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那枚导弹

来源 :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有请我们的头号“大反派”—洲际弹道导弹登场! 它体形庞大,通常比一栋大楼还高。火箭是它的发动机,可以把它送上高高的太空,然后飞行很远的距离——可达上万千米。最可怕的是,它往往携带核弹头,而且不止一个,它们会在它重返大气层时以极高的速度向地面目标俯冲——在战争中,这样的打击可是谁都承受不起的。 谢天谢地,研究洲际弹道导弹的科学家一边把导弹越做越厉害,一边还没忘记想办法拦截它。毕竟,要是别人也向我们发射导弹,傻乎乎地站着干瞪眼可不行! 接下来请救星上场!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反导系统。 何时拦截最保险 弹道导弹从起飞到最终击中目标前,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的就有三种拦截它的措施。 首先是导弹的上升段。从帅气地起飞开始,一直到它屁股冒火飞出大气层,都属于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拦截导弹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导弹的火箭在这个时候火力全开,红外线辐射非常强烈,易于察觉和追踪。可惜,这个过程往往只持续3分钟,最多不超过5分钟。留给你手忙脚乱再发射一枚拦截弹的时间更少。所以,很遗憾,上升段基本Pass! 接下来有大约20分钟的时间,导弹完全在太空飞行,和宇宙飞船没什么区别。这个时候称为中段,听起来在这段拦截还有点希望,至少时间上比较宽裕。 当导弹的弹头再次飞进大气层时,它就是冲着袭击目标去的,这就是末段。弹头俯冲速度可以达到每秒8千米(在上一期的杂志中我们提到过,照这个速度,10分钟就能从北京上空蹿到拉萨)。在这个阶段,你基本上都可以看到飞来的导弹了,似乎此时拦截最可靠。可是距离我们都这么近了,万一失败呢? 综合来看,中段拦截最可靠!让我们一起看看,中段反导是如何进行的吧。
  无声的太空大战 中段反导的过程非常复杂,它是一个覆盖太空、海洋和陆地的全方位网络,哪一环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得瘫痪。 拦截中最重要的一刻发生在寂静无声的太空,你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紧张程度。在大气层外,来袭导弹展开“分身大法”,释放出多个弹头,里面往往还含有几个诱饵弹。为了对付它,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雷達就必须搞清楚究竟该打谁。以美国的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为例,它一旦锁定了目标,以十万火急之势飞出的拦截弹就会迅速释放出动能拦截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高速飞行的子弹,唯一不同的就是快得难以置信。一颗以10千米每秒飞行的动能拦截器具有的动能就是同等质量TNT炸药的10倍。一切都在惊心动魄的几分钟内有了结果,拦截器没有引爆任何炸药,但把来袭导弹撞个稀巴烂。 Game Over! 从不可拦截开始 刚才的导弹拦截大片够刺激吧?但在几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如果你告诉英国人,反导技术有一天会如此先进,他们一定会说你是个疯子! 当时,德国的V-2导弹还很厉害,它被认为无法拦截。它的飞行速度如此之快,英国人惊讶地发现,雷达和计算机只在反推它的发射地点上具有优势,以至于英国人产生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想法——直捣德国在海峡对岸的发射老巢比拦截导弹更有效。 当时美国极负盛名的贝尔实验室(前前后后一共出了13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负责研究到底可不可能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把它击落。 一开始,失望笼罩着每个人。追上导弹本来就很难,等你反应过来,朝它开一枪,它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但事情渐渐有了转机,这主要得感谢计算机生产厂商,他们搞出的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同时雷达侦测技术也越来越高,使得拦截弹可以更快地作出反应。 为了万无一失,苏联曾经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而设计的反导导弹,干脆带上了核弹头,他们的想法是:等拦截弹大概飞行到来袭导弹附近时,我就先来场核爆,不信你还逃得过。 花式反导 如今,反导系统玩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花样。 翻新的第一动力是省钱。目前的反导系统发射一次拦截弹就比它需要拦截的导弹更贵,以至于美国国防部有人认为,用大炮打导弹是可行的。他们想在陆军的重型榴弹炮和海军甲板火炮上动点脑筋,让它能直接发射某种可以摧毁导弹的动能武器。这很有可能比较便宜,至于可行性怎么样就不清楚了。 还有人干脆放弃硬碰硬的反导手段,来点“软”的。目前,很多国家在研制一种这样的反导神器,叫高功率微波武器,具有某种怪兽级别微波炉的特质。按照预想,它可以向天空发射高能微波,破坏来袭导弹的电子元件。 至于从未真正实现的反导花样,就要数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那份野心勃勃的计划了。在他的设想中,需要在太空中部署一系列肯定引起其他人不满的尖端武器,包括可以摧毁导弹的太空激光炮。这样一来,组建一个庞大的太空司令部似乎是必要的。由于不切实际,主要是太贵,批评者们称之为星球大战计划。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反导技术都是一门尖端科技。如果在科幻大片里,在太空中进行的那段拦截绝对是火爆镜头,高分特效绝对少不了;不过在现实中,需要的就是对科学原理的了如指掌。
其他文献
2012年,计算机科学教授安东尼奥在休假时,偶然看到墙上有些奇怪的“斑块”。他环顾四周,发现房间内没有一件物品的轮廓符合这些剪影。这究竟是谁的影子?难道房间里有人眼看不见的东西?偶然相机  经过教授的一番研究,他发现那些斑块根本不是影子,而是窗外院子的微弱倒影。这个现象不难理解,它背后是耳熟能详的物理学知识——小孔成像。窗户充当了小孔,物体的光线穿过窗户,便形成墙上的倒像。这次经历却让安东尼奥教授
期刊
几乎在任何地方,铁都不能缺席。我们住的房子,开的汽车,所有的铁路、桥梁的建造,都离不开铁。铁是目前开采量排名第一的金属。铁还要忙于维持生命,因为铁在血红蛋白中负责运输氧气。有趣的是,如果把铁看成一种材料,人类历史上几乎有99%的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利用它,也不懂得怎么加工。其中的原因或许是,最早被发现的鐵根本就不属于地球,而是遥远的太空。  来自星星的铁  铁形成于恒星的核聚变,这是一种需要在极高的温
期刊
神秘莫测的宇宙里,说不定在哪个遥远的星球上就住着外星人。可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他们呢?答案就是:架起一口大锅来!  这口“大锅”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写为FAST。它足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绕着它走上一圈要40分钟。这么大一口“锅”,要怎样搜寻外星人呢?  FAST是一个巨型望远镜 外星人距离我们肯定非常遥远,只有望远镜才能发现他们。有别于用来看星星的望远镜,FAST
期刊
豆漿侠(7)
期刊
小智变形記(1)
期刊
一群鱼龙,一群鱼龙,游得快,游得快。  一会儿变成大鱼,一会儿变成蜥蜴,真奇怪,真奇怪!  咳咳,一首自编的《鱼龙之歌》献给为海洋领域的恐龙文化传播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鱼龙们,虽然严格来说,它们不算是恐龙。  请大家不要在意歌词里一会儿大鱼一会儿蜥蜴的奇怪描述,这可不是在生拉硬套地填词,只是因为呃,为了保留前人学者的颜面,我才不会告诉你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认不出它是什么动物呢!胡扯年代  据考证,鱼
期刊
如果穿越回1亿年前的地球,那时陆地上的统治者是成群的恐龙。而恐龙中的王者,就是脖子和尾巴长长、身体笨重的蜥脚类恐龙。  先跟几位“嘉宾”打招呼吧。  别急着为霸王龙打抱不平,先听听古生物学家是怎么说的。蜥脚类恐龙长着蜥蜴一样的脚,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重的陆地动物。这些巨龙称霸时间超长,生存年代从三叠纪晚期开始,直到白垩纪结束,而霸王龙只蹦了几百万年就和所有其他恐龙一起灭绝了。巨龙家族成员还特别多,沉
期刊
潜艇扮演的一直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角色,为了更好地隐藏自己,各国潜艇又是消声静音,又是减少探测反射,恨不得抹消自己的所有痕迹。不过,在潜艇的发展历史上也出过一个丝毫不在意被别人发现的怪胎,这家伙凭借自己世界最快的潜行速度名震天下,诡异的性能更是让敌方畏惧不已,它就是苏联的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 诞生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武器专家就提出要研制一种超越当时所有潜艇的新型水下武器——水下歼击
期刊
6600万,当然,有时候是6500万(用哪个取决于古生物学家的意见),是个非常脸熟的数字,即使在一个月才见一回的《小哥白尼·趣味科学》杂志上,你也经常可以看到它。之所以如雷贯耳,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只是最后一批恐龙消失于地球的日子。 事实上,在那之前,恐龙不只“灭绝”过一次。 灭绝是常事儿 对情感丰富的人类而言,“灭绝”是个令人伤感的黑色词汇,但在大
期刊
这是个非常奇妙的组合。一群意志坚定但偶尔有点神经质的科学家,一个非常精干聪明的水下机器人,以及你绝对不想掉进去的世界——冰冷刺骨的海水,黑暗幽深的海底,要想透个气,还得拼命钻破比墙壁还厚的冰层。欢迎你,年轻人,我们即将和科学家以及机器人一起去探索南极冰下海洋!奋战在冰冻大陆"当你接手整个计划,拿着一根滑溜溜的光纤,深入几米厚的冰层时,说不紧张那肯定是在吹牛。"布兰妮·施密特在电子邮件里写道。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