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记》为《礼记》篇什,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成书时间为战国晚期。《学记》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今天小学教育改革的理念源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当下小学教育的发展亦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仅从小学教育素质要求角度切入探讨。
一、《学记》与我国小学教育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这些内容与小学教育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记》有著大量的教学方法,与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内容有着相似性。比如,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二、《学记》对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记》首先十分重师和择师。《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二是知学者之“四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学记》云:“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四是能“听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运用教学机智,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善喻”、“善问”、“善待问”。《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向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向前走,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学牛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不会望而却步;启发学生,但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就会独立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答问要根据提问者的能力,相机点拨,凶势利导,而不是全盘“授与”,一味“告诉”。善喻、善问、善待问,都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不是嚼饭喂人。
《学记》为教师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小学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
首先,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学识。文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说明只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的人,是不能担负起教师重任的。教师要能不断拓宽知识面,去了解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相邻的知识,做到“博”和“专”结合,对学生的各种疑问能做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其次,要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文中提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教师需要懂得教育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学习。
第三,小学教师更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是用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接受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是否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有很大关联的。由于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审美艺术,加之他们面临的压力都比较大,因此,繁重罗嗦的课堂教学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文中“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者,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就说明教师的语言要简练而透彻,说理要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但要诱导得体,这样学生才会自然地跟着老师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中学习。
三、结语
总之,《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前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还涉及了教师和师生关系。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充满着辩证法因素,对我国当代小学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震编著.《学记》释义. 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秦继兰(1979~ ),女,湖北荆门人,荆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语文教学法。
一、《学记》与我国小学教育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这些内容与小学教育的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记》有著大量的教学方法,与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内容有着相似性。比如,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二、《学记》对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记》首先十分重师和择师。《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二是知学者之“四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学记》云:“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四是能“听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运用教学机智,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善喻”、“善问”、“善待问”。《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向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向前走,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这样,师生关系就会和谐;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学牛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不会望而却步;启发学生,但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就会独立思考,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答问要根据提问者的能力,相机点拨,凶势利导,而不是全盘“授与”,一味“告诉”。善喻、善问、善待问,都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不是嚼饭喂人。
《学记》为教师提出了要求,同时,也为小学教师的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
首先,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学识。文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说明只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的人,是不能担负起教师重任的。教师要能不断拓宽知识面,去了解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相邻的知识,做到“博”和“专”结合,对学生的各种疑问能做出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解,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其次,要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文中提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教师需要懂得教育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学习。
第三,小学教师更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是用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接受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是否取得较好的效果是有很大关联的。由于大学生有着一定的审美艺术,加之他们面临的压力都比较大,因此,繁重罗嗦的课堂教学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文中“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者,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就说明教师的语言要简练而透彻,说理要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但要诱导得体,这样学生才会自然地跟着老师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的语言艺术,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课堂教学中学习。
三、结语
总之,《学记》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前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还涉及了教师和师生关系。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充满着辩证法因素,对我国当代小学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震编著.《学记》释义. 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秦继兰(1979~ ),女,湖北荆门人,荆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语文教学法。