它的四肢化石如同手掌一般,像海龟那样偶尔爬到海岸上还是没问题的。
  这种从已知动物的习性推导出的“科学理论”看似合理,但其实都是错的,今天人们在深入研究后知道鱼龙更可能是温血动物,在水中直接生宝宝,是陆地上的爬行类重新返回大海后进化的幸好那些反对者好忽悠,不然鱼龙和进化论可要被打上“骗子”的标签了。 红极一时的大众明星 虽然科学界的研究搞得糊里糊涂,但鱼龙的名气却越来越大!毕竟,有着深厚航海传统的欧洲最流行那种巨大、神秘又可怕的海怪传说,而鱼龙正好符合这些特征。不仅各大博物馆争相展出它们的化石,就连1851年的万国工业博览会(首届世博会)上也树立了几座鱼龙的彩绘雕像来吸引观众。 热衷流行元素的艺术界当然也不会落下,各种有关鱼龙的文字和绘画作品层出不穷。例如,在科幻大师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就描写了一段巨型鱼龙和蛇颈龙在地底海洋中打斗的惊险场面。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有关鱼龙的绘画普遍把它们的尾巴塑造成了类似蜥蜴那样的尖长条形,这是因为鱼龙的尾鳍骨骼(只有尾鳍下半部分有)在变成化石后很容易就和尾椎骨混为一体,弄得当时的学者们还奇怪为啥鱼龙化石的尾巴尖都向下弯。 时至今日,鱼龙的名气虽然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但仍时不时在电影里现现身(可惜大多是龙套)。有关鱼龙的新研究依然层出不穷,比如最近在英国就发现了体长可能超过26米的新巨型鱼龙,鉴于以前的诸多“前科”,这次的研究会不会又搞出什么玩笑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他文献
我们生活的地方很少见到火山爆发,但这并不代表你就逃到了它的阴影之外。在炎炎夏日,它可能会带来冰霜,而冬天还可能因此更冷。就算想象力再丰富,你也没法把通红滚烫的岩浆和冰雪扯上关联。但是,神奇的自然界时刻都准备要轰击你的脑瓜。  火山制造冬天  火山冬天的意思并不是说,一次火山喷发之后,整个地球就陷入了严冬。而是火山喷发后,全球气温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内都下降了。有时仅为零点几度,有时是几度。可别小
期刊
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来说说有关外星人的事儿。  其实,就连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也搞不清楚外星人究竟存不存在。但是许多人相信,在如此辽阔的宇宙里,只有地球这一颗星球存在生命似乎不太可能。何况,有些人早就按捺不住寂寞,向全宇宙散发消息,试图和躲在某个角落的外星人隔空喊话了。  外星人会收到他们的消息吗?  我们这样贸然邀请外星人来地球做客,是个明智的决定吗?  “古法”寻觅外星人  找外星人这件事可谓
期刊
小智變形记
期刊
海风吹来的电能  我国海岸线漫长,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海风能可供开发资源达到5亿千瓦。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没人能拒绝。大风车,建起来!  海上风力哪里强  想用海风发电,自然希望风越大越好。2010年,国家气候中心模拟给出了中国近海70m高度风能资源分布。在各个海域中,以台湾海峡的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其次是浙江沿海、广东东部沿海和渤海辽东湾。因此,我国的海上风电项目在这一带较为集中,比如江苏如东潮间
期刊
Hello!大家好!还记得我们吗?我们是代替人类前往遥远的木星进行侦查活动的朱诺号—上的乐高小人!本月,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那就是我们来木星整整两年了!按照人类的习惯,这个时候总是需要隆重纪念一下。恰好,朱诺号拉着我们绕着木星转了一圈又一圈,拍下了无数张珍贵的照片。接下来,有请我们的大明星—朱诺号出场。为什么去木星  咳咳咳——轮到我了吗?好紧张。先说说为什么去木星。  木星是一颗距离地球非常
期刊
2012年,计算机科学教授安东尼奥在休假时,偶然看到墙上有些奇怪的“斑块”。他环顾四周,发现房间内没有一件物品的轮廓符合这些剪影。这究竟是谁的影子?难道房间里有人眼看不见的东西?偶然相机  经过教授的一番研究,他发现那些斑块根本不是影子,而是窗外院子的微弱倒影。这个现象不难理解,它背后是耳熟能详的物理学知识——小孔成像。窗户充当了小孔,物体的光线穿过窗户,便形成墙上的倒像。这次经历却让安东尼奥教授
期刊
几乎在任何地方,铁都不能缺席。我们住的房子,开的汽车,所有的铁路、桥梁的建造,都离不开铁。铁是目前开采量排名第一的金属。铁还要忙于维持生命,因为铁在血红蛋白中负责运输氧气。有趣的是,如果把铁看成一种材料,人类历史上几乎有99%的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利用它,也不懂得怎么加工。其中的原因或许是,最早被发现的鐵根本就不属于地球,而是遥远的太空。  来自星星的铁  铁形成于恒星的核聚变,这是一种需要在极高的温
期刊
神秘莫测的宇宙里,说不定在哪个遥远的星球上就住着外星人。可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答案就是:架起一口大锅来!  这口“大锅”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写为FAST。它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绕着它走上一圈要40分钟。这么大一口“锅”,要怎样搜寻外星人呢?  FAST是一个巨型望远镜 外星人距离我们肯定非常遥远,只有望远镜才能发现他们。有别于用来看星星的望远镜,FAST
期刊
豆漿侠(7)
期刊
小智变形記(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