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的:
一、要设计好导入环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将信息注入大脑取得成倍的效果。所以,一堂课的开始非常关键,导入好了,学生感兴趣了,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谜语、唱歌、复习等形式调整情绪,进入你预设的学“陷阱”。
例如,当我们教到《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让会唱这首歌的学生来唱,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唱中充分的感悟作者的感情。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观看。总之,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既能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以至入迷,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在这堂课上,当第二部分上完时,我巧设了一个情境,我说:“同学们第二部分写腰鼓表演时的闹,这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接着播放鼓声的录音让同学们欣赏,鼓声停息,我突然静立不动不语,全班一下子静的出奇,约六七秒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刚才这会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吗?”有的说好静啊,有的说就是感觉太静了,太突然了……一段六七秒钟的静默,便让学生立刻体会到喧腾后的寂静。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学习的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味到“以静衬动”的妙趣。
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激活学生身心的需要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身心需要得以充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中有许多题材是刻画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构建生活化的课堂驾驭他们。如教学《白鹅》一文,丰子恺为我们描述了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描述了白鹅对主人一家所做的贡献。文中的白鹅性格高傲、固执、迂腐,但立场坚定,个性张扬,虽然有些可笑,但很可爱。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学生可能领悟不深。因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去饲养一两只易养的小动物,并要求他们写好观察日记,两周之后,组织一次“饲养小动物交流会”让学生谈谈饲养小动物的感受,这样作者笔下的白鹅形象更鲜活,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感同身受。在课本知识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感被激活,肯定会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学生的情感日趋高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作品的感悟也象品茶那样越品越香,回味无穷。
四、全面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
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教学这一过程的,主导与主体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效用,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融洽师生感情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热爱学生。而尊重学生则是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恰当地处理教材,做到难易交替。提问有计划、有目的,容易回答的就让中下生回答,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讽刺、不挖苦。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西方国家曾经把有效的学习过程概括为“你听来的就会快忘掉,你看见的就会记住,你做过的才能理解”也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向生活回归,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在自主探究的实验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的积极态度。比如:笔者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为了更好地了解花儿呈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物质基础”。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小实验,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观察其颜色变化——颜色由红变蓝。再将变蓝的花泡在醋里,观察其变化——颜色由蓝变红。通过实验学生自己目睹了花儿颜色奇妙的变化,肯定想了解导致其变化的原因,这样就会顺其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互动中来,观察、思考、亲身体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不用说对课文的理解了。
学生主体性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完成。要想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讲解《范进中举》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课本剧,栩栩如生的范进形象通过学生淋漓尽致地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性格的把握更准确,于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后,还要进一步鼓动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进行释疑。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对于一般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探索。这是创造思维的钥匙,要让学生在质疑、释疑活动中闪出智慧的火花,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以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中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遵循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平县上坪中学)
一、要设计好导入环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事物的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运用各种器官将信息注入大脑取得成倍的效果。所以,一堂课的开始非常关键,导入好了,学生感兴趣了,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谜语、唱歌、复习等形式调整情绪,进入你预设的学“陷阱”。
例如,当我们教到《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让会唱这首歌的学生来唱,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唱中充分的感悟作者的感情。当然也可以找一些影视作品放映给学生观看。总之,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既能萌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对所学学科感兴趣以至入迷,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在这堂课上,当第二部分上完时,我巧设了一个情境,我说:“同学们第二部分写腰鼓表演时的闹,这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接着播放鼓声的录音让同学们欣赏,鼓声停息,我突然静立不动不语,全班一下子静的出奇,约六七秒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刚才这会儿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吗?”有的说好静啊,有的说就是感觉太静了,太突然了……一段六七秒钟的静默,便让学生立刻体会到喧腾后的寂静。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学习的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体味到“以静衬动”的妙趣。
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激活学生身心的需要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身心需要得以充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中有许多题材是刻画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构建生活化的课堂驾驭他们。如教学《白鹅》一文,丰子恺为我们描述了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描述了白鹅对主人一家所做的贡献。文中的白鹅性格高傲、固执、迂腐,但立场坚定,个性张扬,虽然有些可笑,但很可爱。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学生可能领悟不深。因此,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去饲养一两只易养的小动物,并要求他们写好观察日记,两周之后,组织一次“饲养小动物交流会”让学生谈谈饲养小动物的感受,这样作者笔下的白鹅形象更鲜活,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感同身受。在课本知识的引导下,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感被激活,肯定会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学生的情感日趋高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不断增强,对作品的感悟也象品茶那样越品越香,回味无穷。
四、全面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
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教学这一过程的,主导与主体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效用,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融洽师生感情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就是尊重、热爱学生。而尊重学生则是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恰当地处理教材,做到难易交替。提问有计划、有目的,容易回答的就让中下生回答,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不讽刺、不挖苦。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西方国家曾经把有效的学习过程概括为“你听来的就会快忘掉,你看见的就会记住,你做过的才能理解”也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原本抽象的概念赋予鲜活的生命,成为学生身边活生生的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向生活回归,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动手实验,在自主探究的实验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的积极态度。比如:笔者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为了更好地了解花儿呈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物质基础”。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小实验,把一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观察其颜色变化——颜色由红变蓝。再将变蓝的花泡在醋里,观察其变化——颜色由蓝变红。通过实验学生自己目睹了花儿颜色奇妙的变化,肯定想了解导致其变化的原因,这样就会顺其自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互动中来,观察、思考、亲身体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更不用说对课文的理解了。
学生主体性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参与才能完成。要想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我在讲解《范进中举》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课本剧,栩栩如生的范进形象通过学生淋漓尽致地表演,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性格的把握更准确,于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后,还要进一步鼓动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进行释疑。引导学生明确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对于一般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查工具书解决,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探索。这是创造思维的钥匙,要让学生在质疑、释疑活动中闪出智慧的火花,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以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融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为一体。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有待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中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遵循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寻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平县上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