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育中学科教学的难点在语文,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调查农村学校写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学校写作教学水平,是语文学科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教师的教学情况
写作教学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种实践性活动,这种专业性既需要教师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水平来体现,更需要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来支撑。教师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水平只有通过写作教学的实践,才能发挥其教学的作用。我们去学校调研时,向82名教师提出进入课堂观摩写作教学的请求,结果有57名教师拒绝了我们的请求,理由很简单:不会教。我们观摩了25名教师的写作教学课,归纳出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
1 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情感和愿望,教师不重视调查学情,而重视猜测今年中考会考哪一类的,作文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题目太难,学生无从下笔;要求太高,学生难以达到。
2 教师过度地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甚至一直沿习那种传统的古老的“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的方法强加于学生;一些教师还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优秀作文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并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写——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
3 教师对学生实际认知的狭隘理解。命题式作文的那种“题目 要求”的格局,使学生作文前必须先花工夫去揣摩意图,弄清要求,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脚镣跳舞,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把学生的习作当作作家的创作,搞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习作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
4 教师写作评价的一刀切。教师训练的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不少教师不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或在一句话上“精雕细琢”,动不动以“请说精彩”、“请说得有哲理”要求学生,学生真是“未出师时心先死”,哪里还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己出,毫无个性可言,习作教学中缺少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对作文修改的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作文改得一片狼籍,犹如一位鲜血淋漓的伤者,“惨不忍睹”。凡此种种,使习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教师如此捆绑式教学,学生如何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二、学生写作情况
1 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占52%,且有随年级增高有加大之势。
2 对习作的懒惰、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作文的全过程。注意观察并有兴趣的学生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7%,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7%,观察了没有联想、想象的占34%,及时将观察记录下来的27%。
3 感情淡漠,没有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例如,高年级学生写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没有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作者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习作,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细查,便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抄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某学校七年级的一次作文从报刊上抄来应付的占57.2%;八年级一篇写《一件难忘的事》,一半以上的学生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4 应付考试,奉命作文。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地要求减负,但农村学生还是要面对繁重的考试:单元统一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各种抽测、调研测试,要完成《课课练》、《单元测试AB卷》、《黄冈密卷》等多种练习。一位作文能力很强的八年级学生以一篇“优秀”的作文应付了同一年级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住名次”。作文教学中学生被动作文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沦为分数的奴隶。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勉强而为之了,这样看来,高考作文答卷中那些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亲人先得“绝症”或“死亡”的假作文就不足为奇了。
一、教师的教学情况
写作教学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种实践性活动,这种专业性既需要教师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水平来体现,更需要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来支撑。教师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水平只有通过写作教学的实践,才能发挥其教学的作用。我们去学校调研时,向82名教师提出进入课堂观摩写作教学的请求,结果有57名教师拒绝了我们的请求,理由很简单:不会教。我们观摩了25名教师的写作教学课,归纳出农村作文教学的现状。
1 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情感和愿望,教师不重视调查学情,而重视猜测今年中考会考哪一类的,作文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题目太难,学生无从下笔;要求太高,学生难以达到。
2 教师过度地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甚至一直沿习那种传统的古老的“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的方法强加于学生;一些教师还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优秀作文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并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写——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
3 教师对学生实际认知的狭隘理解。命题式作文的那种“题目 要求”的格局,使学生作文前必须先花工夫去揣摩意图,弄清要求,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脚镣跳舞,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把学生的习作当作作家的创作,搞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习作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
4 教师写作评价的一刀切。教师训练的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不少教师不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或在一句话上“精雕细琢”,动不动以“请说精彩”、“请说得有哲理”要求学生,学生真是“未出师时心先死”,哪里还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己出,毫无个性可言,习作教学中缺少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对作文修改的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作文改得一片狼籍,犹如一位鲜血淋漓的伤者,“惨不忍睹”。凡此种种,使习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教师如此捆绑式教学,学生如何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二、学生写作情况
1 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占52%,且有随年级增高有加大之势。
2 对习作的懒惰、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作文的全过程。注意观察并有兴趣的学生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7%,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7%,观察了没有联想、想象的占34%,及时将观察记录下来的27%。
3 感情淡漠,没有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例如,高年级学生写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没有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作者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习作,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细查,便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抄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某学校七年级的一次作文从报刊上抄来应付的占57.2%;八年级一篇写《一件难忘的事》,一半以上的学生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4 应付考试,奉命作文。尽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地要求减负,但农村学生还是要面对繁重的考试:单元统一考试,期中期末考试,各种抽测、调研测试,要完成《课课练》、《单元测试AB卷》、《黄冈密卷》等多种练习。一位作文能力很强的八年级学生以一篇“优秀”的作文应付了同一年级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住名次”。作文教学中学生被动作文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沦为分数的奴隶。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勉强而为之了,这样看来,高考作文答卷中那些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亲人先得“绝症”或“死亡”的假作文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